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代中后期单折戏一度繁盛,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形式,单折戏的繁荣与明代家乐戏班的繁盛相互适应。单折戏的形式特点与家乐戏班的规模相适合;家乐戏班演出形式的多样化使单折戏登上了戏剧舞台;明后期的一些失意文人不仅是家乐戏班的班主,同时也是单折戏的创作者。家乐戏班与单折戏之间相互契合,促进了单折戏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2.
张晓兰 《理论界》2009,(1):152-153
<教坊记>在中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坊记>中"戏"字的多次出现,尤其值得关注.本文从<教坊记>中"戏"的含义, <教坊记>与戏剧直接有关的内容, <教坊记>与戏剧间接有关的内容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探讨了<教坊记>中的"戏".  相似文献   

3.
《中文信息》2007,(12):36-40
薄荷片推荐:地戏是屯堡人的一本大书,是最能反映屯堡人的行为方式,思维倾向的一项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它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戏剧学等方面富台的文他因子。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媛神与娱人相结合、古朴、原始、独特,所以地戏叉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4.
这五件用直体卢文书写的犍陀罗语文书发现于克孜尔千佛洞新编号为第 2 2 1号的洞窟 ,文书的年代大致在公元 6世纪至 7世纪之交 ,内容分别涉及佛教祷告、入室抢劫、马鸣戏剧、龟兹王纪年等 ,作者转写和翻译了这批文书。  相似文献   

5.
十四封建後期的戏剧1.唐宋戏剧封建後期的戏剧的成就,还在小说之上。这成就的获得,主要由於元代伟大作家们的贡献。但在元代以前,已经充分准备好後来发展的有利条件了。现在我们先论隋唐戏剧,次述宋金技艺。隋唐戏剧是在南北朝基础上提高的,是封建中期戏剧与後期的过渡,包含角觝戏、歌舞戏、傀儡戏与滑稽戏四种。隋代角觝规模异常庞大,戏场八里,参加演出的将近三万人。不过唐代戏剧的发展主要却在其他三种上。歌舞戏在唐代有三个不同的类型:一是前代戏剧的改造,如参军戏;二是完全新创造的,如樊哙排君难戏;三是外国戏的改造,如合生。参军戏在唐代获得两点发展:首先它产生了以歌唱为主的新品种;其次参军一词具有新的涵义,成为扮演官吏者的通称。  相似文献   

6.
高梧 《天府新论》2019,(2):封二-封三
高抬戏又称抬阁,是传统游艺项目,为民间在迎神赛会时巡游表演所用。晏场高抬戏是抬阁的一个种类,主要流传于雅安市雨城区晏场镇。晏场是三江汇聚之地,洪灾频繁,能治水的李冰在这里有着特别的意义,故此每年农历三月三,全镇人将李冰夫妇神像抬至三江寺镇水,六月二十再迎回川主宫。一送一接成为当地盛会,长盛不衰。六月二十的接神仪式尤为隆重,轰动四乡八里,并兼及经贸活动,是晏场镇一年一度难得的群众性文化经贸活动。高抬戏主要展示川剧的人物造型,其扎制技法精妙,高台戏剧人物飘逸灵动,是不可多见的艺术瑰宝。晏场高台戏2011年列入第3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7.
论赣傩的起源与发展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萍  章军华 《东岳论丛》2006,27(1):127-129
江西境内现今仍保留有演傩的地市主要是抚州、萍乡、上饶、宜春、赣州等区域,就此五地市的傩俗及其相关文化现象的田园调查情况而言,各地市关于演傩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赣傩的传说起源最早在西汉,最晚在清代。就现存资料与赣傩演制观照中国傩的起源与发展流程等来看,赣傩最早的源头只能推算到南宋末年的抚州市南丰县刘镗作的《观傩》诗。从赣傩起源与演变历程可以看出,赣傩的发展轨迹,正是一部完整的中国戏剧起源与异化的发展史。从宋末元初的赣傩祭戏,可以看出中国戏剧从傩向戏过渡的痕迹,以及傩祭戏已经成为宋元戏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明清至近现代的傩的发展,恰巧又注释了傩向戏剧慢慢演化的过程细节,并出现傩痕迹在逐步淡化、戏剧成份正逐步加重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之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戏剧史 ,在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戏曲与话剧之间关系的变动史。过去 ,由于研究话剧者不研究戏曲 ,研究戏曲者不研究话剧 ,因而 ,学术界至今不能从新、旧剧关系的变动上来把握这一世纪的戏剧史及戏曲理论史。有鉴于此 ,本文旨在从戏曲与话剧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的角度 ,来勾勒 2 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发展的逻辑进程。一  世纪之初 ,在改良主义思潮的推动下 ,时事新戏的兴起成为一股新流。汪笑侬是这场戏曲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一方面从昆曲、传奇和一些地方戏中移植了许多剧本 ,整理修改了许多京剧老本 ,新创作了一些历史剧 ,另一…  相似文献   

9.
明代初期以树立朝廷纲纪、防止官员腐化为根本目的,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士大夫阶层的"戏禁"政策,其经历了从明前期厉行规约到明中后期渐行废弛的发展过程。明初朝廷在树立"礼乐治国"的形象以拉拢士人、实现吏治清明、倡导节俭风尚等方面的需要,是这些政策出台的重要原因。"戏禁"令本身没有全面禁绝士大夫的戏剧活动,也没有对戏剧在文坛业已取得的地位形成根本性冲击。宫廷演剧风尚对士大夫的影响,以及皇帝个人对戏剧的爱好,都推动了"戏禁"政策最终走向废弛。"戏禁"政策显著地影响了明代士大夫阶层的戏剧活动,戏剧教化论观念成为明代文人戏剧理论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0.
富那夜奢,又作富那奢,为禅宗西土传承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然而他前有胁尊者,后有马鸣,因此他的光芒却被影响更大的老师与弟子掩盖了,成了两颗巨星之间的点缀,乃至连他的存在在后世也成了问题。鸠摩罗什编译《马鸣菩萨传》,干脆将马鸣直承胁尊者,将富那夜奢一笔勾销。也许是由于受到罗什的影响,僧祐《萨部多记》以胁尊者为第十,马鸣为第十一,又录《长安城内齐公寺萨婆多部佛大跋陀罗师宗相承略传》,以勒比丘《胁尊者》为第八,马鸣为第九,富那夜奢的名字同样不见了,而胁尊者与马鸣相连,似乎也认可或印证了马鸣为胁尊者直传弟子…  相似文献   

11.
戏剧艺术受舞台空间的制约而有“幕前戏”与“幕后戏”之分;“幕后戏”是“幕前戏”的情节和相关人物活动在幕后的延伸和渗透;“幕后戏”与“幕后人物”设置扩展了舞台艺术的表现空间,丰富并强化了戏剧舞台的表现功能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自唐以降,弄孔子、戏儒流之优戏表演绵延不绝,尤以宋代优戏为著。它以戏谑性的妆演,隐含复杂深刻的历史内容,因其牵动道德、宗教与文化学术方面的敏感神经,尤其与时事政治相抵牾,而屡遭官方惩禁,但它渎经侮圣、诋贤叛道、戏儒刺奸、讥时揭弊的俳谐精神,则演绎了儒家思想民间接受的另一面,显示了戏剧文化与社会政治渗透消长的态势,作为早期戏剧不可多得的“真戏弄”,在戏剧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曹凌燕 《西域研究》2008,490(2):92-97
吐鲁番地区处于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东西交通要道上,是我国西域重要的军事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对不同文化的吸收、融合,造就了该地区开放、多元的文化品格,促进了古戏剧的孕育和发展.百戏、歌舞戏、宗教戏、"苏莫遮"、"合生"、"踏摇娘"、"大面"等种类繁多的古戏剧表演类型和演出名目,反映了该地区古戏剧发展的总体概貌和主要特点,折射出当地社会环境、历史文化、民俗信仰等各方面的情况.吐鲁番古戏剧的东渐与影响及其丰富而珍贵的历史遗存决定了它在中国戏剧发展史和东西方戏剧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论中古假面戏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是我国假面(头)戏流行的时代,本文对这些戏剧(弄)进行了汇集,以"假面戏群"这一新的概念对之作出概括,对假面戏群的共同特点作了分析归纳,认为:第一,这一群体与中古的参军戏、傀儡戏、傩戏、百戏、歌舞戏之间存在着若干联系;第二,这一戏剧(弄)群体多数带有悲剧的性质;第三,此群体中的大多数与西域艺术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临川四梦"中纪梦方式的运作,具有强烈的主动意识,执著的创新实践,也具有很纯熟的把握功力.幻梦特色之一构造独立的戏剧世界,提升戏剧的社会功用.特色之二多梦的生活多梦的戏,戏里戏外通用的表达方式.特色之三梦中之情是真情,梦是情的演绎和外化.特色之四注重戏剧主体,注重意趣神色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6.
全国300余个剧种,山西就有53个,而今大多数剧种濒危或成了绝唱。 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李运启所长同我谈起戏曲时声情并茂,一戏一剧,如数家珍。山西作为我国最早的戏曲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深厚的戏曲渊源及举世瞩目的戏曲大师,独领中国戏曲风骚,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摇篮。可惜的是山西现在只注重号称山西“四大梆子”的剧种,却忽略了其它戏种的保护与发展,致使许多稀有剧种失去了抢救的最佳时机,比如上党的排戏、晋北的赛戏、晋南的扬高戏、晋东南的对子戏、以及万荣的清戏、临猗的罗鼓杂戏、山阴的弦子腔、繁峙的蹦…  相似文献   

17.
汤显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戏剧大师,在中国文学史、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概括他戏剧中所表现出的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他性乎天机、因梦成戏、质采一统的戏剧思想,并进一步阐明了汤显祖的戏剧思想对当代戏剧创作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戏剧的专论,在郁达夫的有关文艺理论、批评文章中,并不多见,恐怕只有像《戏剧论》、《戏剧与人生》等这样为数不多的几篇。然而,仔细研读郁达夫的这些文字,可以发现,这些理论表述也有相当完备的系统性,体现出作者站在现代文化高度的现代戏剧思想来。进入20世纪以来,对戏剧作价值定位,成为一代论者十分关心的问题。随着社会、时代的迅速发展,提高戏剧的社会地位,已成当务之急。当时的普遍看法,倾向于把戏剧提高到改良人生、改革社会的层面来重估现代戏剧的价值。戏剧家洪深就曾强调指出:“以戏剧做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  相似文献   

19.
杭州的隔壁戏在江、浙、沪一带流传甚广,对其他民间戏剧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明口”的口技在京津地区发展为“相声”,“暗口”的隔壁戏在四川地区发展为“相书”。本文聚焦于保持“暗口”、幕后表演原貌的江浙地区和四川地区,在梳理杭州、成都两地隔壁戏的发展演变的同时,从“偷窥”、“第四面墙”等方面对隔壁戏进行美学审视,并且通过回顾与对比文化生态,挖掘这种民间小戏的兴衰涨落给予当下社会的启示与警醒。  相似文献   

20.
西域歌舞戏对中原戏剧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郎樱 《西域研究》2003,(1):55-61
本文论述西域歌舞戏的发展轨迹及其传入中原后对唐代歌舞戏形成发展的影响 ,并指出它对中国戏剧发展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