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国科技人员最近完成一批敦煌莫高窟环境及壁画保护研究的技术课题,为莫高窟珍贵文物系统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些技术课题包括:敦煌壁画的病害的环境因素及防治的对策,莫高唐小气候初步观测,光监控带在莫高窟的应用,敦煌壁画颜料变色原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莫高窟窟内异味气体成份初步剖析及治理对策,莫高窟霉变壁画霉菌菌种的分离鉴定等.历终千余年大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莫高窟壁画产生了大面积的龟裂、起甲、剥落、酥碱、发霉、变色和褪色等病害.  相似文献   

2.
在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敦煌,有一位土生土长年近六旬的回族老画家,他的名字叫马德林,笔名沙金。他的书画作品受莫高窟壁画艺术的浓烈熏陶,又透发着当地大漠戈壁的苍凉神韵,将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古阳关、玉门关、渥洼池等著名的文化古迹、人文景观巧妙地用书画结合的独特技法表现出  相似文献   

3.
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心系敦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敦煌文化,也一定能保护和利用好敦煌文化。  相似文献   

4.
敦煌,坐落在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敦"是地大物博,"煌"是非常之盛的意思。在这座城市有着明珠般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洞窟中的壁画、彩塑仿佛令人置身于仙境般的佛国世界。艺术前辈们在20世纪中期前往莫高窟,克服了风餐露宿的种种困难,临摹彩塑,勾勒壁画,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宝藏。其中,根据莫高窟壁画和彩塑创编的敦煌舞最鲜为人知,它以中原舞蹈文化为主要潮流,吸收了西域文化和凉州文化,既是"中原、地方、西域"的三结合,又能从中看出维族舞、藏族舞、鲜族舞等中国民族舞蹈,这也是敦煌舞民族性、时代性的体现。它以佛教中的人物为表现主体,结合西域和地方特色,表现出了天上神仙和凡间世人的景象。  相似文献   

5.
敦煌舞脱胎于敦煌莫高窟中的舞蹈艺术形象,是20世纪六十年代的产物,虽作为中国古典舞之一,但却有着异韵风情,和急剧想象力的艺术线条,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融合.在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莫高窟成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佛教艺术宝库,并留下了世界上最长的古代音乐舞蹈画廊.本文将从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敦煌舞蹈的艺术审美特点,还有历朝...  相似文献   

6.
八月敦煌是甜的戈壁滩上也听到了西瓜的脆响街头巷尾,莫高窟前都有甜甜的吆喝八月的敦煌是绿的人们的笑声也泛着绿月牙泉是一杯绿葡萄酒  相似文献   

7.
敦煌寻宝     
大约在一千年前,因西夏国入侵敦煌,莫高窟和尚将不便带走的经书、绣画、法器匆匆封存,洞外用泥巴涂砌起来,并画上壁画。然而,局势安定后,那批和尚再没回来,神秘的藏经洞从此便无人知晓。1900年5月26日,道士王圆在监督工人清理莫高窟前的积沙,一名姓杨的抄经人跑来告诉他一件奇怪的事。原来,他按王道士的安排,在南区洞窟北端“三层楼”下层的一个洞窟的甬道上安放了一张桌子背向墙壁抄经。每当休息时,他习惯用芨芨草点袋旱烟,而且常将点完烟的草棍顺手插在背后墙壁的裂缝中。那天,当他又一次插草棍时觉得缝很深,用手敲敲,咚咚的声音使他觉得…  相似文献   

8.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敦煌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融入来自中亚、西亚各国以及西域、青藏、蒙古等地区的民族文化成分,呈现出博大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多元性。这既是敦煌文化的个性,也体现出了敦煌文化的特质。在莫高窟北区出土的大量民族文字文献,以及敦煌石窟中出现的宗教文化因素和民族因素,都表明来自中原的文化与来自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在敦煌和谐相处、交融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最终融合成为别具一格的敦煌文化。这是长期以来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也是与各种外来文化互相融合而逐步生成的,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壮大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9.
敦煌文书中所见的古代丧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数万卷敦煌文书中丧礼的"丧仪"部 分,从初死、告丧、奔丧与吊唁、殓、出殡、葬仪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据新华社兰州98年10月10日电(记者李江)昨天,当日本友人青山庆示先生将家藏的八件珍贵的敦煌遗书递到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手里时,会场里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物流失近一个世纪以来,外国人第一次将他们保存的敦煌文物归还给中国。据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初步鉴定,青山庆示先生所送还的八件古代文献,确系出自莫高窟藏经洞,且多数属唐朝或唐以前的东西,其中包括北魏纸本历书写卷、五代宋《归义军酒账》、五代《金刚经》抄本、隋代《涅 经》等社会文书和宗教文献。在参观敦煌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时,…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回顾了 2 0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成就 ,特别是从族别史研究 ,经民族关系史到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学术发展历程 ,分析了中国民族史学发展三大阶段的基本特征、核心目的与任务 ,从时空变化的基本视角检讨了理论认识与民族史学发展的密切关系。本文认为 ,从族别史研究发展到民族关系史在中国民族史学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80年代后期兴起的“族群关系理论”对民族史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奠定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整体史观 ,促进了民族史学研究的全面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永久  冯辉 《民族学刊》2023,14(1):1-12, 140
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国家建构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表现为互相促成的逻辑关联和功能关系,分别发挥支撑与指向的功能作用,统一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多元一体的结构格局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政治和文明两方面的显著优势;团结统一的内部秩序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安全保障,有助于避免认同危机、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命运与共的共同愿景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实践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发展指向,在性质指向上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内容指向上要求开展与“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相适应的内容建设;在价值指向上要求以“自由人的联合体”为远大理想和价值追求,努力促进各族人民的全面发展。维系并深化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关联,要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系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政治基础和底气。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确立的内在逻辑和演进机制入手方能辨析其本质特征,中华民族整体意识最终确立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共识形成和确立的基础是广泛的爱国主义。因此,"中华民族"及其议题本身不具有制度规定性,具有价值中立性特征,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方能形成巨大的现实力量。在近代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在建设与改革时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守持续滋养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获得内在的规定性。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中要凸显社会主义属性,切实把握方向和大局,以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的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文化建设只有紧扣时代发展主题,才能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华民族凝聚力随着文化建设实践进程的不同而发生主题变换。就近代以来的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具体实践来讲,二者的互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强烈的革命色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浓郁的改革气息;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凝聚力必然具有战略性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5.
何雄浪  尹凤茗 《民族学刊》2021,12(3):10-20, 95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命运共同体,与之相伴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繁荣昌盛的思想基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过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我们要立足当代、立足国内国际新形势、利用优势、补齐短板、全方位的“五位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全面发展的胜利果实,保证中华民族永续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伦阳  王伟 《民族学刊》2021,12(1):10-18, 84
科学研判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现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国民族关系长远发展所制定的战略规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凝心聚力之效,意蕴是丰富而多维的:其理论逻辑在于,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意蕴,"五个认同"是核心内容,服务"两个大局"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价值导向;其现实基础在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自在""自觉"到"自强"是其精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政治保障,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结构是其社会基础;最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共享繁荣发展的经济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其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马率帅  李良品 《民族学刊》2021,12(3):21-28, 96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作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重要聚居区,其“边地”的文化属性具有典型的征候意义。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等长时段纵向讨论该地区的“边地”内涵,借由“边地”相关理论并围绕这一地区的“边地”历史、“一体化”进程与策略、“一体化”格局与状态等方面探究乌江流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能为“各民族共创中华”等主题提供参考,从而有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乌江流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以及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从“自为”“自在”实体走向“自立自强”实体并且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中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归属、向心心理,是更高层次的民族心理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是贯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始终的一条红线,是其实效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群体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抵御民族分裂主义思想侵蚀,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姚贱苟  于恩洋 《民族学刊》2021,12(2):23-30, 9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九大写进党章的重大决策,是党和国家与时俱进的政策创新,并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现实的众多根据。而在这众多根据的背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利益。在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百年以来的各个阶段,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策利益与政策认识的互动的逻辑:横向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政策利益的物理空间与政策认识的思维空间的辩证统一,纵向表现为政策利益与政策认识为一致的自生、共生至同生的交叉并存的历史特征与趋势。这种历史特征与趋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反右扩大化和文革、社会主义建设等时期得以逐步完善,并发展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政策新战略。为实现民族政策新战略,应从人民本位上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利益,从政治团结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联结,从经济合作上健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互动,从文化交融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实现。  相似文献   

20.
从帝国体系到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建设的基本战略.中华民族的发展孕育了今天的中国,而今天中国的国家建设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基础.中华民族是在多民族的聚合与整合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有深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以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界,在此前后,将中华民族汇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政治共同体呈现的形式不同.在 1911年之前,这个共同体是传统的中华帝国体系;而在1911年之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和帝国体系的瓦解,这个共同体就是逐渐确立和发展的现代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整体进步与发展与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相伴相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