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宣纸有着"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美誉。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是"中国宣纸之乡",泾县宣纸采用当地沙田稻草和青檀皮,依照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生产的宣纸薄如蝉翼,纸质绵韧,纯白细密,光而不滑。宣纸的传统制作工艺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2.
张佩国 《社会》2006,26(4):128-144
当代中国乡村有很多围绕房产而产生的纠纷,其实践逻辑是家族共财制和村落成员权,因此,家族和村落就成为乡村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态;而村落成员权则是村落传统的发明,呈现了“公”、“私”相对化的实践逻辑。乡村纠纷就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用简单的概念化书写不足以解释。  相似文献   

3.
在苏区,宗族势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乡村中一直存在着.在赣东北苏区,农民往往以族为单位,参加革命或者反对革命.在分配土地过程中农民"封建的宗族观念很严重,整村瞒田".即使在中共组织内部也有严重的宗族势力存在.毛泽东就曾指出:"党在村落中的组织,因居住关系,许多是一姓的党员为一个支部,支部会议简直就是家族会议.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上,曹氏宗族的内部斗争是很残酷的,且后果严重,致使宗室无人,造成了政权速亡的局面。王夫之说,魏亡是因为。兄弟相猜,拱手以授之他人,非一旦一夕之故也。’(《读通鉴论》卷十)孫盛也说,魏接受汉初七国之乱的教训是对的,但是矫枉过正,“彫剪枝干,委权异族,势同廆木,危若巢幕,不嗣忽诸,非天丧也。”(《三国志》注卷十九引)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可以说是反映曹氏宗族内部斗争的一面镜子,是曹氏宗族内部斗争的一个艺术写照。下面试从这个角度,做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画者自述     
正一、艺术家的创作一个生活在当代中国的艺术家是艰难的,他必须做出选择。一端是伟大的古老的传统,既定的艺术特质和一系列艺术大师的范例,纸、墨、水、笔、线,对传统的敬意其实很简单、很直接,就是对这些最原始的用具和方式的固执。用宣纸、用毛笔、用手去解决绘画中最初级也是最终极的问题。不被体制、主流、大众、市场以及所有的潮流和风尚吸附和捆绑,艺术家必须有勇气也有力量做一个内在的、孤立的甚至是封闭的个人。以独立的个体面  相似文献   

6.
陈柏峰 《社会》2006,26(4):108-127
本文通过对一个村落中关于“外人”的纠纷的全面考察,发现村落社区中存在着事实上的“外人”,他们受到了村落共同体特定的歧视性待遇,而村民对此习以为常,并认为这样是合理的。基于这种生活逻辑,在纠纷中,“外人”常常作为一个符号被人为地建构出来,这是因为在特定的村落文化中,符号是同力量和可利用的资源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7.
石松 《求是学刊》2015,(3):140-146
在中国古代,"侠"的演变过程基本上是一种抛物线状态,《水浒传》中的武松,就是这个抛物线的最高点。就武松本身而言,他又是一个英雄与反英雄"共轭"的艺术形象。因此,以"武松"的文化遭遇为例,进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侠"文化现象,就成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黄忠怀 《浙江学刊》2006,(2):102-106
明清华北村落得到了迅速发展,以乾隆前后为分界,到乾隆初期,村落已经完成大致空间布局,乾隆以后,村庄由数量的增长转变为规模的发展。与村落发展相对应,明清村落地位也得到相应提高,到晚清民国时期,村落已经成为基层社会管理的主体。研究显示,明清村落的发展推动了基层制度的变迁,村落发展是基层制度改革的内生性动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村落家族文化:状况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中国村落家族文化的历史演进和现实状况出发,分析了它的现实作用和发展趋向。作者认为,村落家族文化是鼎新与绵延的复合。在造成这种态势的众多因素中,社会资源总量的限制和中国社会的超大规模是最深刻、最持久的原因。由于村落家族文化曾那么深沉地影响过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与村落家族文化的走向密切相关。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双重的:一是创造宏观社会条件,促进村落家族文化的消解;二是调控其机制,以充分利用其潜能。  相似文献   

10.
罗振玉《瓜沙曹氏年表》末附《谯郡曹氏世系表》,列议金三世及宗寿一系二世,简略无可取,且讹误时见。曹氏自朱梁末至宋真宗时世守瓜沙,维护边裔者达百年,《五代史》、《宋史》皆简略不尽,为习西北史地者之一大憾事。自敦煌献宝,此百年史迹之可考者多,乃渐见真相,余已著《莫高窟年表》详之,并补订罗氏《补唐书张议潮传》及《瓜沙曹氏年表》。然曹氏之守瓜沙,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皆参与其间,而议金祖孙复结婚回鹘、于阗,以秦晋之谊固西河之地,阻强邻之略,固边堙之圉,则其家世与当时政权关系之密切可知,故余为详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中国发达地区村落终结过程的记录和分析。作者通过对广州市“城中村”的调查发现,村落终结的艰难,并不仅仅在于生活的改善,也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甚至也不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作者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村落终结类型,建构村落城市化整个链条的最后一环,以便能够在理论上复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村落非农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正作者布雷默在文章开始就强调,中国是特朗普亚洲之行中最重要的一站,但在此时此刻,中国,而不是美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唯一最具实力的国家。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经开启了他的亚洲之行,首次以总统身份到访中国。然而在美国国内,继白宫幕僚长约翰·凯利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坦言"中国是一个强国……中国的政府体系适用于服务中国人民"后,美国  相似文献   

13.
周祝伟 《浙江学刊》2005,9(3):64-73
关于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特性问题,国内外学者一直抱着浓厚兴趣,并从不同的侧面加以认识.本文即以浙江省兰溪市三泉村这个有着700年历史的宗族村落为个案,通过考察它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所秉持的价值取向,结合该村落的发展史和公众组织组建情况,指出是宗族村落共同体化的社会特性,使之在清军与太平军的对阵中采取了以家、村为中心的地域本位主义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对乡村社会的传统特性应加以创造性改造,以服务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类聚群而居,组建各种不同形式的村落,通过农耕生产活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生态人类学的视野下,几乎所有的前工业社会村落都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具有各自不同的层次、结构与功能.考察西南民族地区村落的生态空间与生态构成可以发现,村落内环境生态系统、农田山地生态系统、山林生态系统是村落复合系统的主要构成主体,三者之间或高度关联,或密切同构,维系着村落生态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村落文化是村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工作。截至2023年第六批传统村落名录公布,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中国村落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干内容是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这不仅因为在区位结构上乡村占居绝对的多数,而且因为乡村生活模式和文化传统的任何细微变化都显示了现代性因子在乡村社会的扩展。本文作为研究论纲,概述了“经验中国50年乡村社会变迁研究”的课题研究的视角、内容和方法即以杭州萧山义桥等6个行政或自然村落个案研究为基础,以村民日常生活为研究的视角,以现代性在村落与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与扩展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以“质的研究”和文献分析、村民访谈、社区观察的有机融合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希望通过对村民日常生活世界,诸如上学、做工、当兵、经商、办厂、纠纷、通婚、分家、送礼、拟亲、游戏等50年的追踪描述、解剖、透视,观察村落中居民与社区、市场、城市、国家的互动,阐释乡村中国现代化的变迁、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友庭 《社会》2006,26(4):85-107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中的祭祀圈理论出发,以福建寮村民俗中的“张公信仰”为切入点,结合当前中国东南宗族重建的农村社会背景,描述了作为祭祀对象的“张公”从“私家神”到“角头神”再到“村落神”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张公信仰”祭祀圈的扩大和巡神仪式中村落轮值制度的研究,提出了“现代宗族”的核心概念和“现代宗族家族化”的分析模式,讨论了在村落范围内公社集体主义体制解体以后,宗族集体主义和村落集体主义的共生共变所呈现的村落文化形态的新变化,在此基础上尝试展望村落集体主义文化整合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鄂东南地区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既受当地山区丘陵自然环境的影响,更是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外来移民不断迁入定居、繁衍的结果。而且移入先后的不同导致村落形成和扩散方式的差异,进而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一姓数村、团状聚居和一娃一村,分散聚居等多种聚居模式。这种家族式聚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来自江西等宗法文化较浓厚地区移民的迁入,以及不同族群为着生存空间的竞争,导致鄂东南地区在清代前期进入普遍的移民家族的组织化和制度化进程。以宗祠——支祠——家祠为层级的祠堂建筑格局与家族聚居区——自然村落——单个家庭的聚落形态相对应,体现出建筑格局与家族结构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其中与自然村落相关联的支祠(鄂东南称之为祖堂、宗屋、公屋)更是构成所在村落的公共空间,并成为族人祭祀、娱乐、教育、生产等公共生活的核心,地理空间与血缘家族空间的重叠、建筑的象征功能与宗法组织的实际运作共同维系着清代以来鄂东南地区以家族为特征的乡村生产、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19.
刘翔 《唐都学刊》2023,(4):51-56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化价值的体认与创造性转化,不仅是该流域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而且对于该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此,应深刻挖掘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的精髓,在保护村落文化的同时,探寻传承发展村落文化的路径。要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活化”分层体系;以创意元素“活化”传统村落文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以村民为主体,提升村民参与村落文化价值体认与创造性转化的积极性,以实现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振兴。  相似文献   

20.
“清明节”已有2500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传统节日,2008年成为法定节假日。法定节日只是一个形式,如何赋予古老的传统节日以新的内涵,这就需要我们回答“今天的清明节怎么过?”民政部原则地倡导文明祭扫,但具体内容却很笼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