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9年金秋,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杨永良代表湖北省委、省政府作了《举全省之力,做好民族工作,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典型发言。由此往前的1995年,在长沙召开的全国民委主任会议特邀湖北省副省长苏晓云介绍湖北的民族工作经验。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国家民委提出:“全国民族工作学‘两湖’(湖南、湖北),用‘两湖’的经验指导全国的民族工作。”“全国学‘两湖’,湖北怎么办?”在国家民委提出“全国学‘两湖’”后不久,省长蒋祝平在一次省长办公会议上严肃地提出了这一问题。进入2000…  相似文献   

2.
“大民委”的含义有多少人认真注意到过”民族事务委员会“这个名称的含义?今年三月,在云南红河县召开的一次现场会上,牟本理副主任特别地对它作了一番辨析:“现在国务院中叫‘委员会’的部门不多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之所以叫做‘委员会’。是因为它的职能是综合性的。既有制订民族政策、法规的职责,又有督促检查民族政策、法规落实情况的职责;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工作任务,又有文化教育等其他社会事业方面的工作业  相似文献   

3.
苏联科学院院士Ю·В·勃罗姆列伊在其《民族与民族学》一书中,指出了研究世界民族的两个学科的名称: 和 ,我把这两个科学术语分别译为“民族学”和“民族研究”。(见《民族与民族学》中文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8页)这种译法对不对呢?现在谈谈我的一点看法。在一般情况下,这两个词都可译作“民族学”,这是目前我国学术界通行的译法。然而,在这里则不能译成同一个名称,不能都译成“民族学”。这是因为作者指的是两个学科,而且两个术语是连用的,即“ . ”。(见《民族与民族学》俄文版,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3年,第178页)如果把它们都译作同一名称,就会象众所周知的“从‘民族’到‘民族’”那样,出现“‘民族学’和‘民族学’”  相似文献   

4.
“吐蕃”考     
一、问题的提出 “吐蕃”是唐朝时期汉文史志中对藏族的称谓。至今国外仍沿用“吐蕃”一词的译音tibet。关于“吐蕃”一词是怎么来的?有人说可能来源于藏语,有人说来源于汉语,有人说来源于突厥语。已故学者牙含章先生说:“唐朝人在‘蕃’字前为什么又加了一个‘吐’字,到现在还弄不清楚。因为从藏文的古今史书中,查不出在‘蕃’字前加‘吐’音的任何  相似文献   

5.
<正> 湖南境内的民族,历史上关系复杂,源流难辩。对此,现代学者论述颇丰,笔者细心阅读之后,有两点看法觉得有必要提出来,以便同仁指正。一、“南蛮”和“三苗”的关系“南蛮”与“三苗”间的关系民族史家颇多著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的《苗族简史》写道:“至于‘南蛮’,从‘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和《帝王世系》关于唐尧时‘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等记载来看,可知‘南蛮’是被放逐到长江以南地区的部分‘三苗’的别称,实际上是‘三苗’的一个支系”。《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3期)上  相似文献   

6.
尚风同志在《西藏研究》八六年第一期上撰文提出:“‘喇嘛教’一词已约定俗成,改称‘藏传佛教’或‘西藏佛教’大可不必。汉人称‘喇嘛教’乃十分尊崇之意,是非常好的名称”云云。我认为,这实际上避开了问题的实质。文中尚有拟于不伦之比较,牵强附会,令人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7.
广角镜     
今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与台湾“统联”访问团共话祖国统一时,说:“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我到中央工作以后,从整体上对一些问题作了些研究.我感到,‘中华民族'这个词,比我们过去常讲的‘炎黄子孙'的概括性更强,它包括了我们国家的各个民族”.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民族理论界长期以来有一种流行的观点,那就是认为斯大林把现代民族划分为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两种不同的类型。有的同志认为,这一划分是“斯大林根据列宁的‘现代民族’的理论,根据十月革命以后俄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作出的;正是由于有了这一划分,“‘现代民族’这一理论才发展到一个比较完整的高度。”又有的同志认为,斯大  相似文献   

9.
一“民族学”,顾名思义,是研究民族的一门学科。“民族学”这个名词,也同其它许多科学的名词一样,起源于古希腊文,由ΕθΝΟΣ(族、民族)和ΓAΡΦΕΙΝ(叙述、描写)两字组成,意即“关于各族人民的记述”。“‘民族学’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称呼,而其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在专家们之间总是争论不休,各持己见。在美国,一直称其谓‘文化人类学’  相似文献   

10.
<正> 《民族论坛》1990年第4期刊登的《侗族族源续考》(以下简称《续考》)说:“在今侗族居住的湘、黔、桂毗邻地区,秦时出现过‘呕’、‘区’(即瓯人)的活动。东晋、南北朝时演变为‘乌浒’或‘僚浒’。宋时又被称为‘佶伶’或‘仡伶’明代始有‘洞人’之称。其历史渊源关系,笔者在《侗族族源初探》一文,曾作过粗浅论述”。上述论断实是1982年《初探》一文的补充和发展。现将文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质疑问难以资深入探讨。一、“区阳”的“区”是否就是“区人”《初探》说:“战国末期,今湖南西部的瓯越则被称为‘区’。《逸周书·王会解》卷七就记载了‘区阳以鳖’的活动”。“商秦时期,就常称瓯越的支系为欧、瓯、沤、或区”。  相似文献   

11.
《回族研究》2011,(2):18-19
我国民族学、社会学泰斗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问题。费老说:“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七五”计划的建议中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强调提出:“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放宽政策,培植和增强这些地区内在活力,使他们更好地在国家的扶持下,主要依靠本地区的力量,加快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如何实现这个要求,这是我们搞民族工作的同志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提出来共同探讨。一、坚持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小平同志指出:“‘七五’计划这五年很重要。经过这五年,使改革基本就绪,经济又能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我们实现十二大提  相似文献   

13.
<正>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新时期召开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全面、系统部署民族工作的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分析了我国民族工作的内外形势,深刻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是纲领性的文件。这次会议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近平同志说:"近些年来,我国民族关系出现一些新情况,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一些新问题,特别是拉萨‘3·14’、乌鲁木齐‘7·5’等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正>稻穗飘香的金秋,我来到“阿鹏” 的故乡剑川。县文化局长马家成说:“剑川既有‘阿鹏’,又有‘金花’,更有远近闻名的三大宝:木雕、歌会、石宝山。你现在来得正好,不但能画‘阿鹏’,画木雕,还赶上有‘南方敦煌’之称的石宝山的盛大歌会哩!”他雷厉风行,说完就挂电话通知,并立马带车送我到县文化馆,如此这般地安排妥当。 文化馆美干杨老师陪我去木雕厂。在这座旧楼办公室  相似文献   

15.
方可  白勇  尹宁娟 《民族论坛》2013,(11):38-41
《民族论坛》:住有所居,安居乐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7月10日,蒋益民厅长在省住建厅召开的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讲到“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方方面面的工作与人民群众都息息相关,大多是民生工程,在推进‘四化两型’‘四个湖南’建设,促进经济‘三两提升’,加快实现全省人民的‘小康梦’‘两型梦’‘崛起梦’所占‘版图’很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有学者提出了"以‘族群’替代民族"、民族问题"去政治化"、要实行"第二代民族政策"等观点。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消除这些观点在思想上和理论上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有学者提出了"以‘族群’替代民族"、民族问题"去政治化"、要实行"第二代民族政策"等观点。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消除这些观点在思想上和理论上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多伦多大学的社会学家W·W·伊萨久(1975年)已提出很具说服力的民族持续理论:“在我们整个社会结构的现状中,一定有某些因素有助于已确立的民族集团中民族认同的保持及‘再发现’,这一点可以在加拿大以及在美国都普遍存在的所谓‘新民族性’现象作为依据。……不管民族经济差别如何,作为已确立的民族集团中当前的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必须在整个社会的结构和过程中去寻找民族多元主义的动力,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民族飞地自身的  相似文献   

19.
阮西湖先生所著《2 0世纪后半叶世界民族关系探析———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一项新课题》(民族出版社 2 0 0 4年 5月出版 ,以下简称《探析》)对世界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多民族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展示了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探析》一书关于“‘苏维埃民族’理论的出现与前苏联民族问题”的研究有 9篇 ,关于“‘美利坚人’和美国民族问题”的研究有 4篇 ,关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民族情况与民族问题”的研究有 9篇 ,关于“前南非的种族隔离制政策”的研究有 3篇 ,关于“瑞士、英国北爱尔兰问题”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作为“五朵金花”之一的汉民族形成问题论战,持续三载后,以悬案挂起.牙含章、叶江分别从“民族的译名统一”和“厘清‘nation’和‘ethnic group’的内涵与外延”角度力图终结悬案,但仍未解决论辩双方的根本分歧.本文认为在斯大林民族定义范式下,围绕着汉民族形成以及是否为资产阶级民族进行的这场论战,问题的关键在于忽视了国内各民族形成的特定历史环境.需站在历史角度,管窥问题所在并拾掇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