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观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发展的新阶段,是景观社会中资本统治的新形式,也是拓殖入人们欲望中的暴力拜物教,其具有颠倒性、被动屈从性和虚假性的特点。德波的景观拜物教理论抓住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现象,但却未深入社会生产关系领域的批判中去,因而其景观拜物教批判也未能真正触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因此,德波提出的解放路径必然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商品的丰裕和电子影像技术进入到日常生活中,西方社会进入到了以影像为先导的景观社会时代,德波的景观社会批判理论就是对这一时代的哲学反思.在景观社会,商品的生产以景观的积聚为先行条件,并引起了社会时空结构的变化,一种"伪循环时间"构成了景观社会的内在规定,商品拜物教已经发展为影像拜物教,使人们以"主体"的自觉进入到消费社会的资本逻辑之中.正是对此的洞察,德波认为必须发展马克思的商品批判理论,进入到对景观社会的批判,以寻求走向未来社会的新的历史之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深入追溯和剖析了情境主义国际创始人居伊·德波的"景观"概念的理论源头、思想本质及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意义,指出景观是对马克思三大拜物教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与抽象,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伪欲望的引导结构和模式,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文化模式和政治体制的一个基本批判概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展现"真实"、破除"虚幻",从商品的一般性质入手,逐次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进行批判,科学地阐明了价值的本质,深刻地揭示了被物与物关系掩盖了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可以说,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在他的劳动价值论乃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这一理论在当今中国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琳 《理论界》2012,(1):4-6
物质丰裕的消费社会并未使我们感到喜悦,消费至上的消费逻辑也没有给人们带来所谓的个人生活自由,人们感到了深层的压抑和无力的反抗。对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理论批判与理论反思。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出发,通过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内涵来解读当代中国社会愈益突出的消费景观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马克思通过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批判,揭示了劳动的商品化过程与劳动产品的货币化过程也就是人的奴役过程和人的物化过程。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唯物史观的分析视角:物的消费逻辑遮蔽了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关系,人的物化过程遮蔽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有机社会关系。因此,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内涵对为理解和克服中国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社会危机具有深刻的理论警醒意义和实践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宋厚鹏 《天府新论》2020,(1):139-148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博物馆构造了人们对于多元文化的体验和想象。反过来,后博物馆所形成的各种展示模式,本身又是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产物。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博物馆作为一种“景观”的意义变得愈加丰富,而伴随技术的革新,后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呈现出一种“奇观”意味。通过考察博物馆展示的后现代转向,从“叙事性”的视角分析后博物馆展示的视觉图景与情境化内涵,探究以媒体展示文化的拜物教意涵,从而反思这种到处是形象和体验的景观化展示所潜含的问题。景观叙事一方面营造了“参与式”的场景,让观众可以以全部的感觉体验表征的文化;另一方面,其拜物教的意味也制造了一种错觉,即让观众在参观时以为自己看到了真相,但实际上那只是一种感觉或幻觉。  相似文献   

7.
摄影界普遍存在着对“景观摄影”的误解和困惑,景观一词来源于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德波提出的“景观”是对资本主义发展到消费社会阶段的一个理论总结和批判,是刺激消费维护现存秩序的统治形式.对此,只有采取文化革命的策略进行启蒙.景观摄影作为文化革命的方式之一,其目的也在于去除景观对人的异化及其蒙蔽.  相似文献   

8.
在艺术终结、系统性审美疲劳发生以后,向农业社会的回望为农业景观审美价值的显现提供了可能性;一种克服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弊病、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与舒适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使人向农业景观敞开了自己的审美感官。于是,农业景观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得以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讨论了德波《景观社会》一书中关于时间问题的诸多观念,特别是他提出的景观时间一说。不同于前传统社会中的循环时间与工业社会中的不可逆时间,景观时间是一种制造伪事件的时间积木。现代社会为人们节约出大量的闲暇时间,这些时间都成为特定的由影像支配的景观时间积木,这种时间积木是通过种种广告欺骗和故意误导来填充的。在那些虚假的被制造出来“伪节日”之中,资本家通过景观强迫我们去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说到底,景观时间的本质就是异化消费时间。  相似文献   

10.
齐泽克的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与拉康的欲望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齐泽克进行意识形态批判的切入点。齐泽克从两个方面来改造拜物教:其一,拜物教被肢解为人与人的拜物教以及物与物的拜物教,拜物教的产生来源于人与人或者物与物的互相指认,具有结构性的特质。拜物教所包含的真实与虚假二元对立的本质被化解为结构性的共存。其二,拜物教作为一种信仰"被客观化",现实存在的"物"替代人成为拜物教的主体,从而使拜物教成为无主体的信仰。两种改造在本质上都服务于犬儒主义意识形态前提的确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同一。无"物"的拜物在着力于扬弃意识的虚假与真实的区分中,使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同一成为可能;无"主体"的迷恋在着力于对信仰的物化分析中,使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同一成为现实。由此,齐泽克使意识形态批判陷入"明知故犯"的困境,最终使批判成为对现实最有效的辩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