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与青海歇家关系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与青海歇家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贸易关系。对明清山陕商人与青海歇家关系的研究,既可探寻明清之际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又可为今天西部地区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2.
王嘎 《世界民族》2003,49(2):33-40
民族人口迁移问题是处在转型时期的中亚国家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苏联解体前后 ,中亚成为全球范围内人口迁移规模较大的地区 ,而且人口迁出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比人口迁入表现得更为突出。文章认为 ,民族人口迁出问题是中亚国家多种社会矛盾积累与集中的产物 ,它本身又会对中亚国家的社会现实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 ,尤其是大批俄罗斯人居民的迁出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3.
青海藏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上旬在西宁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民族与民族关系,着重讨论藏族与其它兄弟民族关系的问题。出席讨论会的主要是青海藏学界的专家学者和西藏民族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代表共三十多人。讨论会共收到论文二十三篇,会间还参观了青海博物馆举办的藏汉关系文物展览。  相似文献   

4.
中亚五国的民族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论述了中亚五国的民族构成、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内容及成因,剖析了独立后中亚国家民族理论的转变、民族政策的调整,最后就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的跨界民族问题进行了必要阐述.  相似文献   

5.
国籍问题这主要涉及到中亚国家的俄罗斯族。中亚国家独立后,俄罗斯族提出要拥有双重国籍,俄罗斯也对中亚国家提出这种要求。当时只有土库曼斯坦答应了,其他国家都不同意,这引起俄罗斯人的不满。哈萨克斯坦等国因此出现俄罗斯人闹分裂的事件。一些不想拥有所在国国籍的俄罗斯人和其他一些民族的人,在谋求双重国籍无望的情况下,纷纷向国外移民。中亚国家独立后,大量讲俄语的居民外迁,原因很多,语言和国籍问题都是其中的原因。后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采用了灵活的政策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一些移民因国籍问题仍不能与其他原有居民…  相似文献   

6.
清代西藏先后与南亚的巴勒布、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发生阶段性的贸易关系,这种贸易关系所形成的贸易格局,及其之后的贸易变化,呈现出清政府所辖西南边疆的地域人群与南亚地区长期交往的历史图景。把中央王朝政府与边地的关系置于这种贸易格局变化的脉络里考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西藏与南亚贸易的主导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宋金时期,在今青海、甘肃及四川西北部地区的安多藏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通过马贸易同中原地区保持着紧密联系。安多藏族部落同中原地区十分兴盛的马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安多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巩固了边境防务。  相似文献   

8.
浅论建国初期的青海民族贸易事业李建宁建国初期,我省成功地创建了社会主义的民族贸易,给予少数民族人民以经济上的实惠,增进了少数民族人民对党的政策的了解和信赖。民族贸易在配合政权建设、民族工作和扶植少数民族恢复和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等工作中曾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河湟地区既是一个地理空间又是一个社会文化空间。天主教在青海的传播,是明清时代背景下,西方基督教文化在青海河湟这个特定社会空间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适应和宣传。一方面,天主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在青海的传播表现出一些特点;另一方面,天主教在青海的传播成效不大,与适应这一地域空间而生的河湟文化的成熟性有很大关系。但无论如何,基督教文化的传入,毕竟是近代西方文化与青海地方文化的一次直接的接触和交流。  相似文献   

10.
当前青海藏族自治地区民族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调查当前青海藏族自治地区民族关系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青海藏族自治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民族关系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青海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在当时的丝绸国际贸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2002年都兰县新发现的东罗马金币为此提供了又一重要物证。本文对此金币作一简单考证。  相似文献   

12.
青海牧区是我省一个特殊地区 ,调整结构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而青南牧区结构调整的任务重、难度大 ,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撒拉族是世居青海少数民族之一,聚居于青海循化地区。在元朝其首领曾为世袭达鲁花赤,说明撒拉族在元朝社会具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青南地区是青海省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农牧民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本文从农牧民人均收入的水平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内部差距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产生差距的原因,并提出缩小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陕北处于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过渡地带。该地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开发较晚,其宗族形态呈现出了独特的区域性特征。以往学界对我国的东南宗族关注较多,对北方尤其对西北的宗族关注较少。本文就陕北宗族的形成与特征作一探讨,以期为宗族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区域个案。  相似文献   

16.
青海乐都地区汉族祝寿习俗历史悠久、仪式隆重、特色显著。本文根据调查所得第一手资料对这一习俗的仪式、由来及功能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期对我省地方民俗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青海经济增长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俊 《青海民族研究》2005,16(4):102-106
本文运用经济增长理论,通过不同的角度对青海省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为青海经济发展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却蕴藏着大量的旅游资源。由于青海地区的开发主要以生态建设为支柱 ,因此 ,发展旅游业 ,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支点 ,它所产生的经济影响远远大于它的内部经济性。以青海生态建设为依托 ,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为发展的先导产业 ,是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2003年7月16日—8月17日笔者参与了云南大学211工程重点科研课题———第二次全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中的土族村寨调查。通过对调查点———青海省互助县东沟乡大庄村这一土族村庄人口状况的深入调查,清晰折射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土族人口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青海省海东地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人口状况、民族人口分布情况,从这两个方面反映当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