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劳动力(者)本位”与体制改革郭军经济管理说到底,是劳动管理。劳动管理就是对劳动者的管理,也就是一个如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在原有体制下,劳动关系实际上是在不承认劳动力归个人所有这一天然特权,不承认劳动力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利益上...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作为商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劳动者有充分的人身自由;二、劳动力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三、劳动者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仍然存在这三个条件,使劳动力作为商品存在呢?对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我在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首先,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劳动尚未成为劳动者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因此,劳动是衡量每个劳动者向社会贡献大小的指示器,也是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诸多理论问题的讨论中,劳动力是不是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以后还有没有按劳分配等问题,皆存在特殊的难度。因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还会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问题,容易导致政治上的错误。但我国理论界不避嫌疑,一直有学者在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从已有理论和现实联系起来考察,发表我们的见解。一、“劳动力市场”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结果大家知道,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论述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一定量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历史条件。马克思…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理论认为,商品经济只有发展到资本主义时,在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而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的情况下,劳动力才成为商品。资本主义以前,生产资料归个人私有,劳动力不成为商品;资本主义以后,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劳动力也不成为商品。现在看来,这种理论并不科学。下面谈些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商品这个问题,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劳动产品,社会主义劳动力归个人所有。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个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术界有些同志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归个人所有。这是值得商榷的。下面谈点个人认识。马克思曾说过:“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可见,就劳动力存在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体本身运用体力和智力来看,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虽然公有,但劳动力只能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不会也不可能采取其它归属形式。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说过,社会主义社会“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  相似文献   

7.
<正>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是归个人所有的.承认这一观点,对我们加深认识责、权、利结合的经济责任制本质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属于个人所有,因而调整劳动力的所有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企业本质上是由个人所有的劳动力组成的整体劳动力,或者说是结合的社会劳动力.马克思曾指出:"让我们换一个方面,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  相似文献   

8.
对劳动力商品化与劳动者社会地位之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劳动力商品化与劳动者社会地位之关系的再认识高明华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现实论及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不能不涉及劳动力商品,因为对劳动者社会地位的争论正是从劳动力是否商品引起的。关于劳动力是否商品,在国内外理论界至今未能形成共识。除了一百...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劳动力作为商品,是具有产权关系的。劳动者一旦进入市场,劳动力产权就必须发挥作用,并表现出来。在劳动力交换的过程中,劳动力的产权归劳动者所有,劳动力的使用权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但劳动力所有者凭借产权要参与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当前,我们确定劳动力产权关系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关于“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理论内涵的再认识 ,揭示出其理论内涵中两个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 ,即劳动者对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和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在此基础上 ,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从三个方面分析论证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问题之我见刘世廷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劳动力商品问题十分重要。关于在什么情况下劳动力成为商品,马克思指出,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身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除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没有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历史条件还未消失1 所谓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能运刚的体力和脑力总和。劳动力本身并不是商品,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才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历史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摆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在法律上承认劳动者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可能性;二是劳动者一无所有,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然性。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活来源,所以劳动者为了生存而被迫出卖劳动力。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这种商品,是因为劳动力商品在使用过程能发生价值增殖,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增殖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后,生产资料不再被资本家占有,而是由劳动者共  相似文献   

13.
试论劳动力采取商品形式与按劳分配的统一姜义军一我国条件下的劳动力在本质上不是商品,也不应当是商品,但必须采取商品形式。在这里,首先应当清楚。“劳动力是商品”和“劳动力采取商品形式”是有重大区别的。前者是指劳动者在不能以任何方式占有任何生产资料,而仅仅...  相似文献   

14.
何伟、韩志国二同志在今年《中国社会科学》第二期上发表的《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全方位开放》一文(以下简称《试论》),探讨了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开放问题。读后很受启发,在大多数问题上也有同感。但对《试论》中关于劳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具有商品的性质”,“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的观点与分析,我有不同看法。 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否消失的问题。《试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主要由个人承担,所以劳动力仍然是个人所有,劳动者仍然存在各自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国家和集体又占有和支配着生  相似文献   

15.
论劳动者权力实现的市场特征许东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通过市场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在市场上,劳动力则表现为商品形态。对此,学术界已形成共识。但是劳动者走向市场,劳动力成为商品会不会削弱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权力呢?目前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  相似文献   

16.
古典经济学家从劳动工资只是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认识到资本利润与劳动工资是一种对立的关系.马克思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前提下,认为劳动力的使用生产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从而得出资本利润与劳动工资的对立关系.在劳动力市场均衡和商品市场非均衡的条件下,劳动力的使用生产的价值归劳动者所有,商品价格背离价值的部分转化为超额利润,归资本所有者所有,劳动工资不侵蚀资本利润,资本利润也不侵蚀劳动工资,二者的关系是和谐的.  相似文献   

17.
前几年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也是商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其实质就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对此我们谈些粗浅的看法。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有历史前提的,即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者一无所有和劳动者获得人身自由。如果我们把这种前提硬性地搬进社会主义社会,从而得出社会主义劳动力也是商品的结论,这是极其错误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不是商品?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如果继续否认其滴品性,公有制经济的劳动者能否进入劳动力市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又该如何建立;如果承认其商品性,劳动者的收入是不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按劳分配又该如何进行。显然,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它关系到企业的深化改革,关系到市场体系尤其是要素市场的培育,关系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用工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确立,等等。我们认为,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的商品性是有客观依据的。一、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商品价值构成…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商品所必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前我国实现劳动力商品化,仍然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解决好我国劳动力商品再生产成本中劳动者本人所承担的份额过低以及劳动力再生产成本中所包含的不合理成份过高问题,对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市场,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力是否商品的讨论中,有一种意见认为:劳动力商品化(即劳动力成为商品)意味着按照价值规律来决定劳动者的工资,意味着供求关系引入劳动者的工资决定,这必将导致对按劳分配原则的否定,而丢掉了按劳分配,社会主义也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