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郭玲玲 《理论界》2008,(5):128-129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传统伦理学因为其本身的理论局限不能从意识形态上对人类进行伦理道德方面的规范,实现人类同自然界双方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种情况,西方自然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主要代表有施韦兹的敬畏生命的情感主义伦理学、辛格和雷根的动物权利论与动物解放论、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2.
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哲学是以生态及生态系统为对象的哲学反思。这里的“生态”,包括人类生存与发展须臾不能离开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存环境,是其二者的统一体;这里的“生态系统”,包括“人──自然”系统和“人──社会”系统,是其两系统的关联巨系统。德国学者汉斯。萨克塞认为“生态哲学研究的是广泛的关联”,也“就是探讨自然、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学说”。①还有诸多学者用“人类生态学”([美〕巴罗斯,1922年),大地伦理学(〔美]A·莱昂波特,1933年),“系统生态学”([美]E·P·奥德姆,1952年),“地球伦理学”([日〕丸山竹秋…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视阈中的老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庄典籍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学有许多契合之处。老庄生态伦理观为当代人类克服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视角,对西方环境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不少西方学者建构生态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尽管老庄生态伦理观有其自身的历史局限,但在今天对人类拯救环境危机仍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古代哲学研究需要一种“范式”的转型 李重(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2005级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李”):张教授.您好!近年来您一直在进行中国古代身体哲学的研究,并且自2005年始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诸如《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身体性》《中国古代伦理学的身体性》《中国古代宗教观的身体性》《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道家哲学智慧的异彩陈庆坤著名诗人和学者张松如(公木)教授与学术新秀邵汉明研究员所著《道家哲学智慧》(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是近年来道家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张松如教授又有《老子校读》、《老子说解》、《老庄论集》(合著)问世;邵汉明研究员也有《儒道...  相似文献   

6.
欧洲的环境伦理学研究源远流长。英国19世纪的动物保护伦理开启了现代动物解放论与动物权利论的思想先河。在20世纪20年代倡导敬畏生命伦理的史怀泽是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挪威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生态哲学研究是当代欧洲环境伦理学研究的直接推动者。20世纪80年代,英国成为欧洲环境伦理学研究的领跑者。在挪威与英国环境伦理学学者的推动和引领下,欧洲其他国家的环境伦理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欧洲各国环境伦理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欧洲的环境伦理学研究进入全面繁荣时期,贡献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与思想观念。关注动物正义与气候正义是欧洲环境伦理学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与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7.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和作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既是环境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生态伦理学名著。本文探讨了《寂静的春天》在生态伦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它所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所体现的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刊作者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6):F0002-F0002
崔秋锁 1952年生。现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兼任全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出版专著《社会转型与价值选择》《马克思人本思想研究》(合著),主编全军和总后院校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础》等,在《光明日报》《哲学动态》等报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哲学年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20余篇。  相似文献   

9.
2019年6月15日至16日,中国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2019年学术年会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八十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中外生态环境哲学的传统与创新"的会议主题,以分组报告与专题讨论的形式,从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再阐释、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及时代趋向、环境伦理概念及时代发展、生态文明实践的取向及热点问题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对于生态文明理论基础、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及有关生态伦理学理论的看法,并在凝聚共识的过程中形成了学术年会的十点倡议。此次学术年会为全球化境遇中的环境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理念、新思想与新智慧,丰富了环境哲学的理论内涵,对新时代中国环境哲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科界中青年学者简介▲尤西林副教授尤西林,男,1947年11月出生,陕西师大中文系副教授,文艺学硕士导师、美学硕士导师。致力于人文哲学研究方向。代表作有:《关于美学的对象》(《学术月刊》1982.1)、《禅与现代人的主体性》(《文化:中国与世界》...  相似文献   

11.
价值哲学研究的新探索赵馥洁,张亲霞王玉研究员作为我国价值哲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继一九八九年出版的《价值哲学》之后,又推出了他的新作《价值哲学新探》一书。(1993年8月,陕西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新探》在《价值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中外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中外学术界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有其深远的环境伦理渊源,它经历了古代环境伦理的萌芽、近代环境伦理的酝酿以及现代环境伦理的形成.目前,国外理论界对环境伦理的研究认为,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的现代科学思想是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来的.中国学者从80年代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发表了一批开拓性的论文,将该学科称为生态伦理学,近期有学者主张改称为环境伦理学.  相似文献   

13.
重视对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俞吾金教授访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吾金,1948年出生于浙江萧山。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7年破 格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教授。1988-1990年作为 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进修,1997-1998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教 授,1999年 5-6月应邀赴台湾辅仁大学、台湾大学和清华大学作学术演讲。现为复 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教学 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联常委、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作有:《思考与超 越:哲学对话录》(1986)、《问题域外的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探要》(1988)、《国外 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合著,1990)、《意识形态论》(199)、《生存的困惑:西方哲学文 化史探要》(1993)、《毛泽东智慧》(1993)、《邓小平:在历史的天平上》(1994)、《文化密 码破译》(1995)、《寻找新的价值坐标:世纪之交的哲学文化反思》(1995)、《俞吾金集》 (Ⅰ,1995)、《俞吾金集》(Ⅱ,1998);编选了《疑古与开新:胡适文选》(1995)、主编了 《跨越边界》(1998)等书。其中《意识形态论》(博士论文,德国著名教授伊林·费切尔 撰写了长篇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当代哲学倪愫襄一古希腊哲学家将哲学分为三个部分: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对伦理学进行了定位分析,认为形式的哲学如逻辑学,与认识的对象无关,是研究一般思维形式及普遍规律的学说。...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的科技伦理思想赵海琦(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所)亚里士多德的科技伦理思想,存在于他的伦理学著作中。其现存伦理学著作有三种:《尼各马科伦理学》、《欧代莫伦理学》、《大伦理学》。研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史家,大多认为《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思...  相似文献   

16.
程义伟     
《理论界》2008,(4):F0002-F0002
程义伟,学者、画家。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东北地域文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兼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参与完成辽宁省社科立项课题研究。多篇论文发表在《文艺报》、《小说评论》、《民族文学》等核心期刊。著作《苏轼——一个人生与艺术的结构文本》获辽宁省第七届社会科学省级优秀科研成果著作二等奖(2001年),论文《辽宁地域文化的生态流蓟获辽宁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年会二等奖(2007年)。美术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展览。  相似文献   

17.
稿约     
《湖南社会科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湖南省十佳社科期刊、首届湖湘优秀出版物。本刊注重学术性、理论性、探索性。热忱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赐稿。本刊2012年重点选题如下:哲学.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研究;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社会现代性与社会风险问题研究;"古今""东西"哲学文化研究;生态哲学研究;中国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应用伦理学研究;美学、审美、美育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8.
反思环境伦理学的一般理论前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众所周知,环境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而应用伦理学又以一般伦理学(或理论伦理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之所以把探讨的重点放在环境伦理学的“一般理论前提”上,这是因为环境伦理学所蕴含的理论内涵不仅涉及到一般伦理学,而且也涉及到作为一般伦理学基础的哲学。事实上,在单纯伦理学的范围之内,我们难以对基础理论问题做出更深入的思考。   目前学术界流行的一种趋势是:对学科的分类越来越细。这当然有其积极的方面,比如,把伦理学划分为一般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在应用伦理学的范围内又进一步划分出更具体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9.
陈波,1957年生,湖南常德人。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O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现为中国逻辑学会理事、中国逻辑学会西方逻辑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著作有:《逻辑哲学引论》、《哲学逻辑》、《测因》、《社会科学方法论》(合著)等。问:我注意到,你是中国逻辑学界比较活跃的青年学者,发表的论著数量较多,涉及的范围较广。你认为,你的学术活动的特点是什么?答:在逻辑和哲学之间。这一短语充分体现了我近些年学术活动的特点,并且很可能是我今后一生学术活动的范围与…  相似文献   

20.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新的伦理学。它的主要特征是人类道德对象从人与社会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它的基本问题是: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权利,从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确保人类对自然的持续利用。中国环境伦理学从介绍西方环境伦理学起步。现在要在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中国哲学和思维方式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确立自己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模式、概念框架和话语体系,以超越西方环境伦理学,通过不同学派的理论整合,创建中国环境伦理学,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国人民服务,为建设生态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