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安徽省朱子研究会、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福建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朱子民本思想与当代"学术研讨会主要就朱子民本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朱子理学思想渊源与影响等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朱子学说作了广泛研讨,丰富了朱子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继2007年由安徽省朱子学会在安徽黄山市举办“朱子民本思想与当代学术”研讨会,2008年由福建省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举办“朱子学与东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由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主办的“朱子学与理学学派”学术研讨会,将于2009年8月于江西省上饶市召开。据悉,本次研讨会的议题主要有:  相似文献   

3.
"2003年婺源朱子学与当代社会国际学术会议"对朱子学在当代社会的学术与文化价值、朱子道德学说与当代道德建设、朱子思想的理论诠释继续深入、程朱理学的交流传播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见解,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朱子学及儒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李石岑的朱子学研究向来没有被作为民国时期朱子研究的主要观点而予以讨论。这与他思想后期鲜明的唯物辩证法立场不无关系。但通过对李石岑朱子学研究的重新梳理,可以在他完整的朱子学论述中发现以往被忽略的价值,如他对程朱思想的禅宗溯源、对宋儒思想实质的判断、坚持朱熹“理气一元论”的主张、以禅宗“五位法”解释程朱思想、以人生哲学为角度思考朱熹思想等。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独到的创见,也对现代朱子学研究有许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元代新安理学家弘扬朱子学的学术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的新安理学家为学为师 ,都“以朱子为宗”。其学术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捍卫朱子学。有些学者对背离朱子学和与朱子学相抵牾的观点进行批驳 ,“力正其非” ;二、阐明朱子学。他们对朱熹的著作进行注疏 ,根据朱熹的观点和言论注疏儒家典籍 ,使朱子学“大明于世” ;三、发展朱子学。有些学者论证“道问学”与“尊德性”同为“修己治人”不可或缺的功夫 ,提出朱子与陆子各有优缺点 ,朱学与陆学各有千秋 ,应取长补短 ,对明初新安理学的鼎盛产生了重要作用。他们在许多领域均有“发前人所未发” ,但是 ,其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未尝出朱子窠臼外”  相似文献   

6.
当前,朱子学的研究已是一种超越国界、超越历史的学术活动,朱子学研究的全球化早已成为一个既成事实。朱子学是行动的哲学,实践的哲学。早在700年前,朱子思想积极参与了东亚思想一体化进程,此时的朱子已经是世界化的朱子。立足于当代与未来,全球化需要什么样的朱子学?朱子学的精神怎样参与人类精神的建构?我们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朱子关于“全体大用”、“理一分殊”、书院教育、身心修炼、家礼、关爱弱势群体、文化谱系的承传等理念仍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只有把朱子学真正落实为一种全球共同遵循的生活方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朱子学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朱子研究会、福建省闽学研究会、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四地“朱子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学术研讨会暨儒商经贸论坛”于2014年8月22至24日在芜湖市隆重召开.会议主要就朱子教育思想与当代价值、多重视阈下的朱子学说、围绕朱子学而生发的其他哲学问题、儒学与当代经济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拓宽了朱子学研究的路径,展示了朱子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谢无量是民国时期第一部以朱子学为专题的学术著作《朱子学派》的作者,民国朱子学研究的先驱.其朱子学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朱子思想渊源、朱子哲学、朱子教育说和朱子门人及后学等.谢无量的朱子学研究不仅是民国时期朱子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国时期朱子学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也应当成为当今朱子学研究所追溯和利用的学术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两岸四地"朱子学及其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学术研讨会很好地把握了一年来国内外朱子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对朱子理学思想与体系有较深入的研究与开拓,有力促进了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朱子学与理学学派”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8月4日至6日在江西省上饶市召开。这次研讨会是国内朱子思想研究的一次规模较大、包容性较强的学术盛会,显示了当今国内外朱子学与理学学派研究的新进展。与会学者主要就朱子哲学、朱子学与理学学派、朱子后学以及朱子学在当代的传播、发展与创新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1.
在东亚儒学的发展中,不论中国的明(1368-1643)、清(1644-1911)时代,或是韩国朝鲜时代(1392-1910),乃至日本德川时代(1603-1868),朱熹(号晦庵,1130-1200)思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朱子学往东亚传播的过程中,明代朱子学者罗钦顺(号整庵,1465-1547),对朱子思想提出修正观点,也引发了触媒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乃以罗钦顺《困知记》为线索,择取德川时代藤原惺窝(1561-1615)、林罗山(1583-1657)、贝原益轩(1630-1714)等三位朱子学者的思想为例,探究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者对明代朱子学者罗钦顺思想的受容,以呈现东亚朱子学发展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30年代以来,朱熹著述开始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国家,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朱子学文献的英文译文或译本为数甚少,且朱熹最重要的著作《朱子全书》尚未被全部译成英文。这显然与朱熹在世界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不符。此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中国翻译家尝试将朱熹著述译成英文。因此,在中国加强典籍外译工作的今天,有必要加强朱子学文献的翻译与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3.
陆九渊与王阳明作为宋明理学中心学一系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学者往往以陆、王二人并称,将他们的思想学说合称为陆王心学。但二者之间更多只是思想宗旨相近,并无直接的承袭关系。相较之下,阳明学的产生、发展与朱子学有着更深的思想渊源。阳明学其是在朱子学的笼罩下,继承了朱熹所建构的经典体系、理论框架与主要论题,并融会了佛道的智慧,进而通过自得自悟的方式,对朱子学加以深刻的反思、批判而逐步形成的,因而可视为朱子学在明代的另一种延续和发展。而王阳明所作的《朱子晚年定论》即来源于此前朱子学内部和会朱陆的逻辑思路,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阳明学与朱子学之间的思想渊源的具体例证。  相似文献   

14.
缕析被视为山崎闇斋与佛教决裂而以一介儒士或朱子学的信徒昭告世人的宣言书 ——《辟异》就会发现,该作乃是一部采撷朱熹、李退溪、薛敬轩、黄东发等朱子学者的"辟佛"言论而成的佛教批判集.虽然《辟异》之作谈不上是山崎闇斋独创性的思想发明,但其高扬朱子学之大纛、致力于朱子学的传播,且又与德川幕府进行政治合作,对近世日本的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儒佛论争的东亚思想史视野予以考量的话,山崎闇斋佛教批判的理论话语和思维形态并没有溢脱出中国宋明理学"辟佛"论的藩囿,但从日本历史发展及其思想论争之变迁观之,其彰显出了日本近世由佛向儒的意识形态转变面向.  相似文献   

15.
吕思勉的《理学纲要》是其涉足理学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他举理学家重要学说,阐述了理学研究领域的许多重要问题。其中,他的朱子学研究主要围绕理气论、鬼神论、心性论与知行关系等方面展开。他认为朱子是理气合一论者、朱子学与科学存在一定关系、朱子对致知与力行未尝偏废等。另外,他还介绍了朱子与北宋五子思想的承继关系及朱陆之异等内容。他的这些研究,反映了民国时期朱子学研究领域的时代关注点,同时对当今朱子学研究亦不无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民国时期最大部头的朱子学研究著作,李相显的《朱子哲学》以动态的方式阐述朱子哲学诸多概念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为朱子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通过建构宏大的朱子哲学体系,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并且还对朱子重要书信、著述的年代作了较为详细而深入的考证,从而把民国时期的朱子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李谷是高丽末期著名的朱子学者、名臣。李谷曾多次入元,与元朝名儒切磋交流朱子学,他曾两次入元参加科考,并取得了第二甲第八名的优异成绩,是当时高丽入元参加科考士子中的最高名次,因而名震元丽。通过努力钻研,李谷成为赫赫有名的高丽朱子学者。同时,他还是高丽末期严格区分儒、佛的先驱,自觉地与佛教划清界限,并推崇朱熹的忠孝节义思想,曾从元朝奉兴学诏回高丽,对朱子学在高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大陆中国哲学研究的典范”──陈来教授的宋明理学研究陈来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家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和后五四时代的儒家哲学。1987年和1989年,出版了《朱熹哲学研究》和《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两部朱子学研究领域为重要著作。朱子学一直是宋明理学研究中的...  相似文献   

19.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陈来:《朱子学与阳明学及其现代意义》指出通过对狭义朱子学与阳明学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内涵的阐释,揭示朱子学与阳明学的现代意义。朱子学说最重要的部分是"格物致知"的理论,其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朱子学在江西的流传发展并不均衡,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地域性,南康是其中心地带。都昌县与军治星子隔鄱湖相望,理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以朱门四友最为著名。冯氏家族深受朱子学的启迪与熏陶,同时也为阐释和传播朱子学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师承之外,冯去非的家学渊源和交游互动是其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冯去非亲传其父冯椅,以朱熹为宗,兄弟四人相互激励,各有建树;仕宦、诗文、释道等交游圈熏陶了冯去非的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等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