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1 毫秒
1.
孝:从权力话语到人道本色“孝”在古代被政治化、权力化了,成为一种权力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在“父为子纲”、“家无二尊”的政治性的权力构架下,家庭关系是天然不平等的。传统“孝道”建立在宗法等级权力,而非父母子女权利一体平等、个性自由的基础上。因而,必然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2.
青春期亲子冲突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经典课题.以往国内相关研究多采用青少年为被试,忽略了冲突是一个双向的人际互动事件,“亲”与“子”应获得同样的关注。本研究对来自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的青少年家庭进行了问卷测试,试图通过比较不同家庭成员对青春期亲子冲突的感知差异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阶段青少年的家庭互动。结果表明:整体上父母感知到的亲子冲突比子女感知到的更为频繁和激烈,但当冲突内容与子女的隐私相关时除外;父母比子女更倾向于认为亲子冲突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从家庭报告的各方面亲子冲突频率和强度来看,似乎整体上父亲比母亲更易高估与子女的冲突状况。但当亲子冲突的内容涉及子女隐私时除外;总体上父母都倾向于低估子女的亲子冲突动机。父母在对子女亲子冲突动机进行猜测时与子女报告数据差异最大的三项是“维持关系”、“独立自主”和“求取公平”。  相似文献   

3.
湍水石 《老年人》2011,(4):13-13
在第6次再版的《辞海》中,“父母官”这个词条被正式删除。这与其说是历史的进步,倒不如说是顺应了民意。封建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时父母又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故而“父母官”就兼具了“领导”与“爱护”两个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老百姓,这就足“爱民如子”。  相似文献   

4.
徐珣 《老年世界》2014,(13):12-13
“福太太”毫无“福气” 梅兰芳27岁时,经姑母和启蒙教师吴菱仙做媒,与16岁的“崇雅社”坤班青衣福芝芳确定了恋爱关系,并很快结为伉俪。福芝芳出身于满族旗人家庭,十分酷爱京戏,与梅兰芳一样都是师从吴菱仙。掌门戏为《王宝钏》《生死恨》等。婚后福芝芳为了支撑丈夫的大业,甘愿告别舞台,肩负起梅家的家务、事务和剧务“三务”重任。福芝芳生育了9个子女,大多夭亡。成人的只有四子葆琛、五子葆珍、老七葆胡和幺子葆玖。  相似文献   

5.
老兵 《老年世界》2008,(24):28-28
一家养老院性质的老年病医院,内住183位老人,90%患有程度不同的疾病。按老话说,把病中的父母送到这里,这些老人的子女,应该不能算孝吧,这些老人或许会有一肚子怨言吧……  相似文献   

6.
孝道是指子女等后辈对父母等长辈敬养的行为及观念,它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孝的本质是对父母等长辈的关爱,即对长辈的关心、爱护、尊敬、赡养、服侍及精神慰藉等的行为及其观念。孝,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是指对父母、公婆岳父母的敬养;广义的孝,还包括对祖父母、叔父母、伯父母、舅父母、姑父母、姨父母以及兄姐、嫂等一切年长亲属的关爱。再广一些就是对社会上所有的老人都要关爱。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相似文献   

7.
傑理 《老年世界》2014,(14):46-46
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六经古称六艺,就是孔子所指定的教科书一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在儒家地位上升后,这些教科书被尊为“经”。“六经”一词,首见于《庄子·天运》,然而直到西汉,也还是记载为六艺(见《汉书·艺文志》),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乐经》经秦火一炬,从此失传,六艺自此仅余其五。在董仲舒的努力下,儒学在武帝建元五年取得独尊地位,朝廷从此设立了五经博士,儒学从显学成为官学,终于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而经学也由此成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8.
翠儿 《当代老年》2008,(8):54-54
“孝子”在今天的语义中是指孝顺的孩子,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意思。但是这个词最古老的语义却不是这个意思,是孔子把“孝”的内涵扩大了。 《礼记》这样定义“孝”:“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父亲或母亲刚去世的时候,非常哀痛,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称作“哀子”;过了一段时间,哀痛慢慢减轻了,停止了哭泣,这时再祭奠去世的父亲或母亲,称作“孝子”。  相似文献   

9.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家庭养老的文化基石。但是,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孝文化的功能逐渐弱化。我国在"未富先老"的社会条件下,为解决养老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孝文化的宣传,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从家庭、学校、社会、法律法规上来完善家庭养老,让老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相似文献   

10.
孝:从权力话语到人道本色 "孝"在古代被政治化、权力化了,成为一种权力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在"父为子纲"、"家无二尊"的政治性的权力构架下,家庭关系是天然不平等的.传统"孝道"建立在宗法等级权力,而非父母子女权利一体平等、个性自由的基础上.因而,必然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11.
《孝经》是中国古代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它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它所树立的以尊老敬老为核心、以稳定家庭和社会为目标的观念,已经积淀为我们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化。孝是构建干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它深深根植干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之中,长久存在、发展于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之中。长期以来,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子女赡养年老的父母是应尽的义务,是晚辈对长辈表达感恩之情的一种自然的流露。  相似文献   

12.
《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可见孝德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修养,孝是人伦之根、仁爱之本。虽然现代社会对孝有新的理解,但是,一个人若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你还能指望他对亲戚朋友好,对工作负责,对国家忠诚吗?  相似文献   

13.
文中所探讨的《二三子》中“孔子曰”问题,其实就是《二三子》中释《易》者是否为真孔子问题。“孔子曰”不见于今本《易传》(今本《系辞》中只有“子曰”),帛书《易传》五篇也只有此篇通篇全用“孔子曰”,文中论证了此篇中的孔子确为真孔子。解决“孔子曰”问题不仅对研究此篇帛书十分重要.更对我们研究孔子与《周易》关系及其易学思想有极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导刊》2009,(11):42-43
3月6日,山东省枣庄市回民小学开展“咏经典学孝道”比赛活动。学生们在一起朗读《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篇,让学生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教育他们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相似文献   

15.
《孝经》正式宣布"孝"的经典化的同时却隐含着以下几个没有解决的问题:(1)"孝"有没有一个的标准,如果有,是什么?(2)"孝"到底是什么?(3)为什么一定要"孝"?表面上来看,《孝经》对三个问题都进行了回答,那么,《孝经》是否真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则有必要就《孝经》来考察一番了。  相似文献   

16.
何谓家庭?简言之,家庭是社会基本要素之一。具体说,家庭就是父母与子女所形成的群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注)  相似文献   

17.
所谓“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一代人单独生活的家庭。鉴于空巢家庭涉及血亲、婚亲、第三四代等代际关系,伦理观念、生活方式及其对空巢家庭老人心理需求变化的影响,故不包括未生育子女的老年人家庭,也不包括与隔代人同住的家庭。“空巢家庭”作为现代社会“细胞”类型,剖析它产生的原因、结构、  相似文献   

18.
慕霞 《老人世界》2010,(12):30-31
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我们是上个世纪60年代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年轻人,立志要做一个又红又专的革命青年,为了建设新中国,党指向哪里我们就奔向哪里。弹指一挥间,40多年过去了,我很少在父母身边好好地尽过孝。直到我们退休搬迁回故乡能为父母尽孝时,父亲早已在40多年前病故,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终身遗憾!  相似文献   

19.
王宇明 《现代交际》2013,(10):66-67
处女作《喜福会》,让谭恩美跻身于美国文坛,在国内外读者和评论家中是备受青睐的经典作品。笔者分析,《喜福会》的成功有着割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宣扬了中国传统中的“孝”文化。  相似文献   

20.
《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因此,当子女有条件赡养老人而不履行义务时,父母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法院根据父母的诉讼请求,查明情况后,可判决令子女给付。如子女坚持不给,法院还可强制执行子女的财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