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巧霞 《河北学刊》2008,28(1):238-241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与哲学思想浑然一体的古代名著,荟萃了中国上古及秦汉时期的众多医学文献,涵盖了多种学科文化。"中和"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阴阳"中和"观也是《黄帝内经》的基本观点,可以说,阴阳"中和"观贯穿于《黄帝内经》的生理、病理、情志、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阴平阳秘"是人体生理的最佳状态;阴阳失和是致病根源;七情太过是阴阳失和的表现;协调阴阳是治疗原则;调合阴阳是养生之道。阴阳"中和"观就是突出人体自身的整体和谐性,强调人与天地这个系统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2.
"温柔敦厚"是中国美学研究领域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它源于儒家的"中庸"哲学,是将儒家关于思想道德的行为准则应用于文艺审美方面的自然结果,其逻辑推演的路径是由"中庸"到"中和",然后引申为"温柔敦厚".从中国文艺学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以"温柔敦厚"作为"中和"美学观的典型性表述是比较恰如其分的.  相似文献   

3.
涂承日 《学术探索》2004,(12):99-102
儒家崇尚的"中和"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多方面渗进与影响,含蓄蕴籍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诗学所追求的艺术极致与理想范式。受"中和"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诗歌"温柔敦厚"诗教说的形成、诗歌意境的创造以及形神写照等方面,都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中和"精神。  相似文献   

4.
全球伦理是近些年来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构建全球伦理需要从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对于"全球伦理"的建构提供了极有意义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被(散)发"本是人类早期的容止,经过历代思想家文人的增饰,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用以表达不同的理念:儒家以为纵欲违礼、蛮夷鄙陋之象,儒者通过对散发之举的批判确立儒家礼义的核心价值;庄子道家则赋予其蔑弃礼法、去除世缨的精神自由的内涵,赋予其正面意义;后世诗文主要在庄子道家基础上将之转化为诗文的意象,表达主体在纷纭世情中的心灵需求.  相似文献   

6.
7.
山崎暗斋是日本江户时代初期朱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亦是垂加神道的创始者.作为一个"神儒兼摄"的思想家,他以儒家的"中和"、"中"之道为线索,认为日本的神道经典中体现了"中"之道.他还认为日本天地之神"天御中主尊"所蕴含的"中"即尧舜禹三圣相传之"中".他将朱子学理论与神道经典相结合,对神道经典进行重新诠释,在寻求神儒之间共通性的同时,试图构建一套神道经典语境下能够彰显日本文化主体性的神道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因声而歌"与"缘事而发"是汉魏乐府诗成诗的基本模式.这两种成诗模式不仅影响了乐府诗辞乐关系中以乐为主的特征,而且揭示出乐府诗"缘情而发"、"以悲为美"的情感倾向,并由此形成了乐府诗创作中诗乐相依、即事名篇等创作传统,对后世文人的乐府诗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形成和发展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中和精神的思想体系.分析研究、发掘弘扬传统中和思想所蕴涵的积极合理的思想内核,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未发之中"是传统儒学中"第一难透底关",王夫之通过对宋明心性之学的检讨,从三个层面即心理学之辨、儒佛之辨和心性之辨透过了"未发之中"这一"关".  相似文献   

11.
"高昌吉利"钱币考——兼论隋唐之际高昌地区的文化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昌吉利”钱币中的“吉利”两字,应为突厥语ilik或ilig的汉语音译,意思为“王”,文献上一般译做“颉利发”或“颉利”,“高昌吉利”对应的汉语意思为“高昌王”。“高昌吉利”钱币是农耕的汉文化与游牧的突厥等文化相互之间交汇、融合的结果。正是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类型文化的相互影响下,形成了以“汉胡交融”为特色的高昌文化,“高昌吉利”钱币便是这种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传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中和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思想源泉。具体表现为:(1)亦A亦B:互利双赢;(2)A而不A’:和而不同;(3)A中有B:你中有我。  相似文献   

13.
11中和山     
中和山是一座道教名山。位于贵州省镇远县城东。山中绝壁千尺,怪石嶙峋,景色秀丽,风光迷人。山顶宽平,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建有朝元阁、紫阳书院和考亭祠等,后皆被废;清代山间先后建有万寿宫、玉皇殿、吕祖殿、老君殿、藏经殿、望星楼、莲花亭、六角亭等许多道教殿宇,香火旺盛,道士云集。  相似文献   

14.
中和并非折中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 ,中和是被列入批判之列的 ,原因之一就是把它视为折中主义。实际上 ,中和并非折中主义 ,它有着存在的余地和一定的合理性。我们要承认中和的存在和价值 ,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精华之一 ,当然也不可以把它绝对化  相似文献   

15.
周兵 《船山学刊》2013,(1):60-64
“未发之中”是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陈科华先生认为,王夫之所理解的“未发之中”是指“情动于内而将欲发乎外的那一时刻段”,或者是“已产生喜怒哀乐之情,而它们却又暂‘逗留’于内而未发于外”。陈科华对王夫之所说的“未发之中”的理解是错误的。王夫之认为,“未发之中”其实就是指“性”,或“性善”。  相似文献   

16.
在先秦儒学 中,中和观念渗透 于本体论、道德 论、价值论以至社 会管理等各方面。 它既具有本体论内 容,也包含主体性 内容;既是对事物 进行判断的价值尺 度,也是保持人际 和谐的行为规范。 中和是先秦儒学的 核心范畴之一。 一、关于中和 的意义限阀 从语源上来说,“中”有三种初文形态,即、中、。以旌旗表日中之形,为旌,为日影:中,以矢贯的;,盛简策之器。这三种形态的基本母体是中,以后即统书为“中”。(参见姜亮夫《中形形体分析及其语音衍变之研究》,《杭州大学学报》1984年增刊)  相似文献   

17.
"内发原生"模式: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实为明万历九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苏民 《河北学刊》2003,23(2):171-177
在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的"冲击-反应"论的西方模式与"侵略-革命"论的苏联模式占据主要地位,而以明清之际为开端、强调中华民族历史创造活动之主体性的"早期启蒙"模式则长期受到冷落.本文旨在接着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往下讲,汲取海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启蒙思想的大量研究成果,确立中国近代化之路的"内发原生"模式,试图将晚明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万历九年(1581年)确定为中国近代史之开端.并认为,这一突破不仅将改变中国近代史的叙事方式,而且有助于突破世界近代史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的"一元扩散"的西方话语模式,确立现代性因素"多元发生"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8.
吴全兰 《江淮论坛》2006,(4):129-133
刘歆的“中和”思想主要表现为:“和”、“谐”、“中”,认为“中”能使万物“生”、“成”,不“中”则不能“生”。强调“中”与“生”的必然联系,是刘歆在哲学上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李顺庆  秦杨 《学术界》2012,(3):130-137,286
徽州艺术的存在本身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和的反映,有其深刻的理学基础.徽州艺术之所以能以鲜明的特点著称于世,在于其具有和谐、适度、至善的美学内涵,具备一种独立的特质,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自成体系的艺术形态.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人类最为本源的精神特质及其创造本能体现在艺术中的生机.无疑,发掘徽州艺术美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少涵 《理论界》2008,(6):119-120
关于未发已发这一宋明理学中的老问题,王阳明继承了宋儒关于未发的本体与境界两种理解,并以良知或致良知这一核心概念为纽结,详细地对与未发已发相关的中、和、未发之中、已发之和等概念进行了分疏解析,对未发已发的关于做了很多细微的区别,从而进一步将未发已发的理解推向纵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