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宋应星对王夫之的启发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教授等,早已探讨张载、王廷相与王之的思想传承和革新,但是未尝注意宋应星对王夫之的沾溉。武汉大学萧父教授主编《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引论》,载李维武《王夫之论“生”和“死”》,徵引李时珍《本草纲目》与方以智《东西均》科学化的生死观,然而全书亦不涉及宋应星。最先论述宋、王关系的书,是中国科学院潘吉星《宋应星评传》。宋长庚《谈天》首章善用《吕氏春夏·察今》“刻舟求剑”对顽固的教训,形容登东岳泰山看日出时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正> 方以智与王夫之的友谊到底开始于何时何地?长期以来,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桩公案。我的这篇文章虽企图了结这桩公案,但能否达到目的,还有待同志们的评断和指教。一、以智与夫之不可能订交于武冈关于方以智与王夫之订交的时间和地点,最早的记载是:“以智寓居新宁,复移居武冈之洞口。其居武冈时与衡阳王夫之善。既为僧青原,以书招夫之甚勤,最后有‘时乎不再来’之语。夫之复书云不能披缁以行。寓意赫蹏,意难即白,而以智下世矣。见  相似文献   

3.
正近读美国学者裴士锋著的《湖南人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深为其从湖南在近代中国的崛起而论王夫之思想之精神价值的学术视野及建树所感奋。在裴氏看来,湖南人之所以能够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为民族、国家和中华文化作出杰出的历史性贡献,是跟王夫之思想的发掘与复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该书的主线就是围绕近代湖湘学者如何复兴王夫之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周易外传》是王夫之的重要哲学著作。在这一著作中,王夫之继承中国思想史上深远的唯物主义传统,对过去毒害中国人民几百年的统治思想--宋明道学唯心主义,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发展了中国唯物主义哲学。更重要的是在《周易外传》中,王夫之借用《周易》的体系和思想资料,大大地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周易外传》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哲学著作中辩证法思想的宝库。在《周易外传》中,战斗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得到了紧密的结合。在这一著作中,王夫之将中国唯物主义哲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易学与中国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史学发生发展的几个重要关节点上,易学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古代史学中,先秦史官的殷鉴思想、司马迁的见金观裹论、欧阳修的历史变革主张、王夫之的历史兴亡观以及章学诚的史学更不说,都与《周易》的通变思想密切相关。近代学者剥去了《周易》的神秘外衣,以人世历史的事实解释《周易》,其中郭沫若的《周易》研究成就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6.
方以智的思想,对近世日本颇有影响。早在十七世纪,当方以智的《通雅》、《物理小识》传入日本时,就被该国的一些学者所接受,如新井白石(1657——1725)仿《通雅》而作《东雅》;三浦梅园(1723——1789)于其重要著作《赘语》内引用《物理小识》近二十次。在当代,研究方以智的学术和思想的日本学者,亦不乏其人。他们的研究,或象岛田虔次那样,将方以智的思想与三浦梅园的思想加以比较;或象小川睛久一般,探讨方以智的“通几”与易学的关联。全面系统地研究方以智的,当推关西大学中国哲学的主任教授坂出祥伸的《方以智的思想》。这篇力作,不但资料丰富,更重要的是在观点上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我正是从对友邦学者的观点加以反思以  相似文献   

7.
《船山学刊》2015,(6):56-56
<正>善治者,酌之于未变之前,不极其数;持之于必变之日,不毁其度。不善治者反此。出处:《宋论》卷六,中华书局版。赏析:这是王夫之关于在制度的变革与不变中如何成就善治的箴言,揭明了善治对待变革与稳定的驾驭或管  相似文献   

8.
陈莹  郑丹宁 《理论界》2005,(9):240-240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语言文字学家、考据学家。他博涉多通,对文字、音韵、训诂、天文、生物、医药等很多领域皆有研究。《通雅》是他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代表作,是一部训话学专著,在文字学、音韵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然而,这样一部专著其成书时间存在多种说法,本文从考证方以智的生平来推断《通雅》的成书时间,略陈己见。一、方以智生平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别号药地、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丸老人等,安徽桐城人。青年时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参加“复社”活动,时称“明季四公子”。崇祯十三年(16…  相似文献   

9.
崔海峰 《船山学刊》2002,(4):35-37,40
后世论清初学术思想者 ,以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三家并称。但王夫之在中国哲学、美学和诗学史上的地位 ,远较顾、黄两家为高。王夫之的诗学著作主要有《姜斋诗话》、《诗广传》、《古诗评选》、《唐诗评选》和《明诗评选》等。虽然学界早已公认王夫之是伟大的美学家、文学家 ,但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 ,国内 (主要指大陆 )没有出版过一本王夫之诗学研究的专著 ,各种文学史或文学理论批评史专著中也大都没有王夫之的一席之地 ;各种中国哲学史专著中大多不涉及王夫之的美学思想 ,而明清美学断代史或中国美学通史也未见出版。研究王夫之诗学…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的中医药学思想博大精深,造诣非凡。他继承和发扬了宋代以来儒家重医的优良传统,在医术、医道以及解剖学、药物学等方面具有许多真知灼见。其最早显示医药学才能当为24岁在张献忠部蒙难时。他之所以自号"薑斋",因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和他深刻的哲学思考;他的《诗经稗疏》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一部药物学著作;他在防病、治病等诸多问题上都有独到的见解。总之,王夫之的中医药学思想与其整个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息息相关,同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因此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继续深入挖掘,以使学术界对之具有更加完整和清楚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1.
《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4期刊载了《人治与法治——中西方法律精神的比较》一文(以下简称《人法》),读后觉得此文涉及如何分析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设计现代社会控制体系这样的重大问题。文中的见解不乏深刻之处,但文中的一些观点亦值得商榷。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人治设计亦有与西方法律精神相近的法治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因素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人法》一文中,作者在使用“中国传统文化设计”这一概念时,基本上是在总体的意义上使用的。而实际上,文中所说的“中国文化的人治设计”,只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即儒家文化中的政治统治思想或政治  相似文献   

12.
<正> 张载是宋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中国哲学史上起过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上承王充、范缜、柳宗元、刘禹锡等,下启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他主张一切皆气,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气本体论的哲学思想体系,把气本体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正蒙》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当时的关中学者把这部著作“尊信之与《论语》等”(《杨龟山集》卷二十)。所谓正蒙,就是正确的发蒙。王夫之说:“蒙者,知之始也。……其始不正,未有能成章而迭者也。”(《张子正蒙注·序论》)《太和篇》集中反映了张载的宇宙观,阐明了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实体——气,通过气的无限性、永恒性与物质具体形态的有限性、暂时性,论证了物质不灭。王夫之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的高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途的最后一个转折点,中国封建社会走到了尚未达到崩溃,但已能够进行自我批判的历史阶段。作为宋明理学的批判总结者,中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十七世纪早期启蒙思想家,王夫之的礼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礼》的精神:务实,躬行 以务实、躬行论《礼》的精神,是王夫之礼学对传统礼学的重要突破。虽然,《史记·太史公自序》早有:“《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强调《礼》经的主旨是道德践履。但是,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道德与法二位一体,所谓:“五刑…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伟大思想家.在明清之际的社会变革中,王夫之痛感文化衰败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人文批判精神,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批判.  相似文献   

15.
周妤 《船山学刊》1995,(2):46-57
清代思想,是一种历史的反省,是一种综合的批评。清初学林,硕儒辈出,世推顾、王、黄、方为一代宗师,然以思想的博大精深而论,尤以王夫之(船山)为最。顾炎武以经学、史地、音韵而称著,黄宗羲以《明儒学案》、《宋元学案》领袖群儒,方以智则学识渊博,精“通几”且通“质测”,以博学清操动天下。他们没有象王夫之那样全面总结中国古代思想的遗产,糅合新的时代精神,铸成一整套完备的体系,实为清代学界所鲜有。虽然王夫之在世,文章不显于朝野,没有产生应有的社会影响,但人称船山为清初第一大家,实不为过誉。本文拟对其颇富特色的道器论和道义论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16.
<正> 王夫之(1619—1692)的《南岳赋》,是他的十赋之首,古奥奇崛,意旨遥深,素称难解。赋全文三千四百五十三字,由序言、正文、颂词组成,文字奇奥,而用韵流畅;虽借喻深邃,但蕴藏无限生机,《南岳赋》实王夫之呕心沥血之作。今谨就其产生时间、内容及艺术成就作些探索,以求诸教。  相似文献   

17.
陆强 《晋阳学刊》2014,(1):3-10
《老子》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部奇书,它以区区的5千多字开创了一个学派,成就了一个教派,乃至影响了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时至今日,在中国文化的系统中我们依旧不能否认,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哲学特质的一部著作。近年来,随着关于《老子》的考古发现的不断涌现,对于《老子》的研究与解读也一再有所突破;而"国学热"的产生,又使得《老子》在民间的影响力大大加强了。那么,对于今天的学者应该如何来看待并研究《老子》,以及通过《老子》这部著作的影响,又能从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的魅力呢?为此,我刊采访了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中华教授,请他来谈一谈关于《老子》的前世今生。  相似文献   

18.
<正>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他在心理思想方面也是“推故而别致其新”,达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阶段。王夫之的遗著中涉及心理学问题较多的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尚书引义》、《思问录》、《俟解》和《四书训义》等。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对王夫之关于“心”、“性”、“知”与“能”、“情”与“欲”、“意”与“志”等方面的论述作一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 孙中原著《墨学通论》纳入我主编的《国学丛书》,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将由台湾红业出版公司印行中文繁体字本。这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墨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与儒家并称显学,为齐鲁文化之一翼。墨家对学术文化曾做出重要贡献。我们研究国学(中国传统学术),不可忽视墨学的成就。故在我主编的《国学丛书》的选题计  相似文献   

20.
<正> 一笔者写过一篇评王夫之否定竟陵派钟谭的文章,题为《儒家正统的阴影》(载《船山学报》一九八六年第二期);而王夫之对李贽的否定,更表现出他身上的这种儒家正统的阴影。李贽是泰州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晚明杰出的进步思想家。他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