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种全新的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性拓展了话语空间,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极具魅力的传播平台.女性,尤其是近年来迅速蹿红的女性红人,利用网络媒介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获得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了女性意识,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但同时,网络媒介遵循的仍然是传统的性别秩序,网络媒介本质上仍是一个男权媒介,网络中的女性仍然是作为"他者"成为男权社会的观赏品、消费品,网络女性尚未获得真正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在一直以来的父权制社会里,作为被支配对象的女性是没有话语权的,或者是沉默的。女性被扭曲的“他者”形象,直接导致了两性的不平等地位,觉醒的女性主义者开始了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状况不断恶化的今天,把女性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生态女性主义不但是女性主义的新发展,更是我们力争建立一个平等的、多元的、两性和谐社...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女作家海伦.加纳是打破女性客体地位的先驱者,她在90年代初出版的中篇小说《小天地里的大世界》里,从各个方面着力强调了女性的主体地位。本文从摆脱"他者"的女性、颠覆男性神话的女性作品、女性话语权和对人际关系的控制等几个方面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国际多元网络媒介环境中国内媒介对外传播问题,实现国内媒介在国际网络环境中的话语权,结合传播学原理,在分析国内媒介对外传播偏向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当下多元网络媒介环境中国内媒介对外传播偏向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引导路径:创新传播内容、完善网络领导体制、搭建社会化平台、巧用精英人物和监控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5.
在大众传媒中,持有话语权的媒介生产者大多不可能脱离其生长的文化背景。在跨文化语境中解构媒介女性话语有益于我们了解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性别话语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女性在媒介中的生存环境、性别呈现与传播方式,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传统与现代的男性中心文化对女性的束缚与遮蔽,挖掘深埋其中的社会文化心理与历史渊源。在对不同文化性别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媒介性别话语蕴藏的深沉文化含义,从而构筑女性自己的媒介文化和话语。  相似文献   

6.
身体写作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表达和强化自身社会存在和价值地位的一种特有的写作方式,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它的本意是女性通过书写身体,从主体的角度抒发自己的生命体验,以摆脱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的限制和操控,创造属于自己的领域。可是由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商业化操纵和消费主义倾向的影响,身体写作发生了变异。本文旨在对中国女性话语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下身体写作是一种陷入误区的女性话语,最后提出只有重建女性话语权才是女性解放和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被排除在主流话语权之外的,虽然在中国古代婚恋戏曲中女性是绝对的主角,但其实她们是男性作家笔下的"他者"。从第一女性配角的角色功能设置来看,她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男性的心理需求和思维方式来塑造的,是男性作家对女性带有男权色彩的一种隐性的塑造,是"男权中心"的思维承载。  相似文献   

8.
广告作为现代商业社会促销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受到广告商和销售商的追捧。而在数量众多的广告中,其主体往往是年轻、貌美的女性。广告传播既是一种商业宣传,又是一种文化传播手段,然而,广告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存在种种误区。男本位视觉文化的特质是把男性和女性置于看与被看的模式中,这一模式不仅让女性成为男性目光中的审美对象、观赏对象,甚至成为男性欲望的投射对象,这种模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基于广告在促进人们认识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强调并提高广告中女性话语权的地位才能改进人们以及女性自身对女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笔下女性人物伊丽莎白.班纳特的人格魅力在于她唤醒并凸现了女性沉睡已久的觉醒意识,击碎了长期以来文学作品中"男性优越"的神话,解构了男性中心话语权。同时,这一全新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一些不满现实的女性渴望获得自身的独立、自我价值得到肯定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哲学层面分析女性主体意识的真正含义,即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当代在家庭关系、女性身体的他者化、女性社会话语权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其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压力、社会"规训"的效应、男权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公共活动的排挤等。当代"女性究竟该如何实现自身解放"的问题已经不能单纯集中在政治层面,更为重要是要在哲学层面给予恰当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以其低门槛和开放性为女性行使话语权提供了技术条件,但由于男权文化的影响和商业利益的控制,以及女性表达的被动性话语策略,新媒介中的女性表达实质上是女性话语权的"乌托邦"。建立新媒介环境下的女性文化、提高女性的媒介素养和女性意识以及网络交流的活跃度,是新媒介环境下实现女性表达影响力的必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男权制社会,由于男性拥有话语权,表达的是男性的体验和意愿,从而女性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女性失去了独立性,最终使女性不能发音或陷于困境。本文从男权话语中心模式和社会方言中男性话语的喧嚣两个方面探讨了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男性控制了社会话语权,这是祥林嫂一生奋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可食的女人》中女性人物的外貌、服饰、繁衍、性爱甚至所吃的食物都是由男性控制和决定的。女性丧失了有声的话语权,处于"他者"的位置。女性的身体是一个无声的战场,既受到男性的主宰和控制,又是女性反抗男权制的有力武器。《可食的女人》中女性身体和男权制度的关系体现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对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妇女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女性需要通过控制自己的身体来反抗男权社会,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起来,从而确立女性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有关话语权的研究,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从根本上肯定了公民话语权,但在日常生活中,公众话语权缺失现象却屡见不鲜。传统媒介时期,媒介话语权掌握在传播者手中,公众很难获得有效表达其意见的途径。随着一系列自媒体平台的诞生和普及,公众媒介话语权有了新的实现途径,公众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声渠道,公众媒介话语权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自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对此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安德鲁.马维尔的名作《致他羞怯的情人》一诗进行分析,尤其是分析其中男性叙述者对女性形象的攻击,旨在揭示男性叙述者字里行间对女性话语权的限制以及在男性话语霸权下女性被迫所处的沉默的"他者"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当代文学女性形象总置于"被看"的位置。由于社会、时代的变化,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文学中的女性也渐次成为社会的中坚和主角,女性形象被女作家观察、思考、打造成"看者"强健的姿态。在放逐男性之后,她们成为体验者,体验生活,体验自己。  相似文献   

17.
论农村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分化越来越明显,媒介话语权在社会各阶层间的分配模式也产生了显著变化。农村弱势群体缺乏接近媒介的条件和能力,缺乏参与传播活动的机会和手段,基本被排除在媒介表现内容之外,他们的媒介话语权被漠视和挤占,成为信息弱势群体。而解决农村的贫困与发展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让农村弱势群体拥有媒介话语权,有效表达自身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18.
"泼妇"在中国古代文学里面是让人恐怖的形象,她们常常使丈夫处于难堪的地位。在男权中心社会,男性是女性存在的基础和归属。但是她们不认同男性给定的角色,自发地反抗不公平的地位,企图控制她们的丈夫。但是这样的举动又引起人们的误解和厌恶。男性作家则运用自己的话语权对其"妖魔化"。以《红楼梦》两个"泼妇"形象切入,对其进行一番新的解释,探讨"泼妇"深层的内在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9.
<南开学报>2008年第5期的"当代西方研究"专栏,从传播学的角度集中就"话语权"和"媒介使用权"问题发表了两篇文章:曹晋、赵月枝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脉络与人文关怀>和段青、高飞的<中美官方语言中国家角色、归属感与地位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美国华裔女作家金斯顿的代表作《女勇士》中大量中国文化元素的意义,以"文化"为切入点,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研究金斯顿对三组女性命运描写的不同处理,从构建女性的主体地位、彰显女性的权威、争取女性的话语权与写作权三个方面论证了作者反抗一切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宣泄其女权主义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