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测是人口统计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国内关于普查人口总量数据的质量研究文献较少,对省市级人口总量数据评测更为稀少.本文并没有从直接的人口数据入手,而是利用省市移动用户数量的饱和均值刚性,依据大数定律和夹挤定理对省级区域和地级市层次的人口总量数据进行测定和分析.研究发现:2020年我国七普省级区域的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数据质量是比较高的,标准化之后的省市数据质量大多在95%以上;人口净流入省份仍然有较多的"应计未计"常住性人口,人口流出大省则有较多的"已计外流"常住人口;以广东省为例的各地级市人口普查数据质量也大为提高,未来人口数据人为操作余地很小.东部沿海外来劳动力流入将面临持续下降态势,但其面临的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压力低于流出地;保持每年1000万新出生人口规模应成为目标;提出应对我国人口及劳动力变化的六点系统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的枢纽,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是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以及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指出应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把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使用完全基于行政记录获取人口统计信息的“完全模式”,还是综合使用行政记录和抽样调查等数据源的“组合模式”,人口普查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落脚于提高人口统计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经济性。实现这一最终目的需要一个分析、监测、评估数据的质量评估框架。基于此,本文对“完全模式”“组合模式”两种人口普查模式数据质量评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与评估,以期为我国“行政记录”人口普查的数据质量评估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各阶段质量控制主要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质量控制工作的必要性,阐述了人口普查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和质量验收方法.人口普查的质量控制采用检查、督导和验收等多种方式进行,是定量与定性的统一结合.文章对质量控制指标的选择与验收定量标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如何进行质量控制的组织实施作了具体说明.人口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只有每个工作阶段都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并切实予以实施,才能有效保证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国际上通用的几种检验人口普查年龄性别数据准确性指数及与其他有关人口资料对比等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广东省1990年人口普查年龄性别构成资料质量作出评价,肯定广东省199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取得的年龄性别构成资料的质量是比较好的,可以作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编制计划、进行人口分析和人口预测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学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全国人口普查抽样数据为研究这一特征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支撑.本文主要通过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党、政、群机关负责人人口学特征进行历时分析和空间分析.  相似文献   

7.
清政府在宣统年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这在人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时人口普查的历史档案、文集等史料,对宣统年间安徽人口普查的制度、执行情况和普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1910年安徽的人口数量进行重估,以期对重估当时全国人口普查提供一个可信的省份个案.  相似文献   

8.
在人口普查数据中一般没有初婚年龄这一项,而只有普查时点分年龄的婚姻状况,因而不能直接利用这些数据计算某些初婚统计指标。1953年JohaHajnal提出了利用人口普查数据估算平均初婚年龄的方法。本文第一部分建立利用人口普查数据估算初婚率及基于初婚串基础上的其它一些初婚统计指标的方法,第二部分讨论了这些方法在婚姻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中的某些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9.
胡桂华 《调研世界》2011,(11):55-58
所有进行人口普查的国家都关心普查数据的质量及其覆盖误差。人口学家和统计学家创立了评估普查数据质量和估计普查遗漏的方法。其中有些方法利用独立于普查本身的信息,另外一些方法则使用普查信息。如果各国普查模式和行政记录数据质量存在差异,就没有适合于所有国家的评估方法。本文概述了美国、南非和加拿大使用的方法。无论哪种评估方法都有其优势与劣势,以及既定的适用范围和必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人口普查是全面性的大规模的社会调查,目的在于取得准确的人口资料。国家根据准确的人口资料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计划和政策。因此,资料准确与否是人口普查的一个中心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人口范畴作为人口普查的对象,直接关系到人口资料的准确性和人口普查的质量问题。在现代人口普查中,普查对象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比较难于解决的问题。如果普查对象问题解决不好,必然出现重复、遗漏现象,影响人口资料的准确性,甚至导致入口普查工作的失败。一九三七年苏联的人口普查,由于确定人口普查对象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在调查登记中,造成大量人口遗漏,因此,对这次人口普查  相似文献   

11.
叶柳 《调研世界》2016,(1):49-53
本文基于第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描述性统计方法与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居民住房质量的县域差异及空间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县域住房空间较为拥挤,住房设施便利度较差,但住房自由率较高;总体上县域住房质量有很大提高,高质量住房县域分布以沿海、沿江地带为主,住房质量东高西低空间差异分明,但有缩小的趋势;县域住房质量全局存在着明显的正空间相关性,且集聚度略微增强,局部HH、LL型县域二元集聚结构显著,正空间效应突出.  相似文献   

12.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重要战略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等各个方面。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7%,内蒙古自治区老年人口比例为5.35%。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开始之际,本文通过收集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构建数学模型,用实证的方法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预测第六次人口普查及未来10年人口老龄化状况,并对老龄化可能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回溯1953-2010年历次人口普查中低年龄组人口数据,根据年龄推移可知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开始就出现了明显的低年龄组人口漏报。漏报的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并且漏报情况愈演愈烈。尽管人口普查数据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大部分问题是能够得到修正的。对于统计误差,应该抱着“允许错误,但要修正错误”的态度,才能在社会上树立统计数据的威信。  相似文献   

14.
北京人口特点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人口普查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北京现实人口规模的成因、特点及其 对北京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GIS的奥秘     
肖爽 《调研世界》2013,(1):61-62
如果跟你说GIS,你一定觉得很陌生,单纯用文字解释起这个术语你可能也会一头雾水,那么就让我们借助人口普查这个视角,为你解读GIS的奥秘. 在2010年度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开展了建筑物核查工作,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要进行一次所谓的建筑物"小普查"呢?其与人口普查数据又有何联系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GIS的世界,你将看到由统计数据描绘的一幅幅生动的写实画背后,现代科技给统计数字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整合化的数据资源、智能化的调查方式、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和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实现了信息化模式转型,具有精准、简约、便捷和效率的特征.然而,调查方式的改进并不能代替普查对象回答问题,并对普查员素质和实际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要辩证认识信息技术作用,加快推进基层信息化办公,重视具体而微观的普查工作,积极利用公共部门行政记录,建立专门人口数据库以及增进群众对普查信息化工作的理解等建议.本研究为探寻我国人口普查信息化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政策参考,同时也为数字政府建设、统计信息化、人口治理等议题提供了研究案例和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到2020年瑶族人口发展的高、中、低三个方案,并根据此方案预测的结果对瑶族未来人口结构的发展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中方案预测的数据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瑶族人口的实际数据非常吻合,因此可以将中方案作为制定未来瑶族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河北省省际人口迁移变动作了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通过ARCGIS9.3空间统计平台,结合相关人口指标,利用2000年、2010年安徽省人口普查数据,对安徽省人口分布的全局与局部相关性、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特征以及人口分布与自然、经济的空间联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发现,安徽省人口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自然要素,如地形、河流对安徽省人口分布影响较大;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移动轨迹不一致。据此认为,该结论对安徽省的人口经济发展具有对外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对内加强新农村和家庭农场建设3大启示。  相似文献   

20.
根据全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机器汇总资料及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河南省人口老龄化进程、老龄化特点、老年人口的现状、老龄化的成因、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