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老舍先生和齐白石老人是好朋友。老舍认为齐白石是一代大师,他的作品"承袭古法而推陈出新","作品变而不幻,新而不怪","笔墨所至,又能形色鲜明,状物传神,雅俗共赏"。而齐白石则佩服老舍的文笔与为人。一个绘画,一个写作,两个行当,两人在艺术上却是心灵相通。1933年老舍得长女舒济,写信求好友许地山代为向白石老人索画,不过自然要照章付费。画好后邮到济南,老舍  相似文献   

2.
罗曼克先生今年85岁,受家庭熏陶,他自幼喜爱画画,曾得益于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热情教诲,矢志攻画,精工细研,博采众长,锐意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活到老,学到老,画到老",这是罗老的人生理念。虽届耄耋之年,仍然坚持不懈,置身于水墨丹青间,感到无穷乐趣。无论严寒酷暑,他总是6时"上  相似文献   

3.
杨吉生 《社区》2011,(29):1-1
国画大师齐白石,画艺精湛,与张大千齐名,素有“南张北齐”之说。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虾,堪称画坛两绝。  相似文献   

4.
《新少年》2014,(9):40-40
齐白石,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生于湖南。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善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妙趣横生,尤善画虾。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儿。63岁时齐白石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也因此而变,虾成为齐白石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相似文献   

5.
杨海亮 《社区》2011,(17):43-43
齐白石与张大千是两位杰出的中国画大师。两人相识于北平画坛。时间大致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不过,虽有交往,却不太深。而且彼此互有成见,齐白石就曾两“刺”张大千。  相似文献   

6.
《可乐》2007,(10)
画家李苦禅年轻时师从国画大师齐白石。他画艺精湛,人格质朴,常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一次,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突然来访。两人天南海北地聊起了故人旧事,甚是欢愉。未了,老友起身告辞时,才不好意思地说欲求画。李苦禅欣然应允。  相似文献   

7.
《中华魂》2014,(2):4-5
齐白石诞辰 1864年1月1日齐白石诞辰。齐白石是20世纪国画艺术大师,20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曾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  相似文献   

8.
艾里香 《社区》2010,(20):14-14
作为一代国画大师,没听说过“齐白石”这个名字的人,为数不多,但知道齐白石“蚁族”的生活却几乎没有。著名学者吕立新在其新作《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中,讲述了齐白石鲜为人知的传奇一生,让这个逝去五十余年的画坛巨匠,又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相似文献   

9.
吕立新 《可乐》2010,(9):40-40
1889年,木匠阿芝27岁。这年冬天,阿芝在离星斗塘四十多里地的赖家垅做雕花活儿,晚上就住在主顾家。晚间无事,他像平时在家一样,点上松油灯,画上几幅画。赖家的人看到阿芝画的花鸟画,惊奇地说:“芝师傅不光会画神像功对,花鸟也画得很生动啊。”这话很快传开了。有人拿着鞋帮儿,让阿芝在上面画上花样拿回去绣。  相似文献   

10.
远古奇石成雕塑漫步在建筑师郑文箴木化石奇石艺术雕刻展的展厅,91件展品件件特色纷呈、格外诱人:树的皮、干、桩、节彰显年轮的沧桑,然而它们又是实实在在的玉石;《大师》寥寥几刀便勾勒出齐白石老人的仙风道骨,嶙峋层叠的木纹化做齐白石大师的胡须、衣褶;《练》将木纹石壁化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杰出的艺术大师齐白石晚年提出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理论,并以自己"衰年变法"的勇气进行实践,把写意花鸟画推向了极致。在他的中国画中,写意精神的自由与具象形态的约束成为对立又统一完美的集合体。齐白石在他的写意花鸟作品中对于形和意关系的处理进行了完美的阐释。无论是在造型上,或是在笔墨、色彩、构图及创意上都独具风格,把中国画的意象审美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艺术语言摆脱了古人的程式,创作图式更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和复制,从而创立了既有传统核心精髓又赋予传统新内容的鲜明绘画风格。笔者试图通过对齐白石晚年变法对当代中国画的现实意义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能借鉴齐白石艺术的发展成就,从而使得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和建构获得有益的启示和推进。  相似文献   

12.
《中华魂》2010,(7):F0003-F0003
吴顺华 1952年出生,江苏宜兴人,毕业于齐白石艺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仂会授予“中国紫砂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13.
齐白石,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字濒生,白石是他的号。他是集诗、书、画及篆刻为一体的艺术大师。他的青少年时代是这样度过的——爷爷当老师齐白石老人出生于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湖南湘潭人。那时,全家5口人,只有几间破屋,一亩薄田。家里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0月11日,北京电影制片厂老干部活动站举办中国电影百年摄影作品展览,一张题为《大师相会》的彩色照片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这张照片记录了著名画家齐白石与京剧大师梅兰芳戏装会面的情景。《大师相会》因为是梅兰芳生前第一张彩照而载入中国摄影作品史。照片的摄影者李维明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满族电影摄影艺术家、北影厂照相科的创始人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诗歌和绘画历来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而中国题画诗便是诗情画意高度融合的艺术珍品。这是我国的国粹。题画诗对绘画或画龙点睛,或探幽发微,或锦上添花,或另发别论,与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而受到诗画名家的青睐。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我的诗第一,字第二,印第三,画第四。"可见他对题画诗的重视。遗憾的是题画诗这份宝贵文化的遗产并未引起  相似文献   

16.
《北方人》2006,(5)
女的害羞地轻声说:“阿四,有人要给你拍像了。”男的笑道:“阿芝,我明白。”听着对白,也许你眼前自然浮现出如电影镜头中的青年男女耳鬓厮磨的场面。不过,你或许没想到,对白中的“阿四”是位98岁高龄的老爷子,“阿芝”也已经是53岁的阿姨了。就是这对恩爱夫妻,当年在双方子女的一片反对声中,经人介绍,认识了仅仅一个星期,就登记结婚,如今相依相伴已整整12个春秋了。拿出放在箱底12年的结婚证,阿四与阿芝为他们的婚姻感到幸福。相识七天结连理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齐白石最重要的文献之一《白石老人自述》为研究重点,按照时间顺序分为4个阶段梳理了齐白石早年未拜师学画前的绘画实践经验。从中分析其逐渐走上绘画道路的主观意愿和客观机缘,并揭示齐白石早期的绘画心理以及其绘画技巧的初步积累和绘画题材的广泛涉猎等。这些将有助于我们客观地了解和掌握绘画大师早期绘画实践的实际情形,且希望给绘画乃至更多艺术门类的早期教育与修习以启示。  相似文献   

18.
长安对于宋人而言,是边陲之地,也是衰败的前朝故都,故宋代诗词中写实者极少。长安一词在宋人诗词中以用典方式居多,对其使用,代表了当时文人对来自前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的印象和记忆。长安单独出现,常借指汴京或临安,或象征个人功业。以此为基础,长安常见的搭配是以"望长安"表达望阙,由"长安道"引申为奔走或行役。而后世文学中的长安意象,其意义基本延续自宋代。  相似文献   

19.
黄政方 《社区》2011,(11):46-46
一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是个“吝啬”的老头儿。儿媳每天做饭,都得请腰别一串钥匙的他开柜下米,若遇有事外出,他也会按人头把米、油、菜留出来.回家后再逐一清点家中财物。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晚唐时期的"銮舆播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唐时期,屡次出现皇帝因为各种危机而逃离长安即所谓"銮舆播迁"的现象.笔者通过具体分析指出,统治者素质的严重退化导致军事防御中一系列战略战术上的失误,而长安危急时的仓皇逃离又充分显示出其无能与怯懦;另一方面,统治者在仓皇逃离长安后却力求速为收复,其重要出发点是对长安财富与宫室的贪恋.正是基于这样的主观原因,统治者不顾关中经济残破、强敌侵逼的事实,继续定都长安并以政治权力维持其稳定与繁荣.这种定都格局,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对唐的灭亡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