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进书 《东南学术》2006,(4):110-115
进入20世纪后,"终结论"逐渐蔓延到现代性各个层面,既有艺术终结论、哲学终结论,又有人的终结,还有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以及现代性终结论等.终结的原因在于现代性动力变异、主体隐退以及人的精神动力式微等.现代性虽然处于危机之中,但它不会终结.原因在于现代性发展不均衡,"元叙事"仍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审美现代性也在提醒着现代性不断反省和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是一项由启蒙哲学家阐述的规划,虽然此规划出现了危机,但这不足以导致现代性终结。危机的原因在于,知识与信仰相分离,系统把生活世界殖民化了。诊治现代性病症需要重返黑格尔的“哲学前院”,挖掘出他埋藏的交往理性的前身,即“和解理性”。哈贝马斯认为应该围绕“交往理性”来重新规划现代性,实质上,这只能是对现代性的续写。  相似文献   

3.
当下的现代性存在着一个巨大缺陷——不均衡,不均衡表现在现实的歧视与思想的压抑和奴化两方面。不均衡是一个两面的雅努斯,它既诱发了人们质疑现代性,又召唤现代性进行续写。审美现代性的批判、对话和反思原则有助于逐渐消除这种不均衡性,使现代性趋向更完善和更健全。第三世界人民和其他弱势群体将真正地成为续写现代性的主体之一,现代性将真正地成为全人类平等对话的场所。  相似文献   

4.
启蒙现代性把追求人类的理性进步与人类的自由解放等同起来,为资本现代性奠定了合理合法化的"元叙事".然而,作为一种价值寄托的启蒙现代性方案在转变为经验现实的现代性过程中,却集中表现为韦伯视之为人类注定的命运的现代性冲突与困境.实际上,这种冲突只不过表明资本的升值与人的生存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要解决这一冲突与困境,只有终结资本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与利奥塔的现代性之争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时代,现代性的危机表现得尤为紧迫和严重。全球化语境下对现代性的反思表现出新的特征,哈贝马斯和利奥塔的现代性之争突出反映了这一特征。对理性的不同态度使哈贝马斯和利奥塔分别提出了重建现代性与重写现代性的不同构想;在完成各自的构想中,哈贝马斯采用了普遍语用学的方法,重建普遍交往理性,利奥塔则用语言游戏的方法解构普遍理性;哈贝马斯为现代性设计了一个美好的交往乌托邦,利奥塔则终结了现代性的乌托邦理想。马克思主义在全球普遍交往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交往理性超越了哈贝马斯与利奥塔的现代性视域,为现代性危机的解决提供了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6.
韦尔默认为现代性并没有终结,因为理性实施着自我超越.一方面,具有"拼图"特性的后现代主义隐含着理性的自我超越,激发着人们的民主意识;另一方面,现代性自身及对它的批判涌动着理性的自我超越,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巨大的民主潜能.实质上,所谓的"终结论"只是一个没有结局的哲学游戏,因为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共同丰富着审美现代性的内涵,诸多偶然性因素突破了必然性的控制,解释学的反思有助于现代性更合理地建构自身.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作为一种现代意识,体现了人们对理性、独立性和自由的追求。当我们把这种追求与男性精神相比较时,会发现现代性与男性精神不谋而合!但另一方面,在现代性遭遇困境时,男性精神也随之面临困局。可以说,现代性蕴涵了男性精神的终结。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建构“尚在路上”,虽然在现代性的构建和生成过程中,会引发一系列“副产品”,但中国若“终结”现代性进程,则弊远大于利。认识和反思中国特色的现代性路径,在继承和开发传统中生成“现代性”,扬长避短,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可持续发展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文明形态的高度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进行了科学概括与深刻诠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本质上是现代性文明。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标识,对中国现代性的求索和建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实践主题。中国现代性是一个矛盾体,以动态历史的视野把握中国现代性的出场逻辑,其呈现出资本现代性和社会主义现代性“正-反-合”的辩证发展图景。中国现代性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现代性到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辩证发展过程,完成了对西方资本现代性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双重超越,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性的重构动摇了西方现代性的话语霸权,为发展中国家建构自身现代性从而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实现中国现代性文明新续写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马尔库什的文化现代性批判主要聚焦于以科学和艺术为代表的高雅文化。他认为,文化现代性的内核仍旧是启蒙,而启蒙本身包含着理性和想象的对立和互补。马尔库什对现代性和后现代的理解既不同于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现代性的拥护者,也不同于以利奥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者。在马尔库什看来,文化现代性是悖论的,一方面它呈现为一股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力量,另一方面它又继续发挥着整合分裂的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价值和价值观的功能。在当代,伴随着“作者已死”“艺术终结”“理论终结”的声音,现代知识话语被席卷进反本质主义或泛本质主义的“后理论”语境中,现代人生活在既有规范和标准逐渐失效的多元化、异质性的时代。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马尔库什对现代文化一般特征的描述及其内涵的深刻辨析,无疑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和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政治的现代性是社会现代性的一个侧面 ,政治的现代性是一个无限向前的动态运动过程。本文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在考察政治的现代性尤其是西方二十世纪政治现代花过程中表现出的民主多元性、世俗主义、理性化和民主参与等特征 ,在此基础上 ,以期对整个人类政治的现代性特征做一个宏观的把握。政治的现代性的本质在于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6,(7):33-38
浪漫主义针对普遍理性和工业文明导致的人性分裂,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唱响了现代性批判的序曲。但是,浪漫主义没有找到"现代性问题"存在的内在根源,更不可能开辟出解决问题的现实路径与革命力量。马克思继承了浪漫主义的批判精神,并且把现代性批判引向深入。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必然和历史归宿,实现了人的最终解放,从而终结了"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明科 《江汉论坛》2005,(6):136-138
现代性不同于现代化与现代主义。中国现代性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现代性的困惑在于其双重的悖论性: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构成了现代性整体结构上的悖论,而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各自本身内部也是悖论性存在。中国还不存在一个独立的超越现代性意义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认为文化现代性是对生活世界的宏大、完整的规划,而审美现代性只分担着此规划的交往任务,即两者是包容关系。包容关系的形成,既在于审美现代性由于自身原因而无法担负重要责任,更在于文化现代性从事着关系现代性声誉的宏大事情,结果前者只能屈身于后者包容之中。在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那里,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是平等关系,而哈贝马斯依靠"交往"将两者重置为包容关系,并且他以趣味来评定艺术地位,这影响了其第三代,如霍耐特提及文化但忘却了艺术,这是该学派发展的遗憾之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现代性的中国语境在于,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理想,长期的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国人的心性结构和行为方式,后现代的因素已经出现在尚未现代化的中国.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对于中国的重要现实意义在于,它为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规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任务;提供了辩证看待中国现代化的态度;有利于深入把握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性.在此,必须反对几种误解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之现实意义的错误态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现代性、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及现代性的产物现代主义等概念进行了梳理,对这几者之间的关系作了细致的考查,以便廓清对现代性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黄浩 《东南学术》2007,(1):91-96
本文追问马克思哲学终结观的意蕴及其终结哲学的内在动力,考察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所表现的哲学批判、政治批判和实践批判三个层面,论述了马克思的哲学终结观与现代性批判话语的内在关联及其对解读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文在对学术界"现代学"领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考察的基础上,着重对现代性的深层内涵进行了界定:现代性作为"世俗化、去宗教化的历史进程",它是现代文化的生成语境。后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的终结,而是现代性进程的一个新阶段。它本质上是对前一时期人们"世俗化、去宗教化"不彻底性的克服。  相似文献   

19.
石敦国 《学术研究》2003,42(6):60-63
哲学现代性批判就是对以理性主体原则为基础的近代哲学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之根本状况是作为人类活动的历史形式和异化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现代性批判应当从哲学现代性批判转向经济学现代性批判,这才是真正的实践批判和历史批判。  相似文献   

20.
阿多诺认为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是一对非此即彼的对手,因为艺术是社会反题,而大众文化是社会水泥,即前者反抗着社会,后者维护着社会。艺术之所以痛斥大众文化,不在于后者威胁着艺术既有的神圣地位,而在于大众文化加剧了人的异化,阻碍着现代性的进步。阿多诺这种思想的二重奏是"无调的",即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始终是不和谐的,因为阿多诺强调艺术的自治而悲壮的"晚期风格",其实这种"无调"中贯穿着一个宗旨:对人的深切关怀,即这是一个有调的无调式二重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