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戏曲要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就必须“现代化”。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一、中国戏曲史实际上是剧种兴衰史,老剧种的出路在于改革,在于“还俗”;二、戏曲是最民族化的艺术形式,容易为世人所接受;它的写意性与假定性特征与现代艺术相通,但戏曲无论本质精神或表现程式都有许多与“现代化”相悖之处,必须改革;三、市场经济加快了戏曲“现代化”的进程。本文还对目前戏曲创作现代化问题上存在的一些误区予以批评。  相似文献   

2.
河南地方戏曲有着辉煌的传播史、发展史,剧种之多、流传之盛、戏曲资源之丰富,全国很多省份都难以企及。但河南的民间剧种也存在许多严重问题。文章对河南地方戏曲的存在意义、危机现状、濒亡原因等加以分析和论述,进而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明清是福建地方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繁荣的经济和便利的交通使外来戏曲声腔通过官道、商道、移民等多种渠道传入与流播,深刻地影响了福建地方戏曲生态的变化和戏曲剧种的发展,而外来戏曲在福建繁杂的方言土语和迥异的民风民俗中,必然面临着本土化的变异以求得更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互为融合包容的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4.
元代戏曲理论述评段庸生以戏曲创作高度繁荣为特征的元代文学,把中国叙事性文艺推进到了“于科白中叙事,而曲文全为代言”的“真戏曲”时代。①从此打破了中国文坛长期以抒情性诗歌散文为中心的格局,从大都、杭州等商业城市涌现出一大批戏曲作家和戏曲艺人,戏曲艺术不...  相似文献   

5.
戏曲音乐若干基本概念界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腔为口中所唱 ,或为语音、乐音合一 ,或仅为乐音 (旋律 )。其使用单元为腔调 ,腔调族群为声腔。戏曲原指戏中之曲 ,后指唱曲之戏。戏中之曲初为南北曲 ,后逐渐扩大。南北曲的使用单位是曲牌。不同曲牌各有“特定样式” ,经文人规范的曲牌主要“特定”在文词格式而不在腔调。板式既指板眼形式 ,也常指“板腔”。“板腔体”强调以板式变化推动音乐展开 ,其音乐发挥胜过“曲牌体”。乱弹可泛指清代民间俗腔俗戏 ,也有种种狭义用法。现行“剧种”划分因“戏”、“曲 (腔 )”两种成分的交错而显得复杂 ,地方观念更对剧种划分有过很大影响。地方戏多属外来之戏“地方化” ,但该种地方化常不彻底。  相似文献   

6.
山西运城地区,素称“戏曲之乡”,地上地下保存着大量戏曲文物。这里不仅是汉唐百戏、宋元杂剧的故乡,而且是梆子声腔剧种的发祥地之一。山西省第一个戏曲文物展览室———河东戏曲文物展览室,以大量的戏曲文物,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戏曲艺术在河东地区发生、发展的漫长历史。全室共  相似文献   

7.
林彪、"四人帮"把文艺园地搞得一片荒芜的严重后果,文艺事业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尖锐矛盾,几乎天天都在向我们的文艺战线提出迅速改变文艺落后状态的迫切要求.尤其是在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已经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新形势下,人民更有权要求文艺界:尽快打碎束缚文学艺术的桎梏,大大解放文艺生产力!一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经济要发展,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文艺要繁荣,同样不能违反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粉碎"四人帮"以后,文艺战线上的广大同志在积极开展各种创作和艺术活动的同时,热烈地探讨如何遵循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8.
美源 《山西老年》2013,(8):50-50
朔州大秧歌是流行于朔州、山阴、平鲁、应县、左云等地的戏曲剧种。地方特色浓郁,艺术魅力独特,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是塞北戏曲艺术的一颗灿烂明珠。据考证,大秧歌作为一个剧种,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到清代  相似文献   

9.
在“四人帮”统治文坛的日子里,文艺园地百花凋零,一片荒芜,“缺少诗歌,缺少小说,缺少散文,缺少文艺评论”,简直成了不毛之地。可是,偏有例外。一批据说是由江青“呕心沥血”、“亲自培育”的所谓“革命样板戏”,却于此时破土而出了。这批作品一出,“四人帮”在文艺界的喽啰们顿时倾巢出动,吵嚷喧嚣,把它们捧上了天。什么“无产阶级文艺的明珠”呀,“高峰”呀,什么“无产阶级文艺的创业期”呀,“新纪元”呀,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对头脑正常的人说来,判断一个人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的十年,由于党和政府从宏观上不断修订和完善了对发展文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为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创造了一个十分可喜的外部环境:文学创作百花齐放,硕果累累。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从反映改革、开放到呼唤人性、流派;从传统的写实到对西方现代派的借鉴;从再观客观世界的真实到开掘人的内心世界的秘密,可以说,文艺园地真正是百花齐放,春意盎然。这种总体上与时代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提出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科学和艺术繁荣发展的唯一正确的方针。王张江姚“四人帮”反党集团,出于其篡党夺权、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政治目的,在文艺界极力推行一条极右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疯狂反对毛主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多年来,“四人帮”不仅不提“双百”方针,而且对这一方针进行疯狂的抵制和恶毒的歪曲。他们披着马列主义的外衣,竭力散布“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反动思潮,大搞资产阶级文化专制主义,大搞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他们只准毒草丛生,不准香花开放;只许一家独鸣,不  相似文献   

12.
华国锋同志在十一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化要繁荣发展,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推陈出新的方针。”这一光辉论述,正确地阐明了党的文艺政策,同时也为我们在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学遗产的问题上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四人帮”肆意践踏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学遗产的正确原则,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舞台形成了“话剧———戏曲二元结构”的崭新戏剧文化生态,其基本特点是:话剧舞台和戏曲舞台共生互补、竞相辉映;一方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全面推行,中国话剧演剧流派初步形成;另一方面戏曲剧种百花齐放,表演艺术流派纷呈。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戏曲史和地方戏曲史的研究以及在戏曲史学的许多论著里 ,对甘肃客观存在的早期戏曲活动竟然只字不见。甘肃省图书馆收藏的一批极其珍贵的甘肃清代戏曲抄本 ,系清代不同时期的抄本 ,其价值意义不只在于它们时间的古远 ,更在于绝大部分属甘肃孤本 ,内容几乎囊括了甘肃早期地方剧中的初级形态与舞台演出的剧目原貌。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甘肃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传播、发展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5.
李笠翁(1611—1680年)是我国清代著名剧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对于高则诚的《琵琶记》,李笠翁的不少评析洞幽烛微,切中肯綮,曾给尔后的戏曲创作实践和戏曲理论建设以良好的影响。然而也应当指出,他的浓重的封建正统思想,却常常将他导向歧途。他对《琵琶记》第29出“乞丐寻夫”——亦即现在不少地方剧种仍然常演不衰的著名折子戏“描容上路”——的陈腐观点及其拙劣改作,可谓突出的一例。他在《闲情偶寄》的“密针线”一节中写道:“赵五娘千里寻夫,只身无伴,未审果能全节与否?其谁证之?”在“变旧成新”一节里,对此又作了进一步阐述:赵五娘别墓寻夫之日,“是犹然一冶容诲淫之少  相似文献   

16.
夏桂廉  胡晓军 《社区》2008,(32):34-35
已被我国有关部门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阳腔形成于明代,在江西、安徽一些地区流传已久。青阳腔是徽剧的前身,徽剧是京剧的前身,其后滋养了第三代地方大戏黄梅戏。据有关专家介绍,包括赣剧、湘剧、川剧等戏曲剧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青阳腔唱腔,借鉴其唱法,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青阳腔被誉称京剧“鼻祖”,戏曲的“活化石”。在今年2月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名单中,  相似文献   

17.
山西是戏曲文化的摇篮,戏曲文化之丰富,戏曲剧种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山西剧团数量在逐年减少。为了满足海内外戏曲爱好者的需求,保护山西戏曲文化的重要性日渐突显。本文通过对山西戏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目的是传承山西戏曲文化,并将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渗透到旅游活动中去,进而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无产阶级文学的真实性和政治性的相互关系问题,是文艺理论中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也是被“四人帮”一伙搞得十分混乱的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得到了贯彻,民主讨论的空气大大发扬,文艺的真实性和政治性问题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并进行了初步的、有益的讨论。但是,究竟什么是文艺的真实性,什么是文艺的政治性,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文艺界的看法并不一致。本文想针对当前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唧唧梆"是一个古老而珍稀的地方戏曲剧种,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它探究和保护她,去追寻它的起源、发展、兴盛和濒危的足迹.  相似文献   

20.
粉碎“四人帮”以来,社会主义文艺园地春意盎然,气象万千。报告文学的创作也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题材和风格的多样化,都胜过了以往,出现了一批为众人赞尝、广为传颂的奇葩,例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钢的《亚洲大陆的新崛起》、理由的《扬眉剑出鞘》、郑颜、王政的《有这么一条“龙”……》、茹志鹃的《离不开你》、黄宗英的《大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