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和歌集,共20卷,收入了日本古代仁德朝(5世纪初)至淳仁朝天平宝字3年(公元759年)约350年间的和歌4500余首。其中,短歌4200余首,长歌260余首,旋头歌60余首。《万叶集》的编者和成书时间尚无定论。据著名万叶学者伊藤博教授考证,从1卷本到20卷本,有近80年的形成史,最后由后期代表歌人大伴家持在桓武朝初期(公元782~783年)集合而成。《万叶集》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  相似文献   

2.
《诗经》与《万叶集》虽然产生的年代相距千余年,然而它们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上所处的地位是相同的,代表着两个不同民族文学发展的源头,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诗经》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三百零五篇,《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和歌集,收入了公元4世纪至8世纪四百年间的长短歌四千五百余首。作为民族最古老的诗歌集,它们各自充分地显示着本民族的风貌与特征。同时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文化与文学的互相渗透以及共同的东方文化体系,使这两部诗集又无不体现出许多共同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于天祎 《唐都学刊》2005,21(6):112-115
大伴家持与大伴坂上大娘是两位极具才华的歌人。二人婚前互赠的和歌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和歌群,一首首浓缩了8世纪中叶时代氛围的和歌在歌风上有别于万叶初期的朴素与真率,更加注重修辞炼句,意境上也更趋于纤巧。在繁若星辰的万叶恋歌中,他们的29首相闻歌是相当耀眼的,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它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类似《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部歌集收入了公元4世纪上半期到公元759年400余年里,日本各个阶层的人所创作的诗歌,约4500余首,汇集了当时存在的各种诗体,形成了日本诗歌的独特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关于“万叶集”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含义,日本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山口博先生的这篇论文从中日比较文学的角度,对“万叶”一词的由来与含义作了详尽的考释与缜密的论证,读后可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及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水光山色寄深情──记歌人川口美根子吉林大学赵乐甡古代日本,青年男女幽会时,常常受到来自母权的压力成舆论的干扰,因此,总得避人耳目偷偷地进行。《万叶集》第14卷第3414首就是反映这种恋爱生活的。当事人以"不怕人知",昭然若"虹"之在天也不顾忌,来反衬...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代诗歌里,描述征人怨妇、生别死离的篇章,屡有佳作,但以旁观抒写的居多。如杜甫那首脍炙人口的《兵车行》,就写尽了古代人出征送别的生动场面,可谓摧人心肝,惨绝人寰了。而日本的古代和歌总集《万叶集》里,却保存了一些被称为“防人”的戍卒本人写下来的诗歌。这些作品,不仅是他们本人的亲身经历和  相似文献   

7.
山上忆良(660?——733?)是日本负有盛名的“社会诗人”。在《万叶集》中,收有他的诗作62首。《万叶集》向有日本《诗经》之称,是日本古代的和歌总集。它汇成于公元八世纪末叶,相当于我国的盛唐时期。虽然它与《诗经》“何其相似如兄弟”,但却因它成书时间晚于《诗经》一千年之久,而这期间中日文化使者交流频繁,所以,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春愁组歌的创作动机大伴家持是万叶集第四期的著名歌人之一。他一生作歌四百多前,占万叶集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左右,是万叶歌人中最多产的作家。大伴家持于天平十八(746)年由都城奈良前往越中赴任。开始一段时间,也许是由于政务繁忙之故,没有留下什么作品。就在那年的晚秋时节,他接到了弟弟突然逝世的噩耗,受到极大打击。入冬后不久,自己也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在经历了这两次人生磨难之后,他的创作欲望异常高涨起来。在第二年春天,迎来了创作生涯中的高峰时期。仅在天平十九年二月二十日到三月二十日的一个月中,就创作了汉诗一首、长歌三首、短歌十三首。在这些作品中,有一组春夜思妻的作品,写得很动人。  相似文献   

9.
张翠  徐放鸣 《阅江学刊》2012,4(3):134-138
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和El本自古便有文化上的交流,主要扮演文化思想输出者角色的中国对主要扮演文化思想输入者角色的日本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但两大民族审美意识传统又都渊源有自,别具自我特质。从意象谱系的简素与繁复、情感表现的纯粹与功利等两大方面解读《万叶集》中七夕和歌与唐诗中七夕诗歌的艺术表现之不同,不仅有助于深化中日审美文化的比较研究.而且对申日审姜意识彤态差异的厘涪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日本与日本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梅原猛所长1988年10月21日,在公明党讲演会上的讲演,内容丰富,立意新颖,语言风趣,提出了在日本文化、日本人研究中的作者的独到见解。征得讲演者同意,现发表于此。梅原猛先生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辽宁大学名誉教授,1925年生于宫域县,毕业于京都大学哲学专业。是著名的文学、历史、宗教学家,著作甚丰,其中《隐秘的十字架》获每日出版文化奖,《水底之歌》获大佛次郎奖。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份日本“欧洲学术研究城市考察团调查报告”,作者系大坂大学法学系主任。作者通过对西欧五个科研城市的调查,认为日本建立京坂奈科研城市的规划是世界一流的,对此充满信心。欧洲五个科研城市的共同特点是,各国建城目  相似文献   

12.
《人境庐诗草》作者黄公度(遵宪)著有《日本杂事诗》一百五十四首,其中的一首说:萨摩材武名天下,水户文章世不如;几辈磨刀上马去,一家修史闭门居.诗人借萨摩、水户两藩的传统风习,赞扬了日本人民勇敢尚武、儒雅好文的特点.在这首诗的小注里,他还指出水户重视文学,"源光国作日本史时,开彰考馆,名士多从之游,藏  相似文献   

13.
署名者,在文稿上签署作者姓名是也。 人有名,物有主,橱窗的商品有商标,写文章署名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如同一部文艺作品总要告诉人们创作者何许人,一部学术著作总要标明作者姓甚名谁,新闻报道也不例外,发稿署名,不仅仅是记者(编辑)一厢情愿的事,而且是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松下电器产业副董事长城坂俊吉在日本《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杂志1984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说,从历史上看,日本吸取了清王朝衰落的教训,进行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生活方式持续了三代,在不知不觉中便形成了日本人的习性.人们通过对动物的实验,证明动物改变习性大致也经过三代.第一代日本人受到明治维新的强烈教育和影响;第二代从双亲那里继承了这种性格,并从学校和社会接受了外国的影响;到第三代再经过环境的影响,最终形成一种新的个性.到了第三、四代,对传播外来文化和模仿外国都习已为常,并无不协调之感.城坂俊吉认为,创造性可分四类:第一种是创造新的理论和创立新学科,如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和伦琴发现X射线.第二种是模仿性创造,如日本对汉字进行改造后创制出假名.第三、四种包括诸如企业中的改进技术的提案、提高产品质量以及保持商品的规格、价格等.从总体上说,  相似文献   

15.
日本古典诗歌《万叶集》发展述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李芒日本古代诗歌大体同我国一样,起源于祭祀、歌会、战斗和劳动等集团活动,以及酒宴上的歌舞等,乃是主要的产生场所。随着大陆文字的传入,始将这类诗歌记录下来,收载于史书《古事记》(712年)和《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就中国古代文学对《万叶集》、《源氏物语》的影响,以及日本文学的审美理念“物哀”的形成过程,做了颇具新见的阐述。提出了日本古代文学一个独特的发展模式:日本本土固有文学与古代中国文学的“冲突·并存·融合”的模式。并借此对中日古代文学交流的经验进行疏理总结。  相似文献   

17.
全聚焦模式下的《所罗门之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莉  庄文岩 《学术交流》2005,(6):160-164
《所罗门之歌》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第一部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黑人文学作品。作者巧妙地运用全聚焦结构模式,通过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客观冷静的叙述,生动地再现了美国黑人真实的生存状态,使《所罗门之歌》成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第三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由东晋后期葛巢甫所“造构”,在道教史上有重要影响。作者认为《度人经》中有明显的外来成分,以往的研究者常将之归于佛教影响,实际并不确切。《度人经》的外来成分主要来自婆罗门教,如以大梵为主神,宇宙经历劫运的演化图景,元始天尊开劫度人,等等,都是直接来自婆罗门教,或是从中引伸、讹变而成的。其中“大梵隐语”之类对诸天的赞颂之辞,译自婆罗门经典,但经过了浓缩改写。这些赞颂原有一定曲调,称为《洞章》,是步虚声的前身。当然,《度人经》作者是站在“仙道贵生”的立场上吸取婆罗门思想的,所以《度人经》显示了道风的大转变,却并不是婆罗门的直接立教。  相似文献   

19.
日本高坂正显、高山岩男、西谷启治、铃木成高等人倡导的“战争哲学”、“世界哲学”,被认为是京都学派哲学家的一个流派,因此,他们的观点也被称为“世界史学派”。世界史学派主要代表作有高坂正显的《世界史观的类型》、高山岩男的《世界史的哲学》和西谷启治的《世界史的哲学》。他们认为,世界史是“世界—历史”含义上的一种世界观,日本作为一个“主体”国家,要承担创造世界历史的责任,主张历史意义的客观性与实践的主体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在日本创办的《清议报》、《新民丛报》模仿了日本最大的综合杂志《太阳》。杂志之间文章不仅相互转载,梁启超还在《太阳》上发表了三篇文章。梁启超不仅与《太阳》的发行人、编辑交往密切,而且他的一些小说理论、思想言论、人物传记以及经济思想等都受过《太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