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虚静”、“逍遥”、“玄德”:道教美学情趣论潘显一“逍遥”,是庄子提出的“至美”的、完全“无待”于内心和外物的审美心理境界。道教也将“逍遥”状态作为得道后乐趣无限的神仙境界来追求。然而,道教是怎样将哲学和美学上归趋完全不同的道家之“逍遥”转化成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道家和道教对中国教育的正面效应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学术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多看重儒家的作用,忽视佛、道两教的作用。这种看法有片面性。它不能全面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不能深刻地认识中国教育的根抵。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枪全在道教、”①任继愈先生也说:“我们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来看,佛道两教与儒家传统文化同样重要……佛教、道教的影响,其深远程度当不在儒家经史四部Z下。”Z因此,要揭示中国教育的源和流,就决不能忽视道家和道教。道家和道教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正面影响,有的是负面影响。下面着重就道家与道教对中国教…  相似文献   

3.
道家是学术,道教是宗教,一个讲道理,一个讲迷信,二者不是一回事。长期来,有人把道教同道家混为一谈,这是个误解。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主要是因为道教在创立的过程中,借助道家的理论和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威望,并使其发生演变,人为地将道家、道教混淆起来,其实道家与道教之间,就其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那么,道家到道教是怎样演变的,其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这种演变呢?这些就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长沙地区道、儒、佛的渊源1、长沙地区“道”的渊源原始道教的源头是楚地的巫文化。屈原《九哥》中的东皇太一是道教神仙谱中最为尊贵的神仙。湘君,即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是楚地民间祀奉的湘水之神,她们也成为道教神仙谱的成员。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鶡冠子、老菜子、文子等,无一不出自楚国,他们对长沙地区的影响十分深远。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老子》帛书《道德经》,而且与今传世的各种版本恰好相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可称《德道经》。中国古代道家的黄帝之学与老子之学并称为“黄…  相似文献   

5.
试论道教与道教医学钱安靖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古今中外其他宗教相比,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其信仰与教义不重“出世”和“来生”,而重“入世”与“今生”,主张修道成仙,长生不死,如若不行,最低也要达到延年益寿,生活闲适,有福无祸。因此从者日众,迷者日...  相似文献   

6.
道家道教虚静观是道家道教哲学基础 ,同时它为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提供了丰富营养 ,在中国传统器乐文化中体现为三种境界 :收心去欲 ;物我两忘 ;“大美”、“大音”。道家道教虚静观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艺术创造的美学归趋。  相似文献   

7.
道家、道教、道学是中国哲学史上先后出现的三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和宗教流派.道家、道教、道学三者虽有联系,但毕竟是有区别的.本文拟就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加以论述,以期有所裨补.道家道家是先秦时的一个学术流派,创始人为老子,继承人是庄子,合称老庄.其学说中心是“道”.老子第一个提出“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用“有”和“无”解释宇宙本源的第一人.道家之名,最早见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把  相似文献   

8.
道教有别于儒教的“文一道”观,属于道教有进取性的文艺美学思想。学术界对此还重视不够,但它又恰恰反映了道教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原生态的生命力,故有必要深入研究一、“非古”文艺观葛洪在将道家思想及前代道教思想提升为道教的“理论建设”过程中,没有忘记以“外儒内道”的语言,曲折地反对儒教的“崇古”文艺观,努力建设道教的“是今”文艺观。葛洪针对当时文艺美学思想上的崇古非今,从几个方面加以批驳;(1)“然古书虽多,未必尽美,要当以为学者之山渊,使属笔者得采伐渔猎其中。然而譬如东匝之木,长洲之林,梓豫虽多,而…  相似文献   

9.
由武汉荆楚文化书院道家思想研究所、《江西社会科学》编辑部、桂林市社联联合发起的“道家文化研讨会”于八月初在广西桂林市召开。出席研讨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理论工作者共三十余人。著名学者肖(?)父、刘纲纪、唐明邦等教授到会并作了专题讲演。与会者本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各陈己见,畅所欲言,就有关“道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道家研究的现状”、“道教与道家的关系’、“道家与隐者”、“道家、道教与科学技术、民族性格”等一系列的专门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现将讨论的主要论点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10.
由湖北省哲学史学会、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湖北省社科院、武汉大学哲学系、襄阳师专等十一个单位共同发起的“全国道家(道教)文化与当代文化建设学术讨论会”于7月10—15日在襄樊市隆中举行,与会代表67人,收到论文51篇。会议本着“全面推进传统文化的研究并使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宗旨,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围绕道家(教)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道家(教)文化自身的特点、道家(教)重要人物和著作、道家(教)与儒释、自然科学、文学艺木的关系、道家(教)文化的当代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多  相似文献   

11.
“不言之美”与“物化”要求──道教美学辩证论之三潘显一道教美学思想内容丰厚,笔者此前已经讨论了道教从道家“拿来”(鲁讯语)的并且最终宗教神学化了的“进一美”论”’本文将讨论道教美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观点:进美的“不言”特点和宗教审美的“物化”要求。这同...  相似文献   

12.
早期道教经典《想尔注》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其宗教美学最高范畴“道美”,并认为“道美”虽然不可“言”,却能非感官领会和感受;二是审美趣味崇尚“自然”、“朴素”和“清静”,反对过于强调人为性、技巧性乃至艺术性;三是以“善”为“美”,在审美的标准中渗入了伦理的标准,在哲美之思中加进了宗教之思。从其中、特别在它同《河上公章句》的比较中,清晰地观察到道家老子美学观点怎样转化为道教美学论的基本脉络,也清楚地看到其道教美学思想的伦理化特色,以及它的重要影响及其美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轩辕黄帝是黄山所以得名的缘由,没有轩辕黄帝就没有黄山这个名字。张脉贤先生提出的“黄帝葬黄山”的猜想不仅是个文化猜想,也是个极富历史学依据的学术性假说。一般人认为“黄帝葬黄山”是道家或道教传说,其实这既不是道家传言,也不是道教编造,而是远古先民的遗迹和历史印记。由于我们目前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到科学的考古学层面和全面的历史论证阶段,  相似文献   

14.
唐代道教与社会政治紧密结合,除了统治者非常重视研究和利用道家学说及道教方术外,臣僚中的一些政治改革家、社会批判思想家也常从道家或道教中寻找理论武器,借以阐发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产生了一批有成就的道家(道教)学者,他们通过注解老庄,阐发道家哲理,撰写了一批卓越的道家著作,推进了道家理论的发展.道教不仅渗入政治生活,也渗入了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 道教;唐代臣僚;道举制度  相似文献   

15.
唐朝统治者以老子后代自居,极力抬高道教的地位。道教与佛教不同,佛教强调人们要忍受今生的痛苦,才能获得来世的幸福;而道教则不然,它宣扬人要看重今世的享受,强调及时行乐,追求长生不老,因此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在唐代兴盛一时,形成了儒、道、释三足鼎立的局面。道家与道教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至于道教,则是在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孙雍长 《学术研究》2006,(8):146-146
儒、道、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通常所说的“三教”,所指即此。严格而言,“三教”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儒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学派、主流思想,但自始至终它并未形成为宗教,所以并不存在什么“儒教”;道指道教,它源于我国先秦时代的道家学派、道家思想,汉以后有了道教,但“道教”并没有等同于“道家学派”或“道家思想”;释指佛教,我国魏晋时代由印度传入,后来逐渐本土化,成为我国影响最广大的宗教,“佛教”和“佛家”则几不可分。作为宗教场所,佛教是寺,道教则是观(guàn)。和尚不进观,道士不入寺。但有趣的是,在我国各地(尤其在广东…  相似文献   

17.
三、巴蜀地区是早期道教两次政治实践的根据地道教有很丰富的政治思想 ,非常值得我们系统地研究。王明先生在晚年所留下的遗作《道家与传统文化研究》一书的《自序》中即明确地指出 :“道教与政治思想的关系” ,是一个“首先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他说 :“东汉早期道教的形成 ,像太平道、五斗米道 ,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密切相关。汉末农民起义军黄巾的领袖就是太平道的创始人张角。五斗米道也参加当时的反抗封建统治的活动。这些决不是偶然发生的现象。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里还保存着一些宝贵史料 ,反映当时农民的愿望 ,如主张自食其力 ,…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朱熹所作的《周易参同契考异》为切入点,从朱熹作文的缘由,道教、道家之宇宙论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影响,道教、道家之阴阳五行理论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影响和《周易参同契考异》中体现的涵养本原工夫论等四个方面,探讨朱熹哲学思想形成与道教、道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齐云山是我国道教名山之一,原被列为七十二福地之内。何谓福地?答曰:“道教称大地名山间仙人所居胜地。”故齐云山又称“福寿山”,为道家所命名。本山道人自训齐云山和武当山(湖北)、鹄鸣山(四川)、龙虎山(江西)并列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道教分正一(张道陵创,颂《正一经》)、全真(王重阳创)两大派,信奉正一派  相似文献   

20.
儒、释、道三家思想错综复杂地作用于王维思想中,使其思想和行为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矛盾现象。积极入世、入世存身的儒学传统和封建帝国鼎盛时期的盛唐气象使他半生进取,好佛而不佞佛;道教和道家哲学的超然出世、逃俗清心、清心寡欲,他只选择清心,但不逃俗、不寡欲;佛家的悲苦厌世、遁世救心,他只选择救心,但不遁世;他亦官亦隐,既入世存身,又清心、救心。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既有社会心理结构和文化心态的原因,更可从“识心见性”、“见性成佛”的禅宗真义和诗歌的禅宗意象中得到释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