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族群自我认同生成过程中,国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际上就是国家通过制度安排对族群进行整合的过程,在这一制度实施过程中,客观族群认同要素的凝聚力减弱,以政策导向影响的现代性上升.国家通过制度安排的作用强化族群认同的同时也在推动国家认同的发展,并使其日益与国家整体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进入20世纪,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就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一国无法获胜的推断.但无产阶级在一国获胜与在"主要文明国家"获胜所形成的环境条件大不相同,险恶的国际环境对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产生了极为重大、极为复杂的影响.正因如此,如果套用无产阶级在"主要文明国家"同时胜利为前提条件的构想,去认识和处理一国和少数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国内民族问题,认为只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那就要犯极大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国家统一与民族多元是现代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基本问题.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处理国家统一与民族多元二者关系的实践考察及其局限性和不足的分析,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实现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政治整合,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对现代西方国家公开审判制度进行考察和比较,对中国民事公开审判制度的考察反思,并对健全和完善中国民事公开审判制度提出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宪制变迁》一书,对中国这个民族治理与国家建构的过程做了系统而严谨的梳理、概括和分析,从清末立宪切入开民族国家建构之始,到五族共和为民族国家建构思想的彰显,再到以"中华民族"为立宪话语,最后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本制度的路线图,铺就了一条民族治理与国家建构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6.
针对近20年国内理论界、学术界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研究,认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制度保障,有着伟大的理论创新与辉煌实践,应始终不渝地坚持与实践下去.同时,针对新时期国家“一带一路”伟大战略,应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探索、实践研究和创新发展,以探讨进一步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处理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国家的政治整合能力和边疆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及西南等地土司政治与土司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日渐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土司研究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学术架构,成果不断增多,在专学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国际化趋势明显.因此,中国土司研究不应回避政治属性和服务意识,专家学者在强化中国国家认同、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认同及推进制度创新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能力的当下,研究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及西南等地土司政治,利用历史积淀的制度文明,推进制度创新,建构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深化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解决我国国家统一、边疆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文化繁荣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学理支持和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8.
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是保证国家生存和应有地位的重要条件.面对全球化、现代化的挑战,国家认同日渐成为备受关注的学术话语和重要的实践课题.边疆民族地区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前沿要地,同时,又处于国家认同的“边缘地带”.完善的社会保障是强化国家认同的基础性制度,是搭建个人对于国家归属与忠诚感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土司制度是中央王朝治理少数民族社会的一种职官体制,是从羁縻制度转化而来,这一转化不仅是政治一体化逐渐强化和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民族区域社会结构过程。本文以土家族地区老司城遗址为中心,从身份等级、宗族以及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变化来分析这一变迁脉络:一方面,"国家"采取多种治策如朝贡、册封和军事征调等不断加强对民族区域社会的控制;另一方面,民族区域社会在与中央权力的互动过程中则建构起自身"地方"自治的权利架构和统治秩序。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基本模式和要素都受"国家"因素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区域社会"地方"对"国家"的认同不断加强,民族区域社会的内在体系建构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治理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种包容多元、融汇一体的族际关系,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得以顺利构建的基本前提.族际关系的和谐首先来自于制度安排是否适合国情,其次来自于针对少数民族权利保障和特别优惠的政策、措施是否有效.尽管学术视角有所不同,但民族理论和政治学都将民族问题视为一个建构于民族利益之上的政治事项.试图将民族问题"非政治化"、"去政治化"和"文化化"显然是缘木求鱼.本文从构建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制度与政策层面入手,分别研究了多民族国家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制度架构和政策路径,同时对一些学者关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大陆法系国家基于控制犯罪的考虑和"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诉讼理念,奉行"职权主义"的诉讼构造,普遍实行侦检一体化,"起诉法定主义"和"卷宗移送主义"等法律制度;英美法系国家则遵循"市民社会先于国家"的诉讼价值观,践行"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构造,大多实行检警分立,"起诉便宜主义"和"起诉状一本主义"等法律制度.两大法系的冲突和交融展示了现代刑事诉讼的特色与走向.  相似文献   

1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特殊的政治制度,不仅适合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实际,而且提供了可行的初始制度条件,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新形势下,制度不完善使得制度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发挥制度功能,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近年来中国“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主导的海外金融活动在欧美市场尤其是美国资本市场遭受歧视性金融政策,阿拉伯国家则由于宗教和地缘政治因素同样遭遇不公正的对待.争取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发展空间、权力资源分配和公平待遇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共同的利益诉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提供了新空间,也是中阿双方开辟抵制金融民族主义、金融保护主义、更好地实现“走出去”和互利共赢新路径的机遇.在此背景下对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金融市场结构和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发掘中阿在主权财富基金和伊斯兰金融领域的合作潜能并从中探索中阿金融合作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历史.国家结构形式问题,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和各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对采用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总结和借鉴了世界各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将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并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完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6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基本成功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优越性,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行政决策机制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选择理论把政府当作"经济人",公共选择的参与者所能够做到的是尽量完善决策过程,加强对决策者的监督,加大约束力度.为此,我国在改革与完善行政决策机制过程中要加强制度上法律上、对决策过程的监督,尤其是增强民众的参与能力与监督力.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转型期的社会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增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体系,是市场经济中保护劳动力再生产、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重要制度体系.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路径:要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应全面更新管理理念;加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制建设;强化政府责任,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完善社会保障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7.
袁娅琴  李良品 《民族学刊》2023,14(3):134-141, 156
土司制度是明清王朝国家治理土司及土司地区的政治基础,也是保障边疆地区稳定的必备条件。明清时期国家主导、上下互动、多元共治,无疑是土司制度与国家治理的有效进路,为王朝国家制度治理体系的丰富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清时期土司制度治理历史、治理经验,对新时代国家层面的制度治理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们认为,制度治理不仅要以国家为主导,需要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双向互动,而且需要“多元共治”。国家治理现代化应该在变革制度、完善制度、维护制度、督查制度等下功夫,实现国家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方面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增强国家制度治理的权威性。探讨明清时期土司制度治理的进路,寄望于助力新时代民族地区的国家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菲利普·罗德(Philip G.Roeder)在1991年发表的<苏维埃联邦政治与族群动员>("Soviet Federalism and Ethnic Mobihzation")②一文中,提出"族群联邦主义"理论,以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对苏联解体进行分析.在该论文的基础上,他在这篇<民族国家的胜利: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解体的教训>("The Triumph of Nation-States:Lessons from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Yugoslavia,and Czechoslovakia")中,从苏联和南斯拉夫等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制度"入手,提出了"区隔化制度"这一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9.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完善取决于我国的历史传承与现实国情,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问题研究“去政治化”、第二代民族政策等观点的实质就是质疑乃至否定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就是要坚持“三是”、“两必须”、“三不容”的原则,从而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增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谭正航 《民族论坛》2012,(18):14-18
民间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积极功效,我国当前所采取的严格管制民间金融的基本政策具有较为严重的缺陷。民族地区民间金融规制政策的选择,不仅要遵循民间金融规制的一般性规律,也要考虑到民族地区公平发展、经济欠发达和金融资源稀缺以及民族地区传统习惯与文化规定等特殊性影响。民族地区对民间金融应采取疏堵并举、综合引导基本政策,应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和民族自治立法权,率先承认民间金融正当法律地位,并建立完善的规制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