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语言哲学中句子意义论的发展———评奥斯汀、塞尔言语行为论的主要观点王晓萍在语言哲学运动的推动下,本世纪40年代在英国形成了日常语言学派。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斯汀(Austin,1911-1960)于50年代创立了言语行为意义理论(以下简称为言语...  相似文献   

2.
言语交际的R—A—M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Sperber和Wilson(1986/1995)创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明示一推理的过程,成功交际要具备最佳关联性。Verschueren(1999)坚持“语用综观论”(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对语境因素和结构选择的顺应,并且顺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受意识凸显度的影响。Dawkins提出的模因理论(meme)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复制、模仿和感染的过程。本文在吸取这三个理论各自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语用理论模式:关联一顺应一模因模式(Relevance—Adaption-Meme)。此模式不只是介绍了言语交际过程中话语的理解和产生的认知心理过程,而且分析了在交际过程中言语是如何在说者和听者之间传播的,并运用此模式对言语交际进行了分析。此模式对语用理论的建设和更完整的认识言语交际和传播过程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动态词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动态词义葛本仪,刘中富目前大家对“什么是语言”、“什么是言语”,以及“语言与言语的关系”等问题,已基本上取得了共识。但是认真思索一下,又不难发现,在我国的语言研究中,对区分“语言”和“言语”以及“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还是停留在语言理论研...  相似文献   

4.
晚明袁宏道(156-1610)和清季袁枚(1716-1798)隔代相继提出和张扬性灵论,这一理论作为明清时期主情美学思潮中的一个独特形态自有其理论特色,不仅在当时的文学批评和文论嬗变中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以往关于二袁性灵论的个案研究和诗学视角不同,本文着重从综合研究和情感美学视角进行专题探讨,深人分析二袁性灵论的基本内涵和性质特征,两者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其对情理、情形关系的新识,以及它在明清情感美学思想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和独特贡献。一、性灵论的基本内涵和性质特征明清时期是中…  相似文献   

5.
在实现社会进步的现实活动中,人类也历史地建构着关于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但在不同历史时代,进步观念表现为不同的理论形态。作为进步观念的第一个历史形态,理性主义进步观取得了很大的理论成就,但因思想基础的非科学性与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逐步陷入了理论困境。马克思主义进步观,正是通过对理性主义进步观的批判性继承、原则性否定与创造性超越,而实现了进步观念史上的伟大变革,实现了对人类树立进步信念的精神追求的理论提升。这种理论提升的基本内容包括:从理性决定论到活动创造论,从抽象还原论到历史生成论,从财富累积论到人文关怀论,从至善目标论到辩证进步论。  相似文献   

6.
“沉默的螺旋”是一种传统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结合CMC(以电脑为媒介的传播)与FTF(面对面的传播)有关群体压力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网络受众从众心理的动因继续存在,从众现象依旧普遍,因此,产生“沉默的螺旋”机制的基本条件在网络空间中仍然存在,并分析了“沉默的螺旋”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和网络传播环境中表现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论体系问题的当代意义崔茂新在人文科学与理论研究领域,体系问题是一个人人难以回避的基本学术问题。然而,当代学人通常只是在专著或文章的某个地方附带性地发一点议论,却不曾把它作为课题进行系统深入的专门研究。这就使得学术界关于体系问题的“言语”,太多为个人研...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表面错配而内隐契合的有益于更有效交际的语言手段和策略;其分类可以理解为一个连续体,(准)固化隐喻和新创隐喻分别位于其两端,挣脱了相似性带来的困扰;隐喻的(外显)功能包括概念易及功能(认知功能)、语言促进功能(包括词汇/意念填充功能、经济功能、语篇(连贯)功能和表述增效(美学)功能)、情感功能、人际调适功能和文化承载功能;分析隐喻意义、隐喻含意、稳喻影像、情感和非言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可揭示出隐喻外显功能之间趋同一的语用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言语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以言语感知的生理活动为基础并作为准备阶段,然后进入言语解码的心理的语义重建过程。言语理解的基本方法就是分析的方法,言语分析可以有语法的、语义的和语用的(信息的)各种方法,分析时参照大脑中已有的认识系统,这些知识系统构成了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言语理解时将分析后的单元语码经过语义重建之后又进行组合,从而理解句子和篇章的语义。人脑存储的认识系统则是语义重建的参照系,是语义重建的基础,它分为知识、语码和语境三个子系统。语义重建时,传来的语码与存储的三个子系统中的单元,即语义因子互相参照对接,对接契合了即为理解,对接不契合即可能造成不解和误解。  相似文献   

10.
经过历时“十年磨一剑”的艰辛探索,在学界的期待中,郑杭生和杨敏教授合著《社会互构论:世界眼光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以下简称《社会互构论》)已于2010年末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互构论》作为一份中国人自己创作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她的出版对于社会学处理自身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关系命题,对于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理论乃至中国社会科学的创新和推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中,笔者拟对《社会互构论》一书的创作背景、理论新意、学术坐标做若干学术评论。  相似文献   

11.
刘自匪 《北方论丛》2002,(3):116-120
语言不仅可以表达抽象的意义,而且可以描绘具体的形象.语言形象的生成与实现本质上是一个语义化形象信息的交流、传播和转换过程,是在一般语言功能框架下实现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言语表达活动.这一言语表达过程一方面由特定的心理和语言机制所规定,一方面又受到心理、语言、文化和交流对象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具体的言语策略和方法则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明末社会思潮的特点表现为:清除积弊、重振纲常、讲求实用,由以救亡图存。面对内忧外患,士人中间产生了忧亡心态并渐趋深重。其时文化思潮亦相应发生变化,因此,言情小说创作汇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思想潮流之中。明末言情小说观的基本内容是“情史观”、“情教论”和“清政说”。强调言情小说有与史书相同的地位和价值;倡言其教化人生、淳厚风俗的功能;并对政治起着讽谏与辅翼的作用。从万历四十年至崇祯十七年(公元1612-1644),言情小说经历了三个时间段落:“理论准备期(1612-1620)”、“理论表述期(1621-1624)”和“创作倾向体现期(1624-1644)”。  相似文献   

13.
在语言哲学的研究中 ,指称论是流传甚广、影响极大的一种意义理论。 2 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的兴起 ,使语言的研究成为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研究语词或语句的意义就是研究语言(思想 )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在现代西方哲学中 ,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他们提出了指称论、观念论、功用论、行为论、语义论、意向论等等不同的分类。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指称论的基本思想是 :名称是通过指示或指称外部世界中的事物或事实而具有意义 ,一个名称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示或指称的对象 ,或者是表达式…  相似文献   

14.
郭望泰 《云梦学刊》2001,22(2):111-112
周淼龙的新著《现代写作论稿》(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以下简称《论稿》)的问世,不啻给写作学界注入了一脉清澈甘美的泉水. 《论稿》的内容综合了现代人文科学的诸多研究成果,以广阔的理论视野,对写作学的基本理论诸题进行了多方位多视角的观照,既有从哲学、文化学较高层次的深入思考,又有从思维学、脑科学、行为科学等多角度的横向协同,内容新颖深刻,匠心独运而不逾学术规矩,创见叠出而观点不偏不倚,显示了作者前卫的现代知识结构、深厚的学术素养和科学的求实精神. 写作学基本理论的创新,是本书的一个特色。前此,…  相似文献   

15.
上海财经大学思想理论教学部主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陈新议教授,是当今国内认识论和价值论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之一。在出版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真善美》、《评价论导论》之后,新近又出版厂《社会评价论》一书。他在学术上不断探索进取的精神,确实令人敬佩。(社会评价论》──社会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思考,是作者在认识论和价值论领域潜心研究的丰硕收获和辛勤耕耘的最新成果。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不少有重要意义的新几解。该书的基本见解是认为社会评价属于认识论问题,或者说属于广义的认识论问题,这种归类本…  相似文献   

16.
语言按使用目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研究为目的的抽象语言(abstractedlanguage),另一类是以交际为目的的连贯性语言。后者称为话语(discourse)。对话语连贯的研究就是话语分析。所谓连贯是指对话语语句意义的连接(《朗文应用语言学辞典》,1989)。解释话语连贯的主要途径有:语法、词汇衔接理论、功能分析(functionalanalysis)、会话原则(conversationalprinciples)、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话语结构分析(discoursestructureanalysis)、就近解释原则(principlesoflocalinterpretation)、类推原则(principleof…  相似文献   

17.
妙悟论     
妙悟论吴建民(复旦大学博士生)“妙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范畴。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形式,作为艺术思维活动,它的功能在于创造审美意象。在古代文论中,“妙悟”包括两方面内容:创作之悟和欣赏之悟。如严羽《沧浪诗话})云:“大抵禅道惟...  相似文献   

18.
塔斯基真理论中的几个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塔斯基真理论中的若干基本观点,提出以下不同看法:(1)公式(T)仅对单义句成立,对多义句不成立;(2)由公式(T)到“说谎者悖论”之推导无效;(3)“说谎者悖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悖论;(4)适当的真理定义只应蕴涵任何单义句的(T)型等值式而不是必须蕴涵任何语句的(T)型等值式;(5)在语义上封闭的语言中真理未必不可定义  相似文献   

19.
王元骧 《文史哲》2001,1(1):38-48
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活动”的理论来说 ,活动论文艺观与侧重于从认识的角度研究文艺的反映论文艺观不同 ,它主要从意志的角度 ,把文艺活动看作是作家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在对象世界中实现自己目的的过程 ,它不仅是自由的 ,也是自觉的。并根据这一基本认识评述了当前我国文艺活动论研究的功过得失 ,在肯定其对于文艺理论发展贡献的同时 ,也指出了有些持艺术活动论观点的学者以强调艺术活动的自发性、自由性来否定艺术活动的自觉性和目的性的偏颇。表明活动论文艺观与反映论文艺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的不同视角 ,它们之间不是互相排斥 ,而是相互补充 ,有着理论自身内在而深刻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20.
西方现代文艺美学中的情感表现理论(表情论),从浪漫主义唯情论开始,经由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符号主义的表情论,形成一支整体发展的流脉①。除了浪漫主义近代表情论之外,其它皆为现代表情论。这一流脉都承认“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这是它们共同的本质特征,但在如何表现情感的问题上,即情感表现方法(表情法)上,又存在着区别。它们递相以情感的抒发化(自发渲泄)—物态化(物象媒介)—塑形化(形式结晶)—符号化(构形创造)的增变,连续推动了现代表情论的深入发展,并推进了现代表情论的表现趋向由个体化向普遍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