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冰 《学术界》2006,(6):291-296
哈耶克曾经说过,他一生学术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捍卫个人自由。在哈耶克看来,当今社会中,对个人自由构成最严重威胁的就是对社会正义的信奉与追求,如对集体主义的信仰,对人造秩序的偏好,对国家干预的诉求,对宏观调控经济、社会保障、教育补贴的需求,等等。《自由秩序原理》是哈耶克关于自由问题的最重要的论著之一,了解《自由秩序原理》,对于了解哈耶克的自由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自由的基本涵义哈耶克对自由的解释基本坚持了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但是他对自由的证明或关于自由的理由的论述则颇有新意。他认为,所谓自由,指的是“一个人不…  相似文献   

2.
法治下的自由──哈耶克自由观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自由涵义的解释并不是终点,关注自由的保持才更为根本。这是西方当代古典自由主义重要代表人物哈耶克自由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正因为对自由抱有如此关怀,哈耶克才特别注重对法治的讨论。他重视冯·萨维尼视法律为自由之基础的法律观,并将自己“法治下的自由”理想建基于这种法律观之上。他相信,没有法律便没有自由,因而尤其赞同将法律称为“自由的科学”①。本文准备在阐述哈耶克自由理念之本质的基础上,探讨实现和保障这种自由所需遵循的自发秩序原理和法治原理。  相似文献   

3.
实现人类的本真自由是马克思毕生的理论和实践追求,而"个人自由"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始终;而作为20世纪著名的自由主义学者哈耶克的理论同样尤为重视"个人自由"的问题,并把与"个人自由"相联系的扩展秩序作为其理论体系的基础.然而二者的阶级立场是不同的,因此在对"个人自由"的内涵及特征、实现途径等方面的见解差异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4.
实现人类的本真自由是马克思毕生的理论和实践追求,而“个人自由”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始终;而作为20世纪著名的自由主义学者哈耶克的理论同样尤为重视“个人自由”的问题,并把与“个人自由”相联系的扩展秩序作为其理论体系的基础。然而二者的阶级立场是不同的,因此在对“个人自由”的内涵及特征、实现途径等方面的见解差异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5.
自由秩序与制度变迁──对哈耶克的一种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够对中国的社会科学界产生整体性影响的当代西方学者,哈耶克是有数的几位大师之一。他跨越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广阔领域,对当代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提出了极具预见力的解释,以至于当今的中国社会科学界,无论是经济学、哲学,还是政治学、法律学,都对哈耶克的理论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释。各类学科对哈耶克虽有不尽相同的阐释,但哈耶克对所有学科的共同意义,都来自于他的自由主义。一、制度是一种“自由秩序”哈耶克对人类理性和知识的自负表现出了极大的忧虑,特别是对由于现代科学主义理想的扩展,而导致的人类科…  相似文献   

6.
安曦萌 《理论界》2013,(7):11-14
哈耶克认为,自由是独立于他人的专断意志的一种状态,它是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法律的价值就在于确保自由,也就是为每个人划定一个他能够决定自己行动的公知的领域。他提出"进化论的理性主义",相信自发秩序的力量,主张法治的条件下实现自由。他的理论对于20世纪的自由主义复兴,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自由主义因其具有较为完备的体系性以及与现实的较强融合性而对社会主义构成一定冲击.20世纪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流派众多,体系繁杂,其中尤以哈耶克在《自由宪章》里详细阐述的新自由主义观点影响较大,波及国内学界和思想界.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可以看出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有三个缺陷.一是哈耶克的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相比过于狭隘,未能体现出人类对自由向往的真正精髓.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自由不止于减少他人意志的强制.二是由于哈耶克的理论已经先入为主地认同资本主义社会,因而对其中存在的雇佣劳动形式未能透彻把握,认为雇佣劳动形式当中不存在强制.然而,雇佣劳动的实质是强制必然存在于其中,工人因此而不自由.三是哈耶克强调自由的自发生长,提出自由社会秩序论的观点,忽略了基本的客观事实而不具有真理性.  相似文献   

8.
哈耶克是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自由观是其思想的"拱顶石"。哈耶克自由观的核心观点是个人自由,主张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导致极权政治。现从自由的合法性、根基性、价值性三重视角入手,展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对哈耶克自由观的全面反驳。(1)人是社会性存在,这决定了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密不可分,绝对的个人自由只是一种乌托邦。(2)"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界限并不明确,不能用"消极自由"否定"积极自由"。(3)人的理性是自由的前提,越"有知"越"自由"。(4)资本是危害自由的"元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驾驭资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相似文献   

9.
当自由主义在中国学术界成为讨论的热点这些年,应该说,知识界对自由主义的素描不外乎是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的分类: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①。于是,大陆学术界沿着欧陆传统的唯理主义和英美经验主义两种思想理路开始了极其夸张的梳理。固然,这个分析与论证对一度在西方自由主义面前昏头的我们还是有益的。撇开学理上曾经对卢梭、孟德斯鸠的一锅煮不说,就是对自由与民主关系不分青红皂白的瞎扯也可以说是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思想资源。饶有趣味的是,正当我们沉醉于这些刚刚舶来的新出笼的资源时,那些被压抑多年、沉寂多年的资源又如日中天,…  相似文献   

10.
哈耶克认为,自由是对人的状态的探求,在此状态下,一些人对另一些人所施以的强制在社会中被减至最小,自由是一切价值的条件和渊源。他提出了自生自发的概念,论述了自生自发秩序与组织秩序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内部规则和外部规则的划分,指出了内部规则与自生自发秩序相对应,就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相区别,凸现其所具有的否定性、目的独立性和抽象性。这样,哈耶克就完成了从秩序向规则的研究,最终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自由主义法律观。  相似文献   

11.
陈文军 《齐鲁学刊》2007,(4):136-138
哈耶克所提出的"自发秩序"概念包含两个基点:一是社会秩序的自发性,二是个体的自由性。哈耶克认为社会历史是"自发秩序"的演进,也许和资本主义历史实际不相符合,但"自发秩序"作为一种对社会历史的解释,不在于揭示历史文本的本来面目,而在于解释的现实意义,即个人自由向社会秩序的转化不能遵循少数精英的理性,采取强制变迁,而是通过自由平等对话、解释、博弈、实践,获得个体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认识论上,哈耶克受到马赫和康德的影响,尤其是康德的先验主义认识论对哈耶克认识论思想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种康德主义倾向的认识论,是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并由此引出其有限理性论和自发秩序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与哈耶克的自由观在关于人类理性、自由秩序、自由基础以及经济与政治观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哈耶克强调有限理性,导出自生自发秩序,进而将自由界定为法治基础之上的自发性自由;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充分肯定人的主观的能动性,站在自觉自由的高度,实现了自由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自由获得了完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张佛泉的自由观念经历了一个从积极自由观到消极自由观的转变.1930年代,身处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中,张佛泉批评古典自由主义所持的消极自由观即个人自由是“免于他人干涉的领域”,会加深个人与国家之间的鸿沟,因而他援引新自由主义的积极自由观,力图调和二者的关系.但他很快就注意到积极自由观可能导致的“以自由之名行奴役之实”的危险,转而主张消极自由观,并与新儒家发生了激烈论争.  相似文献   

15.
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争论贯穿于自由主义的始终。从古典自由主义到现代自由主义其理论侧重点各有不同,而这一讨论折射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就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边界问题,从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角度解读两者的双向博弈局面。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林毓生先生来浙大开讲座,我去听讲.听讲者众,我挤坐在门口.记得林先生好像主要讲解了他的老师哈耶克对于"自由"一词的阐释,其间主要结合了哈耶克《自由企业的精神和道德因素》(哈耶克:"自由企业的精神和道德因素",冯克利译,载《天涯》1999年第5期)一文.  相似文献   

17.
“自生自发的秩序”是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其知识论基础是理性不及的知识观,其基本特性有:首先,“自生自发的秩序”的基础是参与者个人相互之间的行动与预期的一致性;其次,“自生自发的秩序”是社会主体行动的结果,而不是设计的结果;再次,“自生自发的秩序”为多元社会主体达致其各自特别的目的创造了有益的条件.“自生自发的秩序”对自由的依存、对私有制的倚重,因市场体制的运行而内蕴着不平等.哈耶克的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中国的不平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要求我们要注意一定限度内的不平等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走向自由与权威的和谐——论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之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Liberty or freedom)与权威(authority)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组织和安排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问题,因而也是政治理论所讨论的焦点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历来存在着两种极端性的选择:崇尚自由而排斥权威和崇拜权威而蔑视自由.自由主义(Liberalism)可以说是自由与权威关系上的第三种选择,它视自由为首选价值,视权威为社会秩序的保障,划分了“私人领域”(Private sphere)和“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界限,而后又将自由(即公民自由)和权威(公共权力的权威)有机地统一起来.自由主义传入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长期以来,中国人对自由主义却多有误解,或者拾取一两个概念而加以形式主义的张扬,或者简单地给它帖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标签而大加挞伐,对自由主义的精神实质却很少加以客观公正的研究和分析.事实上,自由主义作为一种专门探讨个人、社会与政府三者关系,也即自由与权威之关系的政治理论,是对社会政治发展道路的一种较为成功的设计.今天,当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将自由主义的研究课题重新展现出来,要求从理论上反思和解答市民社会与国家、市民社会与政府、自由与权威的关系等问题时,消除对自由主义的种种误解,阐明它的精神实质和理论特点就更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林毓生先生来浙大开讲座,我去听讲。听讲者众,我挤坐在门口。记得林先生好像主要讲解了他的老师哈耶克对于“自由”一词的佣释,其间主要结合了哈耶克《自由企业的精神和道德因素》(哈耶克:“自由企业的精神和道德因素”,冯克利译,载《天涯》1999年第5期)一文。或许因为会议室太小.或者听众过多亦未可知,  相似文献   

20.
建立在经验主义知识原理上的自由主义契约论学说,因其往往与先验论的观点相排斥,因而无法避免这样一些理论上的不足:契约自由的主体在何种意义上才能成为一个主体,自由概念与平等概念究竟应当处于一种怎样的次序,自由与民主又应当体现为怎样的一种关系?本文通过引入康德的先验自由概念,通过对先验自由和契约自由概念的区分,并通过重新发现先验论和经验论的知识原理之间的桥梁,从而试图克服自由主义契约论在理论上的不足.理顺先验自由、平等以及契约自由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