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崇高”是一种重要的美的范畴。与中国美学较少直接论述“崇高”美不同,从朗吉弩斯、艾迪生、荷迦兹、博克、温克尔曼、康德,到席勒、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尼采、利奥塔,西方美学论“崇高”形成了一个强大而丰富的传统。本文对此细加辨析与整合,并在与“壮美”差异的比较中,揭示“崇高”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巨大的、积极的肯定性价值的,能体现无限、唤起无限想象的,与审美主体处于一种矛盾、对立、冲突状态的,适合引起包含着痛苦、恐惧、震撼、敬畏和仰慕的乐感对象,对人们重新准确认识“崇高”的美学内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利奥塔从宇宙的角度分析了人类的有限性,认识到工具理性不过是物质复杂化的转换器和动力。科技和资本的合谋使人处于非人化境地。从人的感觉角度来说,崇高是对不可呈现的东西的呈现。崇高感是震惊,在震惊的瞬间摆脱非人化状态恢复自我感觉。它显示了在机械化的宇宙复杂化过程中人生存在的奥义。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大师利奥塔思想的内在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大师利奥塔思想体系中存在一种内在矛盾:从他的后现代基本理论上看,他有支持消费文化的倾向;但从他的后现代艺术来看,他又是极为推崇先锋艺术的,这就体现了他的无奈.一方面,利奥塔认识到了后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仍希望能实现自己的崇高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4.
吉登斯和他的现代性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性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当今西方社会思想领域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以其深刻的分析、完整的体系和独到的观点而倍受人们瞩目。在本文中 ,笔者总结了现代性的含义 ,并着重分析、介绍了他的“非连续性的现代史观”和他关于现代性的四个维度的理论。在此基础上 ,笔者把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放在现代社会学理论的背景之中 ,将这种思想与利奥塔的“后现代”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等当代研究现代社会的主要理论流派进行了比较和评价 ,还结合哈贝马斯与利奥塔关于“现代性”的论争总结了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特点 ,明确了这些理论研究现代社会的不同侧重点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美学中,自朗吉弩斯开始对崇高美学关注开始,至近代博克、康德等思想家的理论中,崇高得到全面论述并成为一个完善的美学范畴;在现代艺术的洪流中,崇高的内涵发生了位移,实现了它的现代转向,并成为后现代理论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利奥塔德的崇高美学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构成。本文将从利奥塔德的独特的后现代理论入手,分析其以崇高为核心的美学理论,以及对后现代的人的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很多人看来,浪漫主义应当作为一个批判对象而存在,因为在本质上它是一种反启蒙,对扎根于启蒙运动的现代性和民主文化构成了永久的威胁。文章认为,那些通常被归罪于浪漫主义的恶行事实上并不是根源于过度的浪漫主义,而是由于浪漫主义的欠缺才发生的,浪漫主义并不追求绝对,它已经意识到绝对是一个不可企及的目标。也正是由于浪漫主义对待绝对的这种态度,使它成为介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一种立场。如果说现代性以追求绝对的热情为特征,而后现代性以对这种追求的反讽为特征,那么,浪漫主义就构成了现代性的热情和后现代性的反讽之间的一种震荡,它对于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技术崇高(technological sublime)是现代性的合理结果,它的效应对于人类而言是喜忧参半的。在技术崇高咄咄逼人的现时代,艺术虽然不足以拯救我们,但是它可以使压力得到舒缓。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崇高理论存在于他的哲学系统之中,无形当中受到了他的先验、理性等哲学理念的影响.这与康德所存在的时代有关.他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科学的信仰应用到自己的哲学、美学上来,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也就成了他论证崇高普遍性的起点.这造成了其崇高理论的普遍性的误区.同时,他的哲学以及思维方式上的特性,使得他过分地夸大了审美主体性,几乎消解了崇高的客体.从而,形成了他的崇高理论的单一和贫乏.  相似文献   

8.
利奥塔开启了犹太人问题的后现代主义研究,对整个西方政治实践传统展开了彻底反思.在政治和伦理、自治和他律相对立的逻辑基础上,他把政治解放看做是消除伦理(他律)的一种尝试.然而,这种尝试必然是失败的,因为伦理(他律)始终作为政治的多余物而存在着.正是政治解放与作为伦理载体的犹太人之间的这种张力给犹太人带来了灾难.但是,利奥塔无意在反犹主义与现代性之间构建一种必然关系,相反,他把反犹主义看做现代性的他者.因此,作为他者的反犹主义无法通过任何现代政治计划而消除,它始终藏匿于欧洲人的无意识当中.也正因为超出政治和有意识的领域,欧洲人才会将大屠杀忘得如此之快.利奥塔的著作就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已被遗忘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利奥塔关于后现代知识的报告开启了崭新的、洞察未来的视窗.他通过对后现代知识的考祭,发现了现代性知识巨大的内在危机,这种危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祛魅与思想衰竭的根源.通过分析知识世俗化的成因,寻找"共识"理论瓦解的依据,并通过对历史性批判的再批判,利奥塔提出对元叙事合法性的质疑,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现代性批判逻辑.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既是功勋卓绝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政治家、理论家,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写下了许多光辉的诗篇,为我国和人类的艺术宝库增添了璀璨的明珠、绚丽的魂宝,成为全世界所共有的珍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诗词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生活的审美反映,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美学思想的形象体现。毛泽东诗词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我认为,崇高是毛泽东诗词突出的美学特征之一。崇高是我们社会主义时代交响曲的主旋律。正因为毛泽东诗词具有崇高美,不仅给人们以丰富、高尚的审美享受,而且陶冶人们的情操,震撼人们的心灵,激励人们英勇斗争,奋发地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本文拟从抒发理想情怀、塑造艺术形象、展示历史背景和描绘自然山川等方面,论述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社会批判语境中,对于资本逻辑支撑的现代性有诸多批判方式与路径。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中选取的是以现代性知识为对镜,要义是明确现代性知识之不合法性的路径。利奥塔是想通过证明现代性知识背后的元叙事的不合法性来达到批判现代性知识之不合法性的目的。他择取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学说来进行证明,认为现代性知识本质上只是一种语言游戏,因此要将不确定性、多样性、异质性标准等特征加于现代性知识身上。但利奥塔所指出的知识去合法化出路,不仅不能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知识整体有效,而且把语言游戏形而上学化,因为他不仅没有把握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知识变迁的准确形态与知识生产的根基,也没有认识到知识的悖论性、界分性和历史性本质。所以,他对于现代性知识的批判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围绕合法化、语言游戏、语用分析、后现代科学等主题词对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的文本理路和思想核心进行了深度解读 ,以回应那种将“后现代”斥之为虚无主义的轻率结论和心理样态。利奥塔凭藉语用学对现代性科学知识所作的反结构式剖析 ,的确发现了科学之霸权、恐怖以及与权力、货币的内在关联等痼疾 ,但他提出的后现代科学的“良方”并没有真正动摇现代性科学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阳刚之美”和“崇高”的系统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阳刚之美"和西方美学中的"崇高"这两个范畴,朱光潜先生在他早年写的《文艺心理学》中就曾指出:"Sublme(按通常译为'崇高')是最上品的刚性美,它在中文中没有恰当的译名,'雄浑'、'劲健'、'伟大'、'崇高'、'庄严'诸词都只能得其片面的意义."这是说得很深刻的,就是说,"阳刚之美"和"崇高"并不是可以互易的美学范畴,但是两者又具有共同性.如何对这两者加以辨析呢?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与利奥塔的现代性之争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时代,现代性的危机表现得尤为紧迫和严重。全球化语境下对现代性的反思表现出新的特征,哈贝马斯和利奥塔的现代性之争突出反映了这一特征。对理性的不同态度使哈贝马斯和利奥塔分别提出了重建现代性与重写现代性的不同构想;在完成各自的构想中,哈贝马斯采用了普遍语用学的方法,重建普遍交往理性,利奥塔则用语言游戏的方法解构普遍理性;哈贝马斯为现代性设计了一个美好的交往乌托邦,利奥塔则终结了现代性的乌托邦理想。马克思主义在全球普遍交往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交往理性超越了哈贝马斯与利奥塔的现代性视域,为现代性危机的解决提供了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15.
在布迪厄对康德美学进行猛烈批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美学"这一术语的合法性:巴迪欧提出"反美学",舍费尔采用分析美学,利奥塔重谈崇高,他们都对"美学"这一陈旧的名号展开攻击,因为美学话语似乎要取代艺术品的地位。但是,实际上,对"美学"的不满在其诞生之初就已然出现。美学也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言,要对艺术品取而代之,相反,正是因为美学的存在,艺术方能被识别。历史上识别艺术的体制共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影像的伦理体制,第二种是艺术的再现体制,第三种是艺术的审美体制。美学的出现正是一种新的艺术识别体制的诞生,其重要意义在于打破再现体制的艺术对社会等级秩序的依赖,从而为更为平等的艺术形式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利奥塔逝世三周年之际,本文试评述利奥塔的哲学成就.利奥塔把后现代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他认为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某些占主导地位的叙事,他把它们称为"大叙事"或"元叙事".现代社会的"现代性"乃是以"科学知识的大叙事"、"思辨理性的大叙事"和"人性解放的大叙事"为标志的,这些大叙事确立了现代社会的合法性.利奥塔重新评价这些大叙事的合法性,并为受它们压抑的小叙事鸣不平,在这个意义上他呼唤公正的语言游戏.尽管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为现代指出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但是在他的推动下,当今西方人已开始摆脱盲目的乐观主义,意识到多元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自然的数学崇高和自然的力学崇高进行分析,以及对人与自然进行相互比较,康德最终解构了自然崇高,而建构起道德崇高。崇高从根本上象征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彰显了人相对于自然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从康德到黑格尔,"崇高"在美学乃至整个哲学沿革中的境遇牵系着人的境遇.无论是康德、席勒还是谢林,都是把"崇高"与"美"(优美)作为审美判断或美感直观的两个性态有别的维度提出的;黑格尔依然沿用了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但他只是把它置于"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唯一被认可的审美维度下,赋予它以阐释"艺术前的艺术"的使命.美学在康德、谢林、黑格尔那里都只是价值祈向隐然可辨的哲学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美"和"崇高"的价值在怎样的分际上被确认取决于不同哲学体系的价值重心.一如悲剧的衰微,"崇高"违别我们已经够久了."美"正渐次沦落为当年叔本华所鄙弃的那种"媚美",与"告别崇高"的轻佻呼叫相唱和的是熹音湛湎中的人们的泛艺术嬉戏.然而,文化危机的消息毕竟早就报告着某种可能的运会,它在警示人们作必要的人文自审时也提撕人的审美心灵再度唤起那富于悲情的"崇高"的一维.  相似文献   

19.
欧阳康 《河北学刊》2003,23(5):40-44
对于美德和崇高人格的解读 ,离不开对于人性和人生境界的理解。本文综观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人性学说 ,提出超越性是人的最高本性 ;概览各种宗教与文化传统对于人生境界的不同理解 ,阐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对人生境界说的特别贡献 ;认为美德是对于人生的崇高价值和意义的一种自觉意识与行为规范 ,对于美德的追寻是一个不断提升人生境界的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过程  相似文献   

20.
章辉 《云梦学刊》2000,(5):47-50
博克的美学思想是对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总结.鉴赏力、同情、崇高等是博克美学中的几个重要范畴。只有把博克放在当时的美学语境中,才能看清他在美学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