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1 毫秒
1.
算命先生赛神仙 早已点化退台湾 四川与台湾,都与蒋介石的命运变化有过重大关系。 传说抗战时期,蒋介石登峨嵋山抽签算命。一老者算他是水命,送其8个字:“胜不离川,败不离湾。”蒋一笑将其置诸脑后,抗战一胜利,就出川,与共产党打内战。在连战皆北之际,蒋猛然想起算命老者的话…… 1949年的元旦快要到了,国民党在内战中的失败已成定局,美国已对蒋介石失去信任,开始怂恿国民党内部推出“富有感召力的新领袖”。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改组派,即“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的简称。它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宁汉合流以后,国民党内的一个既反共又反蒋的政治派别。它的首领,是汪精卫和陈公博。所谓国民党内的改组运动,就是他们所鼓动起来的。国民党改组派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寿命不长,只存在于一九二八年初至一九三二年初,约四年时间。它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所必须解决的问  相似文献   

3.
1933年11月20日,被蒋介石调到福建“围剿”红军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其主要领导人蔡廷锴、蒋光鼐率领下,联合国民党民主派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州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打出了“反蒋抗日”的旗帜,史称福建事变。事变两个月后,福建人民政府垮台,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肢解。导致福建事变迅速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是重要原因之一。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在福建事变问题上的  相似文献   

4.
“9·18”事变后,中共提出组织反帝运动中的下层统一战线,当时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逆来顺受”政策,所以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政策是抗日反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后,分析了蒋介石的抗日的可能,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又执行了逼蒋抗日的政策。卢沟桥事变爆发后,9月24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这时中共才完成了从抗日反蒋、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政策的转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5.
1933年11月20日,以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为首的国民党第19路军将领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反蒋势力,在福建发动事变,改元换旗,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与蒋介石国民党决裂。然而,这个政权仅存在50多天就失败了。原因何在?近年来不少党史、现代史讲义和有关学术论文,多从两方面论证其原因。一是由于被教条主义者所把持的中共中央对事变的性质作了错误的判断,认为“中间阶级是最危险的敌人”,福建人民政府是反革命“利用新的方法来欺骗民众的把戏”。因而对新政权采取了“左”倾关门  相似文献   

6.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八一五”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十四年中,毛泽东对国民党政权最高领袖蒋介石的态度几经变化,从反蒋、逼蒋,到联蒋、拥蒋,直至后来的批蒋.毛泽东对蒋态度转变的原因就国际原因而言,主要取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升级,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共的关系以及美国对国共政策的影响等;就国内原因来说,是由于国民党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变化,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与抗战派的联动.基于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自身生存、发展的考虑,毛泽东注重实际,重视客观现实,以及与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张闻天等领导集体成员纵论时势的交流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丁惟汾为首的一股北方力量,借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反对西山会议派的有利形势,结成集团;利用主持北方党务、领导北方人民反军阀的运动,不断扩张势力形成了以北方青年党员为主要力量的“丁家党”,并在大革命高潮之时,沦为国民党右派。资产阶级及其思想基础的局限性、个人利害及性格的影响、丁家党自身缺乏实力的弱点,使他们最终倒向了南京政府一边。他们抓住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国民党四分五裂,蒋介石集中精力于军事方面,二陈羽毛未丰,在党内势力有限的机会,拥蒋自大,成为支撑南京政府的一支重要力量,被时人称为“蒋家天下丁家党”。   相似文献   

8.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看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手段加以阻止,就积极策划“和平”阴谋,以此欺骗人民,争取喘息时机,妄图挽救其垂死的命运.这时(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到一九四九年二月),由湖北省参议会发动的“和平运动”,震动全国.当时华中各省市纷纷响应,蒋介石被迫发表元旦求和声明,随即“引退”,当时驻汉口的华中剿总白崇禧利用“和平运动”,逼蒋介石下野,拥李宗仁上台;而湖北社会贤达发动“和平运动”则顺应了人民渴望和平的善良愿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发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一湖北“和平运动”,是社会贤达顺应湖北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利用蒋、桂之间的矛盾,通过民意机构发起的.一九四八年冬,随着人民解放军辽沈战役的胜利和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国民党在战略上已宣告失败,长江以北全线溃退,长江以南无力组织防御力量,人民解放军百余万饮马长江,南京已微闻枪声.此时,国民党内部更加分崩离析,蒋、桂之间矛盾尖锐,国民党反动  相似文献   

9.
192 7— 193 0年间 ,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 (反蒋集团 )为了争取国民党的正统地位 ,都对孙中山的建国思想进行各自解释 ,并攻击对方违反了孙中山的建国思想。从他们的解释中 ,可以看出国民党内部建国理论的混乱和以后在中国大陆统治失败的部分根源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正当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酣战之时,国民党驻福建的第十九路军发动了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这是国民党营垒内的一次重大分裂。蒋介石因此被迫从江西“剿共”前线抽调五至七个主力师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以来,抗日救亡运动高潮迭起。它制约了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促使其重心由对内转向对外,同时也促进了中共“拥蒋抗日”政策的提出,最终导致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相似文献   

12.
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是中共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中共制定“逼蒋抗日”方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新的根据地。二、中日民族矛盾激发,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要求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日本对华北加紧进攻,危害英美在华利益,英美开始反击日本。四、国民党蒋介石为了维护自身和英美在华利益,对日政策逐渐政变。五、国共两党代表有联系和接触,制定“逼蒋抗日”方针是为了使谈判获得更大进展的一个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国宪法》”具有较高的调试弹性,使台湾的政治转型存在“回归宪政”的制度选项,台湾在国民党执政时期长达四十余年的威权体制肇源于“临时条款”而非“《中华民国宪法》”;国民党自身在内外压力下通过“本土化”等一系列改革完成政党转型,在失去执政权后能通过改造实现“体面再生”,表现出较高的组织调适弹性。这些高度的调适弹性使得国民党面对改革呼声采主动推进而不是推延或镇压,加之两蒋时期国民党对台湾的经济贡献,成为当时国民党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和政党轮替后仍然保持政治集团动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北伐大革命狂飙的扫荡之下,北洋军阀的旧体系土崩瓦解,其残存势力揆情度势,不得不改头换面,摇身一变,投到国民党的青天白日的旗帜下,以图苟延残喘。于是,以蒋、冯、阎、桂四大派系为主的国民党新军阀替代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地位。握有中央大权的蒋介石集团以“正统”自居,以“统一”为幌子,以武力做后盾,力主“削藩”,在军阀混战中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15.
震惊中外的国民党海军“重庆号”巡洋舰起义成功,其原因从国民党方面讲,是由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政策所决定的;从共产党方面讲,是我党正确贯彻与执行“在国民党军队内部准备和组织起义”的策略思想的必然结果;是蒋军中广大爱国官兵积极支持与配合起义工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台湾反蒋民主运动是继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后其所遭遇到的第一场反对运动.对台湾近几十年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这场运动与20世纪头10年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关系和不同语境,有益于我们深入了解和认识台湾社会思想的发展脉络.也有益于祖国和平统一事业。殷海光作为这一运动的“精神领袖”,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思想史个案。  相似文献   

17.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内部主张抗日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怀着善良的愿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以惊险的手段,捉蒋放蒋,联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蒋介石在全人民抗日怒潮压力下,被迫  相似文献   

18.
<正> 张学良在中国现代史上,以主张联共抗日发动西安事变而名震中外。但是,张学良原是奉系军阀领导集团的重要骨干,后又依附于蒋介石,成为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重要成员,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一直是拥蒋“剿共”的。1935年底以后,他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由拥蒋“剿共”转变为联共抗日。本文就他的这一转变原因,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928年6月,张学良开始主政东北,12月,东北“易帜”,这是他走上拥蒋道路的第一步。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发动了中原大战,蒋介石和反蒋各派都极力拉拢张学  相似文献   

19.
国民党无法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在逃离大陆前,蒋介石鉴于国民党失败的教训,也制定了一套企图使中共重蹈国民党覆辙的“经济拖垮”战略。为实现这一计划,蒋介石下令采取一切手段掠夺和破坏大陆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20.
1926年,中共中央制订并实行了“扬汪批蒋”政策。这个政策是中共中央在对蒋介石反革命势力的膨胀感到不安后,扶持另一个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汪精卫上台以抑制蒋介石,从而给大革命带来了一颗苦果,并成为大革命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共产国际在中共制定并实行“扬汪批蒋”政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