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学说中处于核心地位,是马克思承诺实现人类自由解放即“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据。从经验化立场出发,实践常被理解为一种抽象的、重复性的活动。这是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曲解,因为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不仅包含劳动要素,还包含生存要素,二者的统一使人类具有了对一般实在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理论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我们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其加以解剖分析。在马克思著作的文本中,这一术语既指虚假的否定意义上的概念,又指中性的肯定意义上的概念。深入理解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不仅需要精读马克思原著,更需要以马克思基本精神来把握,即以马克思基本精神统领的深度文本解读模式来加以研究。全面科学地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二重纬度,对回应形形色色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加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文关怀”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说明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基础的总体性概念 ,应从世界观、认识论、历史学的各个层次上给予考察 ,不能出现任何一种考察的缺位。马克思的实践论作为科学范导和人文关怀相统一的哲学思想 ,实现了对人文关怀维度的真正敞开。用科学主义态度片面理解人的实践 ,把社会实践看成是物质运动过程 ,这种对实践解释的“人学缺位”才是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维度被遮蔽的真正原因。马克思的实践论是他的哲学中的一以贯之的理论硬核 ,它之所以长期被限制在认识论中 ,这既有历史的客观原因 ,又有哲学理解上的缺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上规定为物质本体论哲学 ,这是实践论被“囚禁”在认识论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萍 《社会科学家》2007,1(6):185-188
与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性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体性理论的创新之处是研究视角的变革。其特点是,在世界观上确立了实践本体论,在历史观上确立了主体实践本质论和社会实践主体论,在价值观上确立了主体实践的价值本性论。"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是正确认识和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作为实践主体、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目的和意义;具体要求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围绕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相互关系。"以人为本"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体性理论基础上,主体性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在"岩中花树"问答中的回答是他被马克思主义哲学判为唯心主义哲学家的重要根据。本文认为,这种判定是基于对马克思哲学简单化理解的结果。本文在深入解读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基础上指出,作为马克思哲学"第一观点"的"实践"概念,在马克思看来是人最本源的感性活动;并且通过对"实践"概念的这样一种理解,马克思对自然界的存在做了一个存在论的证明。正是在"实践"作为人本源的生存活动的意义上,王阳明的回答体现出一种从存在论来理解"心物关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文本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晓臻  温立武 《北方论丛》2008,25(3):117-120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实践是基础性概念,实践观是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但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对之进行深入的反思.其实,在马克思的理论探索中,实践既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感性活动社会历史展开所展现的日常生活世界,具有本体地位,还是马克思实践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中的实践概念,事实上已经成了国内外学界解读马克思哲学本质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不少学者由此而构建起了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解读范式.本文指出,此时的马克思尽管试图运用实践概念来颠覆资产阶级的市民实践观念,但他实际上尚未理解后者由此产生的现实社会关系基础,也并没有从这种历史性的社会关系出发来建构对后者的批判,因此,他此时的"实践"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后市民"意义上的概念,真正的马克思哲学并不是建构在这样的实践概念之上的.由此,本文还对马克思独特的哲学言说方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李杰 《晋阳学刊》2011,(2):11-17
当代中国学者对于马克思人学的研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人学的建设和发展中不断深化的。其研究历程大致有3个阶段:恢复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从价值观上强调尊重人;系统研究马克思的人学,从学理上说清人,从实践上塑造人;总体把握马克思人学特征,转换人学研究范式,指导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这些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学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随着人的生存实践的展开,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揭示马克思人学的精神实质,实现马克思人学的中国化,从而更好地沿着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9.
孙民 《兰州学刊》2013,(5):29-35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生态哲学研究方兴未艾。进一步思考,我们发现,有关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澄清。文章认为,马克思生态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应有之义,揭示马克思生态哲学的内涵,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揭示马克思生态哲学的核心范畴及其内在关系。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文章通过论述马克思生态哲学的三个核心范畴——异化、自然和物质代谢,以及它们在马克思生态哲学的基础地位,彰显马克思生态哲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是说明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基础的核心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人学空场"是对马克思实践观的误读。只有以整个西方哲学为背景,从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即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出发,才能充分揭示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本真内涵,凸显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人文关怀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