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的生死观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一书充满大量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为窥见庄子哲学真面目提供了一面镜子。对庄子生死观的考察,成为了解庄子整个哲学体系的一条捷径。不仅如此,庄子对生死问题的一些思考,本身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具体问题的解答,而是触及到人类生命的一些根本的内容,对于今天乃至将来的人们,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启发意义。本文拟从庄子生死问题的提出及其三重解答入手.厘清庄子生死观的形成脉络,并进而体会庄子生死观与其道论之间浑融互辅的密切关系。一、生死问题的提出:庄子对生的困惑作为一个极…  相似文献   

2.
生死观是人们关于生死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价值观最内在、最深层的东西,也是伦理研究、哲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对于生死,中、西方既有相同的关照,也有不同的解答,文章在对中西传统生死观进行伦理审视和阐释的基础上,对其异同进行了揭示和梳理,并试图为我们确立一种与当代文明相适应的、合乎人性发展的新的生死观提供理论依据,为当下人类如何认识生死、如何面对生死、如何超越生死、如何优雅生存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3.
论郭象对生死的知性阐释——兼与庄子的生死观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象对庄子的生死观进行了创造性阐释,认为生死皆命,不可违逆,生死独化,两不相知,进而主张与变为一,玄同生死.与庄子追求"心"的解脱的生死观相比较,郭象对生死进行阐释的独特性在于注重对生死的知性理解,而后将这种知性理解转化为心灵上的理性接纳,其生死观可称之为"智"的慧解的生死观.郭象对生死的知性阐释是对魏晋时代生命自由问题的回应.  相似文献   

4.
庄子承续了老子的“道论”视角及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探寻人生意义的终极根据.庄子将生命的终极价值根据定位在“道”的终极存在层面,突出了“道”作为一切价值和存在根源的至高地位.面对生死带来的人生困顿,庄子将现实的惨淡归因于“本真之性”的凋敝,并强调护养“本然人性”,避免世俗功利私欲价值和道德智巧对实现人生终极自由造成屏障.在“与道为一”这一终极价值理想引导下,获得对世俗经验世界有限性的终极超越.庄子在解答生死问题、建构生死观的过程中完善并展开了他的“道论”,并在“道论”的指导下反过来对生死问题做出最终的解答.在庄子的哲学中,生死观是与“道论”浑融互进、相辅相成的.在环绕“道论”而打开,面向终极“世界大全”(“道”)的生死观中,庄子寄寓了深厚的价值期盼.  相似文献   

5.
王俊 《兰州学刊》2009,(9):19-23
海德格尔的伦理学是一种原始伦理学,其伦理问题隐藏在存在论还原之中。通过挖掘周围世界的生态价值场域、技术膨胀与伦理关切及“诗意栖居”中的生态和谐,文章揭示了隐含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生态伦理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种本体之思基础上的价值之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17,(6)
庄子的生死观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道两家的思想,确立了作为生命本体的"生——身",区分了超越性的"心死"和经验性的"人死",提出了"齐生死"的生死观。庄子"齐生死"的逻辑理路,从本体论上建构生与死的同等地位,将生与死还原为自然现象,以祛除二者的神秘性,通过进一步强调生与死的社会性内涵,消解生与死的差异性,最后以庄周梦蝶的思想实验深化生与死的同一性。庄子的生死观在宇宙生成论、认识论和伦理实践等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7.
<庄子>内七篇的生死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一是"物莫之伤"与"乘物以游无穷"的逍遥人生理想;二是在<养生主>、<人间世>篇中所表达的保身全生,以尽天年的"顺道尊生"的生命观;三是在<大宗师>篇所表达的不悦生、不恶死的"顺天安命"的生死观;四是通过心斋、外物、外生死与坐忘的具体方法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庄子>内七篇中的生死观思想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所体现的"向死而在"的生死观思想虽然性质不同,但却有相互比照、相互发明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晓华 《兰州学刊》2009,(10):19-22
日本近代杰出的哲学家中江兆民,撰写了日本近代哲学史上最卓越的唯物主义著作《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其理论的形成不仅受到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还可以追溯到《庄子》。《庄子》的“死生无变于己”的生死观、“物无贵贱”的相对主义思想和“薪火之喻”等唯物主义的因素对其哲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生死观剖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死,是人生无法回避的最重大的问题。陆机说:“夫死生是得失之大者,故乐莫甚焉,哀莫深焉”(《大暮赋》)。人生如同旅行,死亡是这旅行的终结。死亡的阴影是始终笼罩在人生的旅行中的。由此可见,死不在生之外,而是贯穿了生的过程。剖探一个人的人生观,莫过干剖探其生死观了。陶渊明做为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诗人,剖探其人生观尤其是生死观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早在70年前,鲁迅先生就说:“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①。陶渊明的…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曾经通过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来帮助人们理解他的"论真理的本质"这篇讲演的内容.这场著名的论辩是一个关于他人之心是否可知的争论.有论者认为在这场对话中庄子采用了诡辩的方法来回应惠施的诘难,最终陷入一种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更有论者以此为依据来判定"濠梁之辩"并非庄子思想的表达,而是庄子门徒对其思想的一种发挥或者说误解,不能体现道家思想的真精神.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到庄子文本本身中去,我们会发现这段著名的对话即使不是庄子所著,至少也延续了庄子哲学的精神,其中的深意需要经过进一步的辨析才能显现.庄子通过将惠施逼入理解的真空状态,使得理解的可能性自发地显现出来,对以个体主义和主观主义为代表那些独断论和述诸自明性的立场来说是致命的一击,而作为这种独断论主张之基础的表象性思维正是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之本质问题的讨论所要向我们揭示的.  相似文献   

11.
“可能性问题”是西方思想的基本追问方式。海德格尔本质性地深化了“可能性问题”,将西方思想引向更深入。在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中,美学正位于可能性问题的核心;美学之可能性问题与美之可能性问题形成历史性对峙。海德格尔将美学置于可能性问题中,使得美学本身成为西方思想的内在需要和必然后果。  相似文献   

12.
对比中国哲学家庄子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生死观,可以彰显两位大哲的思想差异。对于生,庄子的态度是“形之委蛇,心之逍遥”;而海氏则是积极的,努力去寻找人类的诗意家园。对于死,庄子以为依乎天道,顺其自然,是洒脱的;而海氏的向死存在,则是凝重的,有责任的。  相似文献   

13.
相逢于道路——庄子与海德格尔诗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庄子与海德格尔的诗学比较。庄子与海德格尔都是从“道”这个词出发来阐述其哲学的。而道的本义是路,是诗的象征的命名,这样“道”的实质也成为一个诗学命题。正是从这里庄子与海德格尔推导出“无”“静”等一系列富有诗学意义的哲学名词,而诗是存在的人生的  相似文献   

14.
庄子哲学和深生态哲学具有密切的理论关联,庄子具有当代西方深生态伦理的深层意蕴,可以为深生态伦理提供生态智慧和理论支持;深生态哲学则为我们超越性地重新诠释庄子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向。庄子是天然的生态学家,他通过对其生境的仔细观察,形成了万物"相蕴""同出于机"的有机自然观和朴素的生态圈思维。庄子通过其动物隐喻,深刻地阐释了跳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途径,给我们展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照之于天"的内在价值论和宇宙伦理。  相似文献   

15.
将康德与海德格尔放在一起加以讨论,不只是想表明海德格尔的思想与康德哲学有密切的关联。要做到这一点,也许不算十分困难。因为,海德格尔直接以康德哲学为研究主题的著作就有:《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康德的命题:存在不是一个真实的谓词》(这是《现象学的基本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事物之追问:康德先验规律的学说》。此外,在其它著述中,海德格尔也多次提到或暗示到康德哲学。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在海德格尔和康德这样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之间,哲学问题是如何演进和消解的。具体说来就是:海德格尔对康德哲学中的哪些方…  相似文献   

16.
老子和庄子的生命哲学大体上由生命观、生死观、重生论、养生论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老子、庄子皆崇尚“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将人的生死现象看作是一个气化的过程.将人的生命价值放在世俗的财富、名誉、功业之上,从养气、养心、养神等多个层次开掘出养生的思想.他们的生命哲学与养生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美学之关系章启群海德格尔的哲学和美学思想难分难解、朴朔迷离。本文就海德格尔关于美学论述的哲学底蕴和渊源,作一初步探索。西方哲学家把对存在问题的研究称为本体论。世间一切东西,实在的和概念的、现实的和潜在的、个别的和一般的,还包括实体和属...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生存环境的变化,庄子的生命哲学日益被人们所重视。超越人生的困境、获得生命的逍遥,成为庄子生命智慧的核心。当面临着生死的自然之困、时势的社会之困和名利的精神之困时,庄子提出要“贵生”、“顺生”和“达生”,珍重生命、顺应生命之自然、达到生命的顺达和通畅,这对于现代人的如何生存、实现惬意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益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气论是庄子和张载哲学中共有的重要理论.二人均以"通天下一气"阐释宇宙论与本体论,以"心斋"或"虚心"阐释修养论,以气之聚散阐释生死观.但是两者又存在不同的阐释取径与指向:庄子通过气论揭示宇宙现象的自然本质,消解生死带来的困惑与恐惧,开显出一个逍遥自由的精神境界;张载则通过揭示太虚与气的关系,阐述万物创生的根据,挺立了一个天道性命相贯通的德性世界.  相似文献   

20.
重论庄子“逍遥”的实质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逍遥”作为庄子思想的指归,源于其对文明的悖论存在的文化觉醒和对哲学及人类价值观念的反思。对形而上学传统的解构和对人类理智本身所造成的悖论式知识结构的解构,使庄子哲学具有了明显的现代哲学、尤其是西方后现代哲学的特性。庄子的“逍遥”既不是对现实的消极逃避,也不具有哲学上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倾向,相反,它是对处身于文明困境中的现实人生境遇的积极承担,是以一种主体虚位的宽容心态和多视角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看待世界、善待世界,同时也善待人类自身,这体现了庄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文明的忧患意识,因此,将庄子思想视为文化蒙昧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哲学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