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传统意义上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英雄 ,他以其顽强、坚韧和智慧与艰险的自然环境作斗争 ,最终成功地成为荒岛的主人。但在后殖民主义视野的观照下 ,鲁滨逊这一英雄形象被解构 ,而代之以早期殖民者形象。在旧殖民体系已然瓦解的今天 ,西方文化市场仍存在一种倾向 ,即持“西方中心论”者歧视、扭曲东方文化 ,只有那些符合其心目中所塑造的“东方形象”的东方文化产品才有可能进入西方文化市场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对《利维坦》这部经典名作的误解远远大于对其的理解。以致于《利维坦》被看做是在为绝对君主制辩护,霍布斯被称作是“独裁的卫道士”。通过辨识国家、主权及主权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霍布斯著述《利维坦》的真正用意。认为霍布斯所描述的利维坦是一个现代法人形象,而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主权者。主权是一种人格,只是这种人格要由主权者这种自然人承担而已。通过摆正主权与主权者在利维坦之中的应有位置,霍布斯为后人创建了一个现代国家的原始模型。  相似文献   

3.
蔡元培与鲁迅 ,同出越乡而在中国百年现代进程中双双成为“泰斗”与“楷模” ,但二者业绩同辉而文化性格殊异 ,实乃“和而不同”的现代文化巨人 :一、他们是现代中国的文化先驱 ,既是从“旧垒”中率先走向现代的先觉者 ,也是从辛亥流产的阴影中走向五四的先驱者 ,又是抗日反蒋的战友 ;二、他们是“和而不同”的文化巨人 ,在中西文化的价值取向上 ,在文化重建的基点———育人立人的方针上 ,在文化转型的哲学观念和行为方式上 ,均可谓殊途同归 ;三、其异同之根源在同源异流的传统、西方和地域文化承传。文章提示 :从历史造就的这两位现代文化巨人“和而不同”的风范中 ,获取新世纪文化建设的启悟。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界主要从世俗主义与公民宗教的进路来理解霍布斯政治哲学与基督宗教的关系,但这两种理解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为什么霍布斯称利维坦为“必死的上帝”。相反,我们必须在霍布斯基督教神学描绘的历史图景中理解利维坦之死。霍布斯本质上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神学家,在他的理论图景中,宗教神学并非隶属世俗政治,世俗政治却是其神学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霍布斯对世俗政治与神学关系的处理难以实现他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5.
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均为现代西方思想巨匠,前者曾以振聋发聩的《西方的没落》轰动欧美社会,后者则因洋洋大观的《历史研究》饮誉西方学界。两者虽同为现代西方“文化形态史观”之代表人物,但其思想观点却同中有异,有时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史学界,世界史编纂已有悠久的传统,但在这一传统中也存在着严重的“西方中心论”问题。西方中心论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也是一种学术规范,其最大的缺点就在于以西方的历史发展作为世界历史的主线,以西方的价值观评判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并对其历史和文化造成遮蔽和误读。全球史家尽管对西方中心论进行了深刻反思,但在具体的世界史编纂中仍未做到彻底的“去中心”。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和编纂同样存在着西方中心论倾向。要克服这一问题,中国学者必须对本国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世界历史的“中国维度”。  相似文献   

7.
樊宁 《华人时刊》2004,(3):33-35
“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苏州园林的评价。“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苏州园林,是历代香山帮匠人造园技艺传承发展的缩影。数百年来,苏州香山帮匠人以其精湛技艺建造了无数美不胜收的建筑,其杰作北京故宫和苏州园林,均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薛福鑫便是香山帮匠人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8.
泰戈尔是印度近现代文学史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其英语诗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诗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诗人宗教”精神,既追求“梵我同一”的神,又追求以虔诚之心以爱心实现人神同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泰戈尔心目中的神在具有印度传统的无处不在、不生不灭的永恒存在的传统意义的同时;又寓于西方关于体现人的内在本质的现代精神;达到东方“泛神论”思想与西方文化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英语文学的魅力与东方文化情致共同铸造了这部蜚声世界的文学巨著。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台刊《思与言》第41卷第2期上发表文章,旨在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和说明当代“世界历史”观念的存在及其效应,进而试图澄清这种观念中内含的西方中心论之本质,以及西方中心论在全球化经验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最终为确立一种真正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观念提供基础理论层面的建议。作者认为,现代性的成长,使“世界历史”观念逐渐成为以欧洲或西方世界为中心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储存罐。它依靠本体化幻象、先验化幻象和单一化幻象这3种理论幻象使人们深陷于西方中心论之中。20世纪全球化经验的普遍兴起,使西方式世界历史框架暴露出解释…  相似文献   

10.
欧亚经济的发展道路一直是一个现代社会科学关注的焦点。《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旨在破除欧洲中心论的神话,重建东西方经济发展的历史,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然而,欧亚经济的分流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命题,若想简单地确定一个分流的起点恐怕难以做到,而那种认为偶然因素造就了大分流的观点更是不切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现代性中发现中国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现代性视野中,中国形象首先表现的意义是悠久的历史,它在文艺复兴晚期动摇了西方的基督教传统,确立了人本主义世俗历史的观念。西方文化进入启蒙运动阶段,取向未来、崇尚现代的进步史观逐渐形成,中国历史悠久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从荣耀变成耻辱。中国文明停滞的形象成为西方进步大叙事的“他者”。从中国历史构筑西方现代性,将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的文化霸权与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中的物质霸权,有效地协调起来。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批评界 ,T·S·艾略特被称之为“古典现代主义”诗人 ,其“古典性”在于他一直着力追寻和审视西方文化传统中一脉相承的宗教精神资源 ,其“现代性”在于他深刻地洞见到 :西方现代文化和精神世界之所以日益走向“荒芜” ,恰恰是因为人文主义和基督精神的双重缺失。因此 ,他的诗学试图通过激活犹太 -基督精神这一传统文化资源 ,来打通古典和现代之间的历史壁障。他的诗歌创作和理论文献表明 :他实际上已经建构了一种独具个性的现代主义宗教诗学。  相似文献   

13.
前 言 “当代”,指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毛泽东同志说:“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现代史正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一九一七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为开端的,这以后西方各国产生的资产阶级哲学,我们称之当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  相似文献   

14.
严复思想直接并深刻影响了陈寅恪.“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严复和陈寅恪共同推崇和努力践履的现代理念与人格操守.他们是中国传统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共同陶冶造就出的知识分子,他们“旧学”淹贯,却不弃“新知”.严复认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文化建设应“斟酌新旧间”;陈寅恪认为“旧”与“新”、“中”与“西”虽“相反”而适“相成”.在他们看来,“相反”的中西文明能够互相成全.如果说严复和他的同道们尚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性学人,陈寅恪则以他一生的实践,继承并超越了严复,将自己成全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先进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概念,其核心是“扬弃”,即始终是在学习借鉴当时世界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古代的中国先进文化,深受外国宗教和文学艺术的影响;近代的中国先进文化,借鉴了西方的人文科技思想;现代的中国先进文化,从对世界“科学”“民主”新思想新思潮的吸收,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与创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与社会关系均衡化发展,是虚拟社会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支撑.无论是代表“强政府、强社会”模式的数字利维坦,还是代表“弱政府、强社会”模式的网络乌托邦,均属于国家与社会关系失衡状态在网络空间的具体表现.国家中心主义行为逻辑的网络实践造就了数字利维坦,过度推崇理想化网络公民社会的作用则有可能产生网络利维坦,然而盲目地追求一方力量独大,将导致国家与社会关系在虚拟社会中失衡.因此,应通过推进治理框架下的理念重塑,推动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再平衡,提升网络公民社会的公共理性,完善网络空间公共事务的参与秩序等途径,才能化解虚拟社会治理中的潜在风险,促使虚拟社会走向治理和善治.  相似文献   

17.
古典晚期的新柏拉图主义的“爱欲”可视为“情感认识论”的雏形,之后又发展出了东西方两个不同的理论。经过奥古斯丁、笛卡尔和胡塞尔的发展,西方的分枝通过对“爱欲”意义的剥离步入了现代的现象学阶段,而其保有了“爱欲”因素的东方分枝则因为历史原因未能进入现代视域之中。通过对“爱欲”的复原,对谢文郁先生提出的“情感认识论”进行现象学重构,可发现其至少有两方面的“现代性”意义:一是提示我们应当将人视为是身体的存在,而不是一个超然物外的存在;二是表明人是有限的,人对世界“全体”的理解只能依赖其自身所见的“侧现”。  相似文献   

18.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指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为发达。”西方哲学家黑格尔也曾惊叹道:“中国历史作家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为任何民族所不及。”从文化历史溯源,中国史学不仅是古代学术文化领域中的“显学”,而且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之最深渊薮。如果说在古代社会,西方世界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哲学和宗教文化,那么中国精神文化的最大载体则是史学文化。因此这是东西方精神文化的巨大差异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19.
韦政通先生在《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中对中国思想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作了新的阐释。他强调了中国传统思想对于这种转换的根源性 ,认为中国思想之所以能实现这种转换 ,不仅仅在于来自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巨大冲击 ,而且还在于经世之学和《春秋》公羊学这两大传统资源对转换时代思想家的造就。因此 ,“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是一种断裂关系 ,而是交错在一起的 ,中国思想正是在这种复杂交错的关系中实现了历史性转换。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民法发展的历史是西方法制支的浓缩。是西方法治化道路的主线.也是西方现代化乃至西方文明演变的历史;从民法发展的历史及其要旨看。民法是私法中的“宪法”,民法应是一切现代国家法律体系之基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成熟之标志;鉴于民法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保障人权、及实现政治民主化、制度化的基本法律。它也成为中国法治化的先导;从而,民法成为构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