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与“正义”:一个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是在不同层面上处理正义问题的.在纯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架构中,马克思把正义看作是一个附属性的下位概念,但这不足以反映其正义思想之实质.在系于“改变世界”和“革命”之理论范式的政治哲学中,正义作为一条“后台”的线索贯穿于马克思思想推进的始末,以经济事实为依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也不外于此.从这种正义出发,马克思激烈地批判了自由主义正义范式,认为这一范式由于只是在一个比较低的和比较特殊的层面上阐述了人的自由、权利、公平、平等,因而并未在根本上触及使人普遍产生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最终的结果还是普遍的不正义.如果不谨慎地清理马克思处理正义的层次和语境,既有可能仅仅停留于某一个质点而导致片面、残缺地认识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又有可能导致以一种外在于马克思正义的范式来丈量马克思的正义,这更不可能将马克思正义之真实状貌还原出来.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5,(7)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观的批判是马克思理论中至今仍未过时但往往被人忽视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我们要探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观所作的一系列批判,无可置疑的首要问题是要找到他对资本主义正义观进行批判的逻辑起点。同时,我们如果要真正做到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对于这一逻辑起点当然应该回到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去寻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分配正义建立于所谓基于自由平等的交易正义基础之上。这种自由平等的交易正义在资产阶级看来理所当然地包括劳动力的自由交易。一旦剥掉了蒙在劳动力的自由交易这一资本主义基本行为方式身上的"平等"的漂亮外衣,我们看到的只有赤裸裸的非正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进行了更深入、更彻底的批判,其特别集中的焦点是在所谓市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对革命的解释性作用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观的批判中蕴涵着一个根本的价值指向,这就是人类社会只有通过变革生产方式,首先实现人的真正解放,才能最终实现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正义。  相似文献   

3.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以正义观念为切入点,建构了两种迥异的马克思正义观:以伍德为代表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但没有从道德层面上予以谴责,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符合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剥削并不是非正义的;以胡萨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意味着一种不平等的交换关系,并且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剥削体制,不符合马克思的正义隐喻。从方法论上说,建构一种内在于生产方式的正义概念,或者一种超验的正义标准,都误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于马克思而言,正义观念是一种社会性历史现象。当下流行的所有权正义理论不过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产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一种共享共富的世界性正义话语即将生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劳动平等是人类平等理性的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平等思想是人类平等诉求的科学阐述,马克思所追求的平等是劳动的平等.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之上批判了资本主义所谓永恒正义的国家.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的虚伪性.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平等不是单纯地为了无产阶级,而是为了整个人类,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只是马克思的劳动平等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马克思不但要求形式上的平等,还要求实质上的平等;不但要求政治生活的平等,还要求经济上的平等;不但要求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还要求生活资料占有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并不是通俗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也不是所谓的政治经济学家,从本质上讲,马克思是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者,他并没有沉溺于经济学理论或者政治学理论推演分配正义理论,而是在一个更为宏大的社会历史框架内辩证地看待古典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是无法实现分配正义的,因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抽象地论及分配正义的种种理论和原则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的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6.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现象,马克思和罗尔斯均提出了不同的改革方式.马克思提出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将生产资料集中在大多数人民手中,从而改变分配方式的社会革命道路.罗尔斯则提出,首先应该保障个人在基本自由和权利上的平等,然后通过收入再分配来照顾社会弱势群体,缓和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改良道路.此二人对正义的理解方式虽然不同,但是却殊途同归,都是想要通过改变社会底层民众疾苦来创建和谐社会.探讨马克思的公平观和罗尔斯的正义论,对我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式上的平等、实质上的不平等”意味着人们在权利上的平等、在后果上的不平等,在政治上的平等、在经济上的不平等.马克思和罗尔斯都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学说.马克思认为形式上的平等具有虚伪性,而强调实现实质上的平等,即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为此,他提出了以改变生产方式来改变分配方式的社会革命的道路.罗尔斯提出,首先保障形式上的平等即所有个人在基本自由和权利上的平等,然后在社会经济领域内采取照顾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政策,因而主张通过收入再分配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改良主义道路.在理论实质上,马克思注重社会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与罗尔斯注重个人自由权利的价值取向可以互补.  相似文献   

8.
正义的张力:马克思和罗尔斯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和罗尔斯在探讨社会政治问题之时有共同的出发点,即现实的社会环境。探讨正义的基准包含两个问题:一是谁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二是他们在哪些方面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马克思和罗尔斯都表达了关于自由和平等的理想,但二者对自由的接受程度不同、对平等的理解不同。正义与社会制度所体现的政治价值相关。在当代中国,从制度方面探讨正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分配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形成了其独特而深刻的分配正义理论。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权利”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产阶级权利”存在的根本原因。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按劳分配中仍然存在“资产阶级权利”,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施按需分配,才能够真正超越“资产阶级权利”。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揭示了分配由生产决定的重要观点,主张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为大数据时代中国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正义批判是通过揭露资本主义种种"不正义"之制度性根源而展开的。通过深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历史性地考察长期掩盖在物与物的表象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戳穿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平等、正义的谎言,并通过对寄希望于分配来消除资本主义弊病的德国工人党纲领的不彻底性的批判,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超越性正义的分配原则作出了展望。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与规范性要素,在马克思这里始终未曾分离。  相似文献   

11.
交换,不仅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学概念,更是批判资本主义的哲学范畴.从本质上讲,交换是人性生成与完善的基本方式.交换的人性本质是交换正义的理论前提.资本主义以劳动与人的对立为前提,以维护私有制为目的,注重程序、忽视结果的"自由""平等"的交换,从根本上违背了交换正义的本质要求.以人的自由个性生成与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正义性的交换,以规范与批判并举的方式追求着交换程序与交换结果的统一,使人充分地享有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交换,不仅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学概念,更是批判资本主义的哲学范畴。从本质上讲,交换是人性生成与完善的基本方式。交换的人性本质是交换正义的理论前提。资本主义以劳动与人的对立为前提,以维护私有制为目的,注重程序、忽视结果的“自由”“平等”的交换,从根本上违背了交换正义的本质要求。以人的自由个性生成与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正义性的交换.以规范与批判并举的方式追求着交换程序与交换结果的统一,使人充分地享有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经济社会伦理观三题宋月娥刘怀玉马克思究竟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义、自由与平等?这曾是本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英美等国兴起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内部热烈讨论的问题。论战的一方认为,马克思是将市场经济制度作为“自由”“公正”的制度来批判的...  相似文献   

14.
白刚 《河北学刊》2007,27(1):12-17
在伦理学的意义上,马克思哲学是区别于传统德性伦理学的“制度伦理学”。在马克思制度伦理学的视野中,人不再是制度的附属物,而制度却是人的自由本质的表达和外化。资本主义制度在根本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表达,是对人的制度性否定,因而是一场“人的本质的灾难”。共产主义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新制度,是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真实表达,是真正实现了制度正义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相似文献   

15.
罗尔斯在《政治哲学史讲义》中关于马克思思想的三场讲座,明确呈现了他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特别是马克思正义论的基本看法.他在这里分析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关于正当与正义的概念以及马克思关于自由生产者联合体的理想,其中既包括他对马克思思想之深刻性的明确肯定,以及对马克思关于正当与正义的主张的深入分析,也包括他在评述中提出的对马克思某些观点的不同意见.重思罗尔斯在《政治哲学史讲义》中对马克思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在比较语境中深化对马克思正义论的理解,呈现解决复杂而深刻的公平正义问题时所应持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6.
正不同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马克思并未在纯粹伦理主义的路向上提出正义问题,进而循此路向构建纯粹理论意义上的正义思想。毋宁说,马克思是在总体性视域内,是在批判私有财产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是在阐发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辩证关系的维度中,介入正义论题并厘定正义思想的。这一独特的正义运思语境和理路,决定了马克思所讲的正义不是一个单向度的价值原则,而是一个包  相似文献   

17.
超越正义的正义论:反思“马克思与正义”关系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学术界,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之间关系的争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争论主要涉及两个核心问题:(1)马克思是否谴责资本主义为非正义,换言之,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剥削批判理论是否依赖正义概念?(2)马克思的革命和解放是建立在历史必然性基础上,还是建立在正义的要求和原则基础上,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原则可以理解为分配正义原则吗?在这两个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当中存在着肯定论和否定论两种立场.这里首先考察它们之间争论的核心分歧;其次,在考察当代平等主义正义论基础上,笔者把马克思的立场概括为"超越正义的正义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义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意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基本行为准则 ,人类对正义的追寻过程就是人类社会由落后到发达 ,由不合理到合理的无限发展过程。马克思认为 :劳动和正义是人类社会创造财富的手段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剥削制度、非正义的制度 ,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而正义应当是人类社会的理想之一 ,在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消灭一切非正义的社会现象 ,追求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19.
平等作为当代各种政治伦理更深层的价值基础,一直是我们理解与把握各派论争的一个主要框架.罗尔斯的平等观完整地开展于他所设计的两个正义原则中.在他看来,一个正义的社会制度理应表达对个人无法选择和决定的自然偶得与社会偶得所造成的不平等的关注,并以领域划分和优先规则来缓和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冲突.然而,以两个正义原则所规范的社会基本结构在表达对弱势群体关怀面向的同时,却终因缺乏对社会制度客观基础的探寻,而致使自身无力承载实质平等的真实意蕴.与之相反,马克思则从"现实的人"与历史的实践出发,突破资本主义制度和政治解放的狭隘视域,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中寻找影响实质平等内涵表达的根本原因,将社会制度正义与否的判定标准奠定在物质实践以及历史发展视阈的双重根基上,从而展示了一个真正正义和谐的社会是自由与平等内在一致的社会,是每个人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社会.对平等的不同思考角度与论证途径做一明晰考察与反思,意在关照当下现实.  相似文献   

20.
张艳芬 《河北学刊》2003,23(2):63-66
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的视域中来讨论正义问题以及它在当今的意义。首先,本文从西方哲学史的角度,简要地追溯了正义概念的历史性发展。接着,通过对美国当代学者吉尔德的《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一书的解读,强调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尤其是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异化与剥削的批判、对未来共同体的规划中,蕴涵着一种崭新的、肯定性的正义观。由此,正义的社会价值与意义在当今的生活现实之中变得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