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邦彦是北宋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其清真词题材虽窄,却不单一;境界虽不够深广却并非仅香艳软媚一途;其"疏隽少检"的经历经小说家夸大渲染,并影响后人对其词品的评价.人品对词品虽有巨大影响,但二者却分属不同的范畴.人品词品的高度统一在现实中未必尽然.周邦彦一生宦海沉浮,飘零不偶,既非斗士亦不属佞臣.他的词音律精审.皆有法度,境界软而不媚,艳而不俗,体现出词家的当行本色.  相似文献   

2.
把人的性欲冲动与创作动机联系起来研究,是20世纪弗洛伊德的新观点.就中国古典词的创作来看,在早期,女性成为花间派的写作重点,但并不关注"两情相悦";到柳永时期,他正面描写男女双方的欢爱,完成了词世界里文学与情欲的正面交集.此后,"文统"与"道统"的思想意识促使文人创作的重点转向"情致"、"诗韵".最后,在辛弃疾的词里,男女恋情成为表现他"高格"人品的佐证,从而使早期宋词关注人性的焦点渐渐向人品道德方面转移.对这种线索的梳理,不仅能够清晰地看到词世界的人文生发历程的本源与流变,还能够挖掘出词世界中女性形象正面与侧面嬗变的文化动力,其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词体与词心──评孙立《词的审美特性》姜小青近读孙立《词的审美特性》(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2月版),深感于作者勇于探索的学术精神与较高的艺术理论素养。孙立这部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的词学专著,以词之本体研究为同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从词之现象上升到词之本质,...  相似文献   

4.
宋代苏轼实在是位能豪能婉、能刚能柔的词坛多面手。他不仅开创了豪放词派,婉约词也写得辞情蕴藉,韵味醇厚,有的还能熔豪放与婉约于一炉,使其婉约词独具个人风采。  相似文献   

5.
姜夔词风辨     
姜夔词风辨□朱绍秦姜夔是与辛弃疾并领南宋词坛风骚的重要词人,其词风,于南宋末至有清一代,继之者众多,几乎主宰了当时大半个词坛。宋代受姜词影响的词人比较多,张炎极力推崇姜词自不必说,其它如高观国、周密、陈允平、王沂孙等人亦步其后尘。至清代浙西词派崛起后...  相似文献   

6.
词的产生及早期的词论段晓华龚岚在词学史上,真正意义上的词学专著虽然直到南宋后期才出现,但自唐代曲子词萌兴以来,便伴随了词客文人对它的揣摩、体认与鉴赏,从而形成一些萌芽状态的词学论点。这些看似零星片断的议论,已较广泛地涉及到词体的特质与创作、风格诸方面...  相似文献   

7.
在两宋词风由软至硬的转变过程中,传递此中消息的先行人物当属“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黄词既有豪情快唱之作,亦有婉妙蕴藉之什;而“于倔强中见姿态”,方是黄词真正特色。他援引江西诗法人词,以别具姿态的生新瘦硬、清旷峻拔之作,力纠词中柔婉熟软之风,开南宋词清健峭拔之先声。然而黄词迫踵东坡才悄,言志抒怀,率意抒写,于词之本色便嫌不足。要待同出于江西门户的姜白石出,方能以婉约为宗,兼得幽约典雅与清刚瘦硬之荧,而为世人所认同。  相似文献   

8.
乔力 《天府新论》1999,(5):80-85
词本是一种配合乐曲歌唱、受到声律规范的新体诗,具有抒情性内容、娱乐性功能和句式长短参差不齐的形式特征,而它的兴起则与音乐有着密切联系。词最初在民间流行,呈现着浓厚的俗文学色彩,但逐渐引起文士们的兴趣关注,进入社会中上层,成为他们一种新的文化消费时尚和娱乐方式。唐五代词由敦煌写本曲子词、中唐文士词、花间词、南唐词四个部分组成。或者将敦煌写本曲子、中唐文士制作视为词的初发萌生,花间词、南唐词则分别代表着词的真正成熟、文体独立与主体意识觉醒,从而开始朝诗化道路回归。它们在历史时间上虽然有所交迭重错,但…  相似文献   

9.
田园词和辛弃疾的农村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园词成熟于苏轼,兴盛于辛弃疾。辛弃疾多方面突破和丰富了田园词的传统,拓宽了田园词的表现领域,丰富了田园词的表现手法。辛弃疾田园词的成就是在对传统的突破中取得的,其局限也可在传统中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10.
论辛弃疾的词宁志荣辛弃疾的词传世830余首,既有沉郁雄浑,吞吐风云、金戈铮铮之作,又有婉丽柔情、田园风光、烟雨落红之笔。然而,纵观辛弃疾的词,每每于笔势浩荡、简略辐辏、气势磅礴之中,却流露出沉哀茹痛、傺悲壮、郁怀难诉的英雄难抒壮志之叹。元人张凭吊辛弃...  相似文献   

11.
兼类词泛存于文献。研究甲骨刻辞的兼类词,溯源寻流,可探察语言表现手段演化之一隅,而窥见人们认识水平进化之一斑。兼类词,兼含不同概念,兼具不同功能,兼隶不同类属。推究成因,乃是缘于事物与行为及属性等原本密切相关,而在语词之中,经由意义的引申孳乳.促成功能的推衍扩展,依旧表以同一语音形式,则自然形成为一词以兼称之。若放眼于共时的横断面与历时的纵深线之相结合,考察甲骨刻辞,词义之兼指,词类之兼属,参较传世典籍,既有相似性,也有相异点,这样,兼类词于甲骨刻辞便有别于传世典籍之特殊表象。由商殷至后世,在汉语发展中,兼类词曾逐渐演化,主要采取了如下途径:由词语变换而进行转化,以音调别义而进行异化,借文字衍形而进行分化。综观兼类词之演进史,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由粗浅而精深与语言的词汇由贫乏而纷繁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云间词派是明末清初影响最大的词学流派。云间,即今上海市松江县的古称,清代属江苏松江府。明末,云间的文人较为活跃,作诗填词,结社唱和,对当时的文坛颇有影响。侯方域《大寂于诗序》云:“彭孝廉与夏考功彝仲,陈黄门子龙、周太学立勋、徐孝廉孚远、李舍人雯互相唱和,声施满天下,当时谓之云间六子。”陈于龙、李斐和宋征舆又称“云间三子”。他们的诗风和论诗主张较为接近,因而被称为“云间诗派”,“云间词派”之名也缘此而生。云间词派的成员,除“三子”外还有宋征壁、更完淳、钱芳标、宋存标、蒋平阶等人。云间词派的词学主张…  相似文献   

13.
词学史上,雅俗之辨一直是批评家们感兴趣的话题。清代对此更加重视。张望祖曰:“词虽小道,第一要辨雅俗。”①刘熙载云:“词,乐章也。雅郑不辨,更何论焉。”(《词概》)陈廷焯亦云:“入门之始,先辨雅俗。”②一些词论家已将雅俗作为首要的问题来认识了。词本产生于下层里巷,晚唐、五代,词开始为文人所接受时.与具有正统地位的诗文相比,词只是“小道”、“末技”、“卑体”,与“教化天下”、“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相比,词不过是“绮筵公子.绣幌佳人”的“佐欢”之具、是“南朝之宫体”、“北里之倡风”③“艳科”的延续。在…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咏史词刍议□刘水根王安石历来不以词作称著于文坛,然而他的词,尤其是咏史词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却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王安石的咏史词共有3首(一说4首),即《桂枝香》(登临送目)、《南乡子》(自古帝王州)、《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虽说只3首,...  相似文献   

15.
元遗山词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词继北宋余绪受南宋豪放词家影响,《惠风词话》称:“金源人词伉爽清流,自成格调。”元好问生当金朝末世,饱经丧乱,他将一腔经世之志、丧国之悲、身世之感、悯民之情寄托于词。其词风慷慨雄爽,低徊顿挫,熔婉约豪放为一炉,化婀娜刚健于一体,集各派之大成,不仅为金词之冠,并足与两宋大家媲美。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四个角度,通过抽样调查、数量分析的方法对俄语和汉语的词化程度进行了考察。从比较分析的结果看,俄语更倾向于采用综合型表达法,即更多地用一个词,而不是用短语来表达某一概念,这就是说,俄语的词化程度似要高于汉语的词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文廷式《云起轩词》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廷式《云起轩词》的艺术成就刘梦芙“词”这种传统的诗歌体式,历元、明之中衰,至清代复盛。清季乃国势极衰之世,仍出现享誉一时的王、郑、朱、况四大词人。四词人中,公认为朱祖谋(村)的成就最高;而四词人外,尚有与朱祖谋异军对垒的文廷式。近、当世词学界,于...  相似文献   

18.
论明词中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继元而起,历275年,清又代明,亦维系268年,两个王朝维系年数相差无几,”但就词的发展来说,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一衰一振。明代是低谷期,清代则是所谓中兴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词至于明,而词亡矣。”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亦谓:“金元工于小令而词亡,论词于明代并不逮金元,追言两宋哉。”在吴看来,词之中衰金元已始,至明更甚罢了。总之,明代词之不振,已成定论。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中衰,主要指明代没有产生有成就有影响的词人、词派和上好的词作,而仅就明代词人和词作的数量上说,要远胜于金元两代。仅《…  相似文献   

19.
稼轩词在词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元人推崇辛弃疾革新词体、扫荡绮艳词风的意义。明及清初视辛弃疾为变体的代表,稼轩词的雄健词风和情思寄托也受到了清初词人的喜爱,充分肯定了其词史典范地位。浙西词派对辛弃疾多持排斥态度,常州词派将稼轩词推举为最高典范之一。民国旧派词学家对稼轩词的尊崇有所弱化,而新派词学家则用全新的视角和价值观将其推向了极致。历代词学家对稼轩词的解读和批评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词学旨趣。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03-107
关于黄庭坚词的评价,在词史上呈现两极分化:陈师道、李清照等人对黄庭坚词多有推崇,陈廷焯等人却认为黄庭坚于词"直是门外汉"。若将黄庭坚词的评价放在词史发展的坐标中,采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方法,从学习民间文化得与失的角度加以研究和观照,探讨黄庭坚词在词体雅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更好地了解词史流变,把度北宋词坛创作及发展的微妙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