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勇"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作为自然德性的勇述说的是个体心理学意义上的性格特质以及行为方式,它是道德中立的;在注入"知""义"等内涵后,它才成为一种真正的道德德性;它不仅是一种特定的道德德性或德目,而且是人们由之成就各种道德德性,趋向理想人格的道德意志品质,是道德勇气。"勇"对个体和国家的福祉、个体道德发展,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至关重要,在核心德目的确立和德育活动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继承了前人的君子人格思想,以"正学与开新"的学术风格凸显君子人格的深刻内涵。王夫之对君子人格的规定体现了德、圣、行、美四层面向,以德性人格、圣人人格、道德实践和内外合一比照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思想的四层面向是:德性人格是基层面向,圣人人格是理想面向,道德实践是日用面向,内外合一是审美面向,四个面向的思想体现了内圣外王的学术路线。  相似文献   

3.
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提出"修身自强,则名配尧舜"的主张,在伦理史上第一次对德性修养问题作理论上的阐述。学,在荀子看来,要涵养德性,培养人格,就要把所学知识牢记于心,以一种坚定的意志对自己的本性在实践中加以改造,从而化恶为善,形成理想人格;诚,即将"养心""致诚"便可视为培育道德知性——认识、把握道德观念、法则、秩序的客观知性能力与态度;独,是从知性的道德认识、判断、选择角度进行虚一而静的体道实践,以几为机理而实现诚向行的转换以及对于知的德性超越,学、诚、独,体现了道德积靡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修养境界,与荀子"长迁而不返其初"的知性性格和思维理路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4.
科学主体因其在科学活动中的所"做"所"为"而成就和规定自身,使其或向"神格"提升,或向"兽格"倒退。然而,科学主体之为人的根本在于成为一个人,并具有"人格"。人格以德性为核心,并一起构成德性人格。科学主体的德性人格在科学活动中生成,并反作用于科学活动,从而使科学主体更"好"并使其活动完成得更"好"。为此,需建构科学主体的德性生态人格以更出色地完成科学活动并实现人之幸福。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8,(4):13-19
孟子基于以心善言性善的理论思路,提出了配义与道、充溢德性光辉的"浩然之气"。他首先着重讨论了带有神秘色彩、主要呈现道德意义的"夜气""平旦之气",阐释了心志对于气的统帅作用;在此基础上,阐明"浩然之气"的内涵特质,揭示了涵养"浩然之气"的路径,进一步彰显了"气"观念的德性色彩。就其价值目标而言,孟子所论"浩然之气"是人之修养过程中所追求的生命境界,是理想人格理应具有的精神状态;善养"浩然之气"的最终目标可藉由"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养成来呈现。孟子"大丈夫"人格在价值取向、处世态度和人生持守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内涵,表现着强烈的"以德抗位"精神,这都是以充溢德性色彩的"浩然之气"为底蕴的。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7,(1):41-47
身体健康无病、精神无忧而常乐以及德性人格的完善是娱乐伦理的核心内涵。健体和乐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两者密不可分。人作为娱乐主体,如何在娱乐活动中健体以乐生,忘忧而怡情,并最后在娱乐伦理的引导下,培育德性,成就完善人格,是建构娱乐伦理必须讨论的问题。娱乐使人脱离负面情绪,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世界。中国传统娱乐注重娱乐背后蕴含的伦理,重"礼"轻"争",先"德"后"艺",让人乐在其中。娱乐不仅反映个人道德修养,同时也培养个人的人格。娱乐活动潜移默化、渗透人心,规范人的行为,能增强个体的道德水平,最终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7.
魏强 《兰州学刊》2014,(1):14-17
儒家思想的典型传承人物颜回,是最受孔子喜爱的弟子,被列为孔门德行科榜首。作为"颜氏之儒"的师宗,他被后人尊称为"复圣"并视为"立德"楷模,颜回道德人格和德性智慧无疑是剖析儒家思想的重要锁匙。从记载颜回思想最为丰富的《论语》出发,探析颜回道德人格及其德性智慧的多重内蕴———勤学聪慧、以学为乐;修德行仁、安贫乐道;仁德治邦、和谐家国,发掘中华优秀文化中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对正解儒家德育思想和改进现代德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一般来说,品质是个人基于禀赋特别是气质形成的、体现在心理和行为活动中并对其有定势作用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理特性。品质与观念、知识、能力一起构成个性心理特征和内在人格,但通常只对其中的品质作道德评价,因而品质属于道德调控的范围,具有善恶或德性恶性的道德意义,并因而成为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具有伦理学意义。判断个人品质善恶的直接标准是社会在品质方面的道德原则或德性原则,但从伦理学的意义上看,其最终根据在于人类谋求更好生存的本性、全人类更好共同生活的需要以及由此派生的人类的普适性的基本道德原则,同时还得考虑人类在德性原则上形成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刘致丞 《理论界》2012,(4):95-97
道德是德性与规范的统一。如果说规范侧重外在规则、秩序、制度,德性则直指人内心。西方诸多伦理学家,如亚里士多德、麦金泰尔等,通过德性与人性、德性与共同体关系的论证,把德性建立在理性基础上。本文以非理性因素作为分析对象,论证其作为德性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因有三:其一,在人类早期共同体生活中,其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事出自然。其二,人类德性中诸如情感等非理性因素,是理性的直觉,使向善、理性成为可能。其三,德性倘若没有情感等非理性因素,便不再完备。  相似文献   

10.
杨伟涛 《学术论坛》2013,36(1):6-10
传统伦理思想中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有感性主义幸福论、理性主义自我实现论以及宗教禁欲主义,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幸福与道德相割裂的疑难。康德坚持"道德不是幸福,但道德是配享幸福的条件"。德性幸福观,是对传统物质主义幸福观的批判,也是对传统理性主义自我实现论者道德即幸福以及宗教德福轮回思想的审视和提升。康德的幸福观与其实践理性的理念是密切结合的,知性和理性、自然和自由的区分以及形而上学的道德自由指向,构成其实践理性理解的前提;德性幸福观是其实践理性的贯彻和道德自由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论人的德性     
人的德性是实现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三位一体的理想状态必不可少的因素。本文通过论述“人的德性是什么”、“人的德性养成”、“人的德性具有生命力”三个问题,说明德性伦理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社会作用,从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在实践唯物主义视域中,道德是塑造和完善人性的一种实践-精神活动。德性与自由是道德的两个基本构成因子,是道德的本体规定。德性是人性的升华,是道德的实质规定;没有了德性,道德的人性底蕴将不复存在。自由是人的主体性的确证,是德性的形式根据;没有了自由,德性的自律本质将无从显现。德性与自由的融通,是道德存在与发展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3.
虽然古代儒家没有明确提出道德规范等概念,但是义概念体现了与道德规范等概念较为接近的内涵和观念,义的本源便是古代儒家道德原理与道德规范的本源。古代儒家关于道德的本源理论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传统,即以孟子为代表的性本论传统和以荀子为代表的教化论传统。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传统在宋明时期得到了统一,并形成了新型的儒家道德本源论。这一本源论的理论框架是体用论,理学家将存在分为体用,认为德性是体,教化是用。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道德本源于德性;从形而下的经验来说,教化则是道德的本源。德性与教化分别构成了儒家道德的本源或基础。  相似文献   

14.
舍勒通过对传统人格概念的反思,以现象学为视角显明了人格的内涵,明证了人格的存在与本质,创建了一种新的伦理学人格主义。他认为人格是"行为的统一体",人格的核心(或人格质)是价值,人格是价值的担负者,个体人格与总体人格相互关联。他肯定了人格典范的道德价值,实现了价值对道德的奠基。舍勒的质料伦理学的人格主义,尽管带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对人格的精神本质和价值本质的思考为我们更完整地理解人并培养人的德性人格提供了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5.
社群主义伦理通过批判新自由主义权利伦理的两个命题,即"自我优先于目的"和"(自由或正义)权利优先于德性",确立了"目的优先于自我"和"德性优先于(自由或正义)权利"的原则.社群主义伦理旨在揭示新自由主义权利伦理所存在的内在人格或品德解释力的缺陷,力图以社群的历史传统说明自我人格和德性的生成及发展,希望恢复一种自然的德性生活,即一种人性的、历史的、社群的、社会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6.
榜样力量与人格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的典范人格是榜样,运用榜样的人格力量来带动和影响人民群众,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起了重要作用。市场经济社会强调规则的优先性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讲规则并意味着可以忽视人格塑造过程中典范人格的范导作用,德性和规范在人格塑造过程中并不必然地水火不相容,而是具有某种相融性。榜样作为全社会公认的道德理想人格,对于整个社会的人格优化具有重大作用。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榜样人格的超越性和现实性的关系;榜样价值的绝对性与榜样传播效果的相对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陈来 《河北学刊》2002,22(6):31-39
前孔子的春秋时代的道德思想属于“德性的时代” ,德目表很多 ,德性体系是大家关注的对象。而孔子的思想则强调君子的整体人格 ,德性伦理只是孔子道德思想和人生哲学的一部分。孔子伦理学虽然包含了承继传统而来的德行论面向 ,但其整个思想已经超越了德性伦理的形态。孔子与春秋以及前人最大的不同之处 ,是孔子特别突出“仁”这一德。对于孔子 ,“仁”不只是“德” ,而且也是“道” ,就是说 ,仁不仅是德性 ,而且是原则。由金律和忠恕一贯之道来看 ,孔子的伦理思想不能全部归结为“德性伦理”(virtueethics) ,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不是那些单方面的德性 ,而是社会道德生活的根本原则和定律。  相似文献   

18.
张雨  韩飞 《理论界》2007,(12):122-123
当代人的市场人格是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存在的资格和品格,属于客观自发型的、实然人格;当代人的道德人格是一个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资格和品格,属于自觉型、应然人格。"市场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完善对于当代人是不可分离的,应把完善其市场人格与完善其道德人格紧密结合起来,使其相得益彰、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19.
个人之所以要选择道德的生活方式,成为德性高尚的人,则是因为个人以德性的养成作为人的自我实现,以德性生命作为个人生存意义之所在."为仁由己"是孔子对"个人何以可以成就德性"这一问题的解答,也是儒家对于个人成就德性生命和实现自我所指示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德性的自然所展示的是人性的宽度和广度,那么德性的自由则标示了人性的高度和境界.通过德性的自然与德性的自由两重维度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可揭示其德性概念所蕴涵的人文关切.亚氏的德性概念在肯定人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具体性的基础上,通过逻各斯与伦理性的道德教化,使德性从自然提升到自由,进而塑造着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