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1 毫秒
1.
知其不可而为之"——孙正聿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在现代西方哲学拒斥和终结哲学之后,哲学自身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哲学究竟该以何种方式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如何发展?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无论从事哪一种哲学研究,都不能回避对上述问题的回答,都不能回避对哲学研究范式的理论自觉,都不能回避对哲学是什么的不断求索,也都不能离开对哲学的自我理解的深入反思。孙正聿教授在对哲学本性的追问中,阐述了一种系统而又独到的哲学理解,即把哲学定位为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并从这种前提批判出发,展开了对辩证法、本体论、历史观等一系列最为重要的哲学基础理论问题的反思与论证,从根本上变革了对哲学的科学主义和知识论的传统理解,展现了哲学的形上追求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但在过去曾受到激烈的批判和全盘否定。本文在道德层面、政治层面和哲学层面阐释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并肯定了它的合理之处和在现代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解释方法的"以西释中"近年来广受质疑,甚至出现了一股盲目排斥西方哲学的极端观点。尽管"以西释中"的实践的确导致了需要认真关切的问题,比如"垄断中国哲学话语"、"对中国哲学的伤害"等,但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与处理也应该置于学术层面加以讨论。检视百余年来中国哲学的演进可以说,"以西释中"不仅是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学术实践,而且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现代进展,并使中国哲学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得到了提升。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作为解释方法的"以西释中"所导致的诸多问题,一方面缘于应用主体的学术素养与价值立场,另一方面缘于我们并未正确、深刻理解文本的性质以及被理解文本与解释实践的复杂关系。而基于这种认识的形成,"以西释中"仍然是中国哲学更新、完善自己的基本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一种新价值观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不同学科共同关心的对象,哲学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从哲学的层面看,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是一种发展观的突变,它意味着人类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移和重构。具体地说这种新的价值观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儒学产生于先秦,它虽在秦代受到打击,但到汉代却被定为一尊。汉代儒学与自然科学有没有联系?人们对此看法不尽相同。汉代儒学作为一种丧失了先秦儒学中“人学”思想特色的统治哲学,它成为倾向于精神压迫的独断主义,而这种独断主义确实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是,汉代儒学也曾吸取了先秦儒学中“人学”的优秀理论思维,并发展成为一种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不仅没有阻碍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还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应  相似文献   

6.
经济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经济理性是一个具体运用理性化能力的过程,它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核心,它是一种有界理性。经济非理性与经济理性是一个相对立的范畴,它是集对经济理性研究范式修正、质疑与补充、辅助的概念性工具。从经济哲学层面分析,经济理性与经济非理性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在经济活动中,两者都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7.
高清海先生一生哲学探索所留下的哲学遗产,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多方面的体认与阐释。从整体上讲,高先生的哲学遗产包括两个基本层次。一是在其著述中诉诸文字、围绕着诸多哲学问题展现的有形的、显性的存在形态。在这层面,既有穿透时空,对今天我们的哲学思考和研究有长久影响力与启示性的内容,也有高先生当年就曾坦率承认有其特定历史针对性、受到历史和认识条件局限的内容。对此,人们尽可见仁见智。二是贯穿在高清海先生毕生哲学探索中向我们示范的一种对哲学思想本性、哲学工作方式和哲学功能的深刻理解,在这种理解中,凝聚着哲学的精髓及其最为动人心魄的精神品格,彰显出一种独特的、永不过时的哲学精神。在我看来,这是高清海先生哲学遗产中最值得我们珍视和效仿的地方,尤其是把它置于当代中国哲学的具体语境中,这种精神由于分外罕见因而更散发出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哲学作为一门爱智之学,并不重视结论,而更看重理性的批判和质疑。它是对确定信念的反思,是对既定知识的审问。它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这种爱智之学是不能简单用讲授知识的方式教给学生的。而今日的哲学教育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点,将不可教的智慧拼命地用教授知识的方式教给学生,而把哲学的可教部分即它的理性思维、问题意识的训练放在一个极为次要的位置上,极大地忽视。这是当今哲学教育的致命弊端。  相似文献   

9.
一般而言,人们把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称作“历史唯物主义”,并视之为“哲学”——“历史哲学”.但是,不少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它不具有“哲学性”;而且马克思本人也明确反对把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称为“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认为它是“一门唯一的科学”——历史科学.所以,我们需要在历史科学的视域下重新审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征,进而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对历史主义的批判是列奥·施特劳斯思想展开的一个基本前提,施特劳斯将历史主义看作是对古典政治哲学可能性的根本质疑,这种质疑诱发了虚无主义的危机.施特劳斯试图通过一种非历史主义的历史研究来消除历史主义的毒素,从而为重建古典意义上的政治哲学提供可能,但他由此向普遍主义立场的回归也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概括而言,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走过了一条以“哲学在中国”为逻辑起点并不断向“中国的哲学”生成的道路。百年来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展示了一种不尽同于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哲学形态。面向未来的中国哲学,应当根本改变迄今为止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将西方哲学等同于人类哲学之共相的状况:一方面,还西方哲学作为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通过深入、系统地开掘出中国哲学不尽同于西方哲学的智慧精神以进一步丰富哲学的内涵,不仅凸显并同时涵容中西哲学之基本精神以及作为人类哲学之共相的哲学特质,而且在人类哲学之一般的高度上,确立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平等齐一的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地位。为达此目标,中西哲学之间应当达成双向互动的“诠释圆环”。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哲学"作为有意义的话题,不是纯粹的学理性创作,而是要在历史的叙述中确定其问题域。"当代中国哲学"一方面离不开中国近代以来寻找文化身份的历史命运,另一方面又只能在中、西哲学不同的演化逻辑中找到自己的哲学叙述方式和哲学语言。"当代中国哲学"只能在历史中确定其叙述的始端和视阈,在历史的接受中为自己的存在意义寻找理由。当代中国需要属于自己的、与自己的文化身份相适应的哲学形态,更需要属于自己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古今西方哲学家对于“存在”范畴的不同表述 ,揭示了“存在”这个西方哲学核心范畴的演变过程 ;恩格斯关于“存在”的科学定义对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有重要意义 ;“存在”的内涵仍将会随着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蓬 《文史哲》2004,1(6):125-130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哲学的二难问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当代哲学必须面对的哲学问题;当代哲学的主题是如何走进"存在"本身或"是"本身。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是在"无之无化"和"沉默"中走进"存在"本身或"是"本身的。马克思的哲学在时间上是历史的,在意义上却是当代的,他关注着人类存在的意义;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面对康德的问题,在"实践论转向"中,让我们从哲学的"言说"走进现实的"感性生活",在"社会批判"中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意义就是"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一多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各家各派普遍关注的问题。它涉及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本文分析了儒家的天人合一论与理一分殊说,剖析了佛家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论,探讨了道家的一生万物与以多归一论。指出这些理论当然带看唯心论的成份,却涵有极为深刻的哲学智慧,值得很好地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知识论研究提出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其核心问题是知识论研究的哲学之维如何确定。知识是科学问题,知识论是与科学关联的哲学问题,两者的界限涉及哲学如何保持独立性和不被科学化。知识论是近代主体性扩展的哲学一支,是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知识合理性作哲学论证的,但知识论本身无力克服唯科学主义和唯技术主义,所以有人本的非理性思潮的兴起,因此又出现如何看待知识论与人本哲学思潮的关系问题。其他值得关注的,还有与西方哲学史整体联系的“爱智”与知识论的关系问题、知识论研究中怀疑的作用及其意义以及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诸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吕凯文指出,袴谷宪昭凸显"批判哲学"对抗"场所哲学"的意义,旨在遏止"西欧思想(场所哲学)流入日本",免使佛教"非佛教化"而不再具有公开的、客观的知识批判以及具有公义的社会实践能力。吴可为提出,松本史朗强调如来藏或本觉思想作为东亚大乘佛教的主流和基础,是一种非批判性的"界论"、一元论的基体主义、彻底的"我论"。其实,如来藏佛教不但不缺乏批判性,甚至可能提供一切佛教中最全面和最深刻的批判力;松本的解读基本上依照西方哲学的框架、角度和方法,隐含着一种理性主义和西方中心论的视角。刘宇光认为,"批判佛教"首度尝试把当代日本佛教中各种抵抗现代实体论的零碎的异议声音整合为一体,一方面在传统教义的论辩中凸现出代脉络中的新向度,另一方面又能把对现代实体的批判定为教义的必然要求;但是,他们存在着本质主义的倾向、论证与修辞上对各种"本土思想"的排他态度以及在方法论上自相矛盾等诸多问题。周贵华认为,"批判佛教"将佛教精神定为批判性,相当程度上是正确的,但佛教作为在漫长历史中由众多教派形成的复杂思想传统,不可能只有一种单面化的衡量与裁定,所以,"批判佛教"对佛教思想特质的归纳颇为片面;从历史与文献的角度看,其不少论断相当武断;其将日本社会的不平等状况、种族问题以及日本文化的弊端直接归咎于本觉思想,在逻辑上亦不可靠。  相似文献   

18.
倪梁康认为,“纯粹”概念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有明确的定义,它不仅指纯粹数学所具有的那种纯粹性,而且还意味着纯粹反思的纯粹性。纯粹的和不纯粹的现象学,代表了目前现象学研究界的两种思考方向。刘永富则通过对“怎么才算现象学的视域”、“怎么才算现象学视域中的纯粹”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前提性问题的澄清,认为“现象学视域中的纯粹哲学”就是关于所可能知的一切归根到底只能如何的思辩的学问。陈家琪讨论了胡塞尔所坚持的“纯粹意识哲学”的信念,特别是他有关“生活世界”的论述,并在康德所区分的“通俗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形而上学”(以及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强调直观与描述是否可能把哲学的“通俗概念”(非学院派)与“纯粹概念”(学院派)重新统一起来的问题。张再林以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为入径,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体性进行重新发现与梳理,希望有助于中国古典哲学的正本清源,并为回归一种更彻底、更根本的“不纯粹”的“生活世界”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围绕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展开的争论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在马克思之后,"哲学"和"哲学学者"应当并能够做什么?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在马克思的文本、思想自身的逻辑与我们的当代境遇和任务之间,反复进行解释学的对话。马克思以其"消灭哲学"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革命性思想取向,颠倒了西方的形而上学,开启了一种对于社会进行历史性批判的思考范式。但是,由于现代社会是并仍将是一个处于高度复杂的劳动分工、社会分化和利益竞争之中的社会,人们在经济、政治上实际的等级式差别将持续下去,作为社会分工的一部分的哲学与理论也将持续下去。因而,我们既不能退向一种无批判的实证主义,也不能继续革命的道德的浪漫主义,而必须认识并把握住"历史性"的相对性、暂时性与其绝对性、永恒性之间的张力,坚持哲学思想与现实世界长期的相互作用、相互批判。这样,也才能够正视"实践哲学"自身的矛盾并防止它发生两种危险。  相似文献   

20.
语言转向之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转向"的核心意义在于坚持哲学之为概念考察,以抵抗把哲学转变为伪实证科学的倾向.然而,这一努力被广泛理解为应将哲学问题视作语言问题,引使人们把哲学混淆于语言学和语义学.本文通过明确哲学的反身性质,划清哲学和语言学、语义学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