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计连 《理论界》2013,(12):150-152
彼得·凯里在《他的非法自我》这部小说里,不再是写澳大利亚人如何向往和憧憬美国式生活方式的“美国梦”,而是通过两个美国人流亡到澳大利亚的经历来反映20世纪60一70年代美国的学生运动和反越战运动以及美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同时这部小说也反映了澳大利人历经各类“美国梦”之后,其文化认同的加深和巩固。  相似文献   

2.
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本质内涵的中国梦,是由无数中华民族成员个体梦想汇聚而成的国族梦,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与价值追求。国家是政治实体的最高形式、民族精神的政治外壳、民族意志和命运的物质体现。国家认同观照民族特性、民族精神、民族意志与民族愿景,是中国梦认同的价值归旨。依据民族共同社会特征承认中国梦这一族群梦,进而获得国家共同体的认同,是个体民族成员与生俱来的基本认知与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梦认同的特定场域与国家认同的现实依托,构成中国梦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结合的实践载体,也是中国梦认同到国家认同价值演进的具体场景。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高度互补,则为中国梦认同归旨于国家认同提供了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小说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力作。小说主要以人物的记忆为核心来呈现个体身份认同和寻求社会归属等重大人生问题,并在种族主义、暴力和性等多视角上揭示出了作家的宗教多重性思想。从美国文学传统的角度来看,小说在美利坚国家民族身份认同的宏大叙述主题上也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认同也因此具有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自我认同三个维度。把对国家、民族和自我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是实现中国梦认同的必要之举,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以增强中国梦的说服力,弘扬民族文化以增强中国梦的凝聚力,改善社会民生以增强中国梦的亲和力,健全监管机制以增强中国梦的约束力,拓展宣传渠道以增强中国梦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产生、发展、现状及问题。澳大利亚有1630万居民,其中99%是近200年来自80多个国家的移民,从1973年后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其主要原则是承认澳大利亚人在文化、民族和语言上的不同性,不同文化集团和各民族的社区及成员之间一律平等,互相了解、尊重;承认并维护社区内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教育;服务项目必须双方协商,积极鼓励移民自助。这就改变了以前实行的种族和民族歧视,对澳大利亚的国内发展和国外形象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家族小说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和认同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冲击下,1990年代以来家族小说再度崛起,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坛景观.究其原因,主要有西方文化扩张、社会全面转型、家族历史命运、作家创作情感4个方面.1990年代以来的家族小说通过对家族文化的情感认同、对精神家园的寻找重建来展开民族国家想象,为当代文学参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7.
边疆治理视野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边疆治理中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关于认同整合进行研究,事关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文章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错位以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三个方面进行探析,对于多民族国家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统一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认同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和学术热点问题.在当代认同问题研究上,我国学术界应当从对微观叙事的偏好有意识地转向对宏观叙事的重视,研究的着力点应当从以个体的身份感和体验为主要内容的自我认同适当转向对以国家认同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认同的探究上.从西方认同问题研究的情况来看,当代认同问题研究焦点的转换和话语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必然的态势.我国学术界对个体和自我认同的关注以及对微观叙事方法的重视有其学术上和现实上的根据,而且,认同问题的微观层面的研究也为宏观层面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文章以认同的关键特性为例,分析了微观考察对国家认同的宏观考察的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承接中华民族文明成果的深层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表达。作为认同的基本向度,民族文化的价值观认同为我们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方法。民族成员价值观认同的可塑、其政治动物的本性以及共同体权威与价值观认同的互动,是我们理解强化认同何以可能的基础和条件。在现实性上,个体成员社会性表征的固化和民族性内涵的表达,养成与共同体推崇相一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以便生成理解认同的群体视域,是强化认同实现的要求和标的。就此意义而言,所谓价值观的强化认同,无非是民族国家在特定的场阈中对个体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引导和强制推崇。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中国文学:自我认同的尴尬与出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90年代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自我认同 ,处境尴尬 :一是传统文学无法不经建构地成为当代焦虑心灵的自我认同的所在 ,坚持民族传统的作家未能与全球化沟通和对话 ;二是以历史本身为书写对象的创作 ,并未完成自我认同的任务 ;三是个人化写作作为自我认同的无力 ,甚至在自闭中萎缩病变 ;四是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由于对现实的完全认同和文学性的缺失 ,也失去了文学自我认同的属性。其出路是 ,必须遵循对物化社会的批判功能和用精神构建世界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体体会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承认和赞许的关键环节。新时代的强军事业,是我军历史上划时代的篇章,需要我们广大基层官兵砥砺奋进,不断书写新的胜利篇章,而培育基层官兵自我认同,对自觉投身强军事业,实现官兵的强军梦大有裨益。本文通过对强军目标、战斗力标准、意识形态以及共同关切问题四个角度对培育基层官兵自我认同进行论述,为不断提高基层官兵自我认同提供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2.
个体认同问题是现代社会凸现出来的重要议题,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均与此密切关联。个体认同总是在一定的意义框架下进行的,国家话语、市场话语和地方性话语这三种意义框架分别在中国社会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对个体认同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分析各种意义框架对个体认同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建构更完善的文化系统来引导社会个体的自我认同,以期实现更佳的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3.
工作作为个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最具社会意义的个体活动以及确立、标识个体社会地位的要素,具有个体认同价值;工作作为在本体意义上把个人变成个体的方式、以货币为回报的有酬劳动和构建个体生存结构的力量,是个体认同的最重要形式;工作认同使个体深入到社会结构中确证和发展其主体性,建构个体自我的社会性内容,对个体的生活规划、生命样式和生活意义的选择产生深刻影响。以工作实现个体认同,个体要面对工作价值的不确定性、工作的悖论性关系以及工作的机会成本等带来的挑战,如何在工作中"做命运的主人"成为个体认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对于本国的或外国的政治领袖——例如撒切尔、里根、戈尔巴乔夫——公民们的看法如何?这种看法对公民们参加国内选举的态度有何影响?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全国抽样调查所获大量资料的分析表明:在澳大利亚公民心目中,本国领袖人物 主要被看作是政党的头面,而在小得多的程度上则是国家的头面,是意识形态的榜样、以及个人品德的范例。作为榜样,领袖人物对澳大利亚人如何投票产生一种不大而有意义的作用。外国领导人也被视为各自国家政党的头面;就国情与澳大利亚相似的国家而言,这种看法多多少少影响着澳大利亚人对他们的感情。但外国领袖主要还是被视为其各自国家的头面,而澳大利亚人把对某一外国的感情投射到该国领袖身上。对国情与本国不同的国家,这种情况较差;对国情与本国相似的国家,这种情况尤甚。外国领袖也被视为意识形态的榜样,该国国情如与澳大利亚相近,情况尤其如此;如相差较大,则此种情况也较差。外国领袖人物一般说来对国内选举不发生影响,虽然也存在着一种极个别的例外:撒切尔体现的那种强有力的保守主义领导作风曾对澳大利亚人产生过极微弱的一点儿影响。  相似文献   

15.
美国黑人女作家玛雅·安吉罗在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展示了一个黑人小女孩从懵懂到成熟的成长过程。在此将从身份认同这一角度分析女主人公从自我迷失到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并得出其身份认同的最终构建得益于小说中三位女性的影响及社区文化带给她的归属感和黑人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6.
认同对于个体是安全感、意义感获得的基础;对于社会是凝聚力、创造力形成的源泉。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认同呈现出传媒消费时代的特点,大学生在现实与符号的纠结中建构认同;社会认同被自我认同挤压,认同层次偏低;文化认同的混杂性中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处于低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的认同特点,引导大学生获得在传媒消费社会生存的方向感、意义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青海多民族神话与民俗中有关土地信仰和禁忌的事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在青海多民族神话与民俗中,由于受宗教信仰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土地的尊奉发生了历史演变,与国家认同、祖先历史记忆、家乡思念等意识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当今,我们更应继承青海各民族尊崇土地、热爱土地、珍惜土地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8.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区域性,不同的民族或国家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神话含义。上古神话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最原始的、最基础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因此,可以说神话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缩影。通过对中日神话的比较研究,考察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内涵,使我们在中日交往过程中能够知己知彼。  相似文献   

19.
金相文 《兰州学刊》2004,1(5):18-20
政治认同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后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在政治认同形成的基础、途径等方面的差异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形成了两种对应的政治认同观。这两种观点可归纳为 ,以理性选择和个人自由为基础 ,通过个体认同达到政治认同的理性理论以及在民族情感和个性自律的基础上 ,通过民族认同实现政治认同的情感理论。面对 2 0世纪后期出现的政治认同危机与偏移 ,罗尔斯试图用政治自由主义理论整合上述观点以完善政治认同理论 ,他认为在竞争性社会多元环境中 ,人们惟有借助公共理性在公共领域形成观念重叠和政治认同 ,才能实现理性而公正的和秩序良好的民主社会。  相似文献   

20.
“叙事 :从神话到小说” ,讨论了现代小说通过对神话的改制 ,走出消费社会狭隘的个人经验 ,重新把集体经验和集体记忆引入小说叙述的可能性 ,以便使小说具备当代文化史的重要功能。一般说来 ,神话与集体经验相对 ,小说与个人经验相应 ,而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所要做的是建立一种个体的批判的神话诗学 ,是对集体经验和集体记忆的重新“引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