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有一次在与一个沉浮官场多年,给多名市委一把手当过秘书、秘书长,自己又干过多个部门一把手的某市局长闲聊时,听到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一个人一生没有干过一把手,就永远不会真正看清官场内核里面的东西。别看一些号称写官场内幕的流行小说写得天花乱坠,其实都是些皮毛现象,因为这些人没有当一把手的经历。回顾这些  相似文献   

2.
何向伟 《领导科学》2006,(19):34-35
在党政领导班子中,一把手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负有全面责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最关键的是管好、监督好党政一把手。把党政一把手监督好了,就能起到管好一个人、带好一班人、影响一大批人的作用。近年来,对各级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不断加强,取得了好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一、对党政一把手监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监督对象方面,存在抵触监督、拒绝监督的问题总的来说,大部分党政一把手能够正确认识、自觉接受监督,但也有少数党政一把手不能够正确对待监督,对监督存在错误认识,有抵…  相似文献   

3.
时下,不少党政机关在总结工作时往往把"一把手亲自抓"作为最重要的经验,在对下部署工作时也反复强调"一把手要亲自抓".这一现象说明,"一把手亲自抓"在一些人的观念里已经成为一种定式,似乎无论什么工作,只要"一把手亲自抓",就说明"领导重视",工作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对于这一定式的正确性,笔者有诸多疑问.  相似文献   

4.
<正>毋庸讳言,一些单位的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甚至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成了"一霸手",影响非常恶劣,给党和政府的形象抹了黑。为了制约一把手的权力,一些部门纷纷采取了一把手不再直接管人、财、物的措施,并且有反腐败研究学者认为:"一把手不直管人财物的做法将成为趋势。"(2014年1月26日《南方都市报》)用一把手不直管人、财、物来遏制腐败,并且要使之成为常态,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成立的,并且能够赢得群众的认可,然而,如果认真思考,则会发现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李建刚 《领导科学》2013,(17):40-41
国有企业一把手在领导班子中处于中心地位,对企业的人、财、物以及其他经营决策都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把手的言行与工作作风,影响着企业的运行和风气。一把手所处的地位比较特殊,容易置身于监督的真空地带,如果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能自觉地接受监督,其权力的行使就很有可能偏离正确的轨道。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一把手相继落马,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所以,建立健全制度、完善监督机制,用制度和机制来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运行进行监督,是加强企业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一、当前对企业一把手的监督存在不足(一)监督形式存在漏洞  相似文献   

6.
分权的初衷是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副职的积极性。但是,一把手作为一个单位的最高领导,应该具有和职位相适应的权力和责任,其中人、财、物的合理管辖、分配、调度和使用是最重要的权责标志,而在分权之后,一些权力由副职来掌握,如果一把手过多地干涉会  相似文献   

7.
根据近年的反腐实践,"一把手"岗位的腐败现象多发、易发。如何对"一把手"进行监督,预防腐败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一把手"腐败现象产生的各种因素,提出相关的监督措施和防范方法。主要目的是在原有对"一把手"岗位监督的措施基础上,创新思路,查找制度、体制的漏洞,做好补充,为解决"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翁仕友  杨敏 《决策》2005,(3):24-25
政府CIO也会因为“一把手”授权的不同而不同,应该说它还处在成型阶段,需要一些先行者,我想我们这些人就应该算是先行者吧。  相似文献   

9.
陈四海 《领导科学》2004,(11):32-33
现在不少干部对监督一把手的问题深有感触:上级监督一把手———太远;下级监督一把手———太难;同级监督一把手———太软;法纪监督一把手———太晚。此言道出了对监督一把手的无奈,也道出了对加强监督一把手的热切期望。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先后在乡镇、市直部门和县一级担任党政一把手。根据20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平时的思考,我就用人上如何加强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督、杜绝用人腐败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一、制衡一把手用人的权力,迫使其“孤掌难鸣”政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其表现之一就是用人不公、用人不当。要杜绝用人腐败,首先必须加强对…  相似文献   

10.
<正>以往人们议论较多的,是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但社风民风对党政官员的影响,则提及不多。其实,党员也是人,身处社会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些年,国内经济发展迅速,人均收入水涨船高,与此同时,也滋生起一股奢侈、炫富之风。在普通百姓中,为了面子好看而"勒紧裤带、花钱摆阔"的现象也不鲜见。同时,社风民风也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注重人情、礼尚往来是中国的一项传统,与此相关的讲朋友义气、办事论亲疏、节日送礼"、拼酒文化"等,都成为腐败文  相似文献   

11.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家企业被下属上市公司反向收购,下属公司的领导做了母公司的“一把手”。母公司有些人觉得不舒服,有被人“吃掉”的感觉,言语之中多了一些“我们”、“他们”这些词儿,很有些焦虑感。  相似文献   

12.
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人才,团结出智慧。善于团结人,不仅反映“一把手”的品行,而且反映“一把手”的素质,反映“一把手”的才能。弘扬团结协作精神,应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部分单位一把手到处说情、打招呼,极力推荐某个人进班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一是被推荐者确实综合素质很高、工作能力很强,实绩突出、群众公认;二是一把手认为被推荐者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甚至个人性格与自己相近,合脾气搭班子工作起来顺手;三是一些一把手任人唯亲、卖官鬻爵、结党营私。针对上述情况,考察组要想在短时间内完全摸清情况是不可能的。在此,笔者建议,对单位一把手极力推荐提拔的干部,经考察认为可以提拔重用的实行易地交流使用为佳。这既能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4.
化解班子成员矛盾冲突,一把手责任和作用重大,必须正确对待。一、正确对待班子成员的"长与短",坚持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把手要充分把握班子成员的特点,用其长、用其能,让其能力发挥到极致,满足每个班子成员的被信任感、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从而自觉接受组织领导,密切配合成员之间工作,全力维护班子的团结。一些班子成员间之所以产生矛盾和  相似文献   

15.
年头岁尾,领导干部的工作头绪往往很多,各种礼尚往来和社会活动也相对集中.这个时候,有必要向各级领导干部提个醒: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多干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凡事都要—把手亲自抓。一把手在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主持全面工作,理应对辖区内的各项工作负总责。但是,一个正常运转的领导班子,绝对不是什么工作都由一把手亲自抓的,领导成员都应有明确具体的分工,并按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把手在班子内部也有分工,除了主持全面工作,从全局的角度把握工作的大方向外,也分管一些重要方面的工作,如一些事关大局的政策的制定,用人等等。说到底,一把手在班子中是抓大事的。但是一些部门为了强调某项工作的重要,动辄要求一把手亲自动手。有人对近几年上级部门下发的文件进行了分类统计,大凡部署工作的,几乎都明确要求“作为一把手工程”或“一把手亲自负责”或“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这样做忽视了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削弱了副职的积极性。因为如果所有的工作都要一把手负责,势必导致一把手事必躬亲,在各项工作上平均用力,腾不出精力来谋大事、抓大事。同时,客观上干预了其他成员在职责范围内行使职权,影响了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其结果是大事小事都无法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贻误事业。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们在一些部门文件和少数领导干部讲话稿中时常看到“一把手”字眼,对此称谓笔者以为有所不妥,其一带有明显封建色彩。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所有农民起义将领都——排了位次,宋江则座了第一把交椅,即现在所谓“一把手”,在新形势下,我们领导干部始终是人民公仆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其权力是人  相似文献   

18.
正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贵州省推动各级党政一把手敢担当、负总责、带好头,通过全员培训、明确责任、加强督促等具体措施,让一把手上紧发条、持续用力,促使一把手真正成为整个活动的"灵魂"。全员培训:开展一把手"三级全员培训"为提升一把手的能力,今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贵州省委对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所有单位的一把手共7800余人进行了一次全员培训,重  相似文献   

19.
对一把手的监督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近几年来,各级党组织在对一把手的监督问题上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试图通过博弈论的一个模型--"公用地困境"来分析一下对一把手监督难的原因及可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作为政治精英,党政领导备受关注。研究县级党政一把手是研究基层政治的关键入口。通过对40位县级党政一把手的简历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普遍特征:县级党政正职领导分布于多个年龄阶段,但参加工作与入党普遍较早;拥有大学本科学历,在职教育较多并偏重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历高低与任职地区关系密切;拥有党政秘书、办公室主任、共青团的任职经历较多;都遵循着逐级晋升规则,并经过了多部门历练。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年轻化依然是干部晋升的关键因素;党政干部正从知识型向高学历转变;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出身的领导干部将占多数;领导意志与干部升迁的关系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