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战继发 《求是学刊》2012,(5):147-152
中国古代的清官廉吏所秉持的不为子孙积金蓄玉、置办良田豪宅,而更注重对子孙的道德培养,以勤俭持家、"以诗书传家"、"以清白遗子孙",给子孙留下精神财富的置业观,已使置业从物质层面升华到精神层面。这种思想根源便成了颇值探究并具现实意义的课题。稽史钩沉,得出结论:中国古代清官廉吏置业观的重要思想根源在于其崇高美好的人生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朴素高洁的奢俭观、高风亮节的义利观、出仕为民的民本观、极具智慧的祸福观、理智清醒的财富观。  相似文献   

2.
谢延秀 《学术交流》2004,(9):135-139
"文体"包括体裁、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中国古代文体类别繁多,因为文学尚未自觉,故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混为一谈。随着文学观念的逐渐明晰化,文学文体的语体特征得到强化,形成"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现象。古代中国文体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文本的功用。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划分主要是借鉴欧洲的观点。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文体总是处于不断地分化和融合的过程中,因此,文体学的研究也应在分门别类的同时注意综合归纳。文体划分应以文本的"大语境"为标准。  相似文献   

3.
王克西 《唐都学刊》2001,17(4):41-46
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儒学重视的诚、仁、忠、信、义与孝、慈、恕、惠、中、和、宽、恭及廉、勤、俭等德目或伦理思想,是传统美德产生与形成的主要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4.
赵璐 《唐都学刊》2012,28(1):76-79
以近代思想家为研究对象,可以看出近代消费价值观的和谐意蕴包含三个方面:"义利"并重、"义利"和谐的价值基础;"己他"两利、"己他"和谐的价值原则;"俭奢"和谐、适度消费的价值取向。近代消费价值观在正确处理消费与经济的关系、构建适度消费的科学消费观、兼顾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和谐并存等方面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晚年"古代社会史笔记"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理论贡献主要有: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从公有制社会向私有制社会转化的理论,等等.马克思在对古代社会史的研究过程中还对一些政治经济学的论断进行了修正.马克思对古代社会史的研究也在一定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表现为:丰富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同盟军的理论以及关于东方革命和西方革命相互关系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在印度古史分期问题的研究中,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问题无疑是很重要的。在印度和西方的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印度史著作中,虽然往往也有古代和中世纪之分,但是他们另有历史分期标准,同我们所说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法根本是两回事。现在还存在着印度古代是否有奴隶制社会的争论。这个问题需要另作专门讨论。本文在讨论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北印度社会性质时也将对当时奴隶制社会的存在作一些论证。在承认印度历史上有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之分的学者中,对于二者划分于何时也有不同的见解。不过,  相似文献   

7.
另类也是美     
正除了"四大名砚"中的澄泥砚是以河泥烧制,中国古代的制砚材料还有很多种,在石砚之外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晶砚在众多非石质砚中可谓出类拔萃。水晶材质名贵,古代称为"水玉",用来制砚其实是比较奢侈的,从中也可看出爱砚人对这一文房用具的厚爱,不计其费,不厌其奢。宋代米芾在其所著《砚史》中云:"信州水晶砚,于它砚磨汁倾入用。"民国马丕显在其所著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事诉讼级别管辖制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案件性质、繁简程度、影响范围三者结合的划分标准,在所有四级法院之间分配第一审民事案件的管辖层次,以及管辖权向下转移三个方面。我们应当在对我国民事诉讼级别管辖制度的这些弊端进行反思的基础上,重新确定级别管辖的层次、重新确定级别管辖的划分标准,并取消管辖权向下转移,以便构我国民事诉讼级别管辖制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在价值领域,对经典的迷恋使任何新出的文学艺术都面临严格检验,也使古今之争成为文学艺术理论史中最尖锐的问题.从历史看,中国艺术的古今之争以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为背景,其展开形态为春秋时期围绕音乐形成的新旧、雅俗、俭奢对立.在这一时代,古乐因为代表着伟大的传统而获得权威地位,新乐则因其欲望属性而被视为社会“礼崩乐坏”的破坏性力量,并因此缺乏存在的道德基础.至战国初期,这场争论因古乐的全面式微而趋于缓解,但却开了后世中国艺术围绕古今问题长期对立的滥觞.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锴 《浙江学刊》2006,(3):165-168
本文对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规律性现象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为从中国古代廉政概念的涵义中引申其内在要求;从中国古代廉政举措的本质出发阐述其表现形式;从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总体特征探索其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