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愿望动词是能愿动词中的一个语义语法类。从语义上看,它表示说话者或动作者的主观心理愿望;从语法上看,它必须后接动词性结构。“欲”“愿”“要”三个古汉语中的主要愿望动词在先秦汉语当中出现的频率很不均等,其中,“要”虽然多次出现,但尚未发展成为愿望动词。从“欲”和“愿”作愿望动词的用法来看,由它们构成的句法结构和该结构的句法功能呈现出由简单向复杂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说明了能愿结构是汉语中一种很具有表现力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2.
"到"从独立作动词到用在动词后作结果补语的语法化过程为:(1)"到"独立作动词;(2)"V到O"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处所;(3)"V到O"表示动作行为延续到其宾语所代表的时间;(4)"V到O"表示动作行为达到某程度;(5)"V到O"表示动作行为有了结果。这个结论与刘子瑜先生的观点大同小异,即前三点是一致的,第四点与第五点次序颠倒。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介词“论”来源于先秦动词“论”.动词“论”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两汉时期“论”所在的连动结构主次动词分化明显,唐代“论”由动词引申出介词用法,宋代以后“论”的介词用法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论”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连动结构的句法环境加之连动结构中连词使用频率的递减趋势为动词“论”的语法化提供了条件.“论”由表示“议论、评论”的实词义到表示“以某种单位为准”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间经历了“衡量、评定”义的语义演变阶段.频率中“临界频率”的增加也是推动“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论”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论”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4.
语法义素存在于可语法化动词的微观语义结构中,它作为一种范畴化义素,决定着一个动源虚词的生成。在动词语法化过程中,理性义素溶解,语法义素凸显增强,最终成长为完整的语法意义。语法义素通过结构激活或主体识别加以凸显,前者主要凭借一个句法渐变机制,后者则在主体认知域的转变中实现语义的跃进。语法义素的确立,构成可语法化动词深层的语义理据,使我们对“语义相宜性”问题的认识更加具体化。  相似文献   

5.
从语法构造和语用心理看动词形容词的重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词、形容词的重叠既与内部语法构造有关 ,又受外部语用心理的制约。语素多少、语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素的搭配模式等影响着动词、形容词的重叠性。从心理感受出发 ,人们是否愿意接受动词、形容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或所愿意接受程度的强弱是衡量动词、形容词重叠与否或重叠性强弱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能愿动词是表示行为的可能、意愿、需要等意义的词语。土家语的能愿动词都有相对应的否定式,否定式大多具有完成体的语法范畴。土家语的能愿动词只能带谓词宾语,不能构成“~不~”和“不~不”的格式,也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其功能和用法与藏缅语族彝语支的语言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投射动词词组复合体是表征逻辑-语义关系的方式之一,具有非现实化语义特征。遵循形式是意义体现的功能原则,文章从功能语法视角探讨了投射动词词组复合体结构的语义特征。首先,从配列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介绍了动词词组复合体;然后概述了投射动词词组复合体的相关句法和言语功能,分别阐释了它在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所体现的不同语义特征;最后简要说明投射动词复合体结构与使役结构的区别。文章旨在为投射语言意义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动词"由"的语法化,主要经历了"动词>介词>连词"这样一个历程。句法位置的变化是"由"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重要动因,隐喻、重新分析是"由"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重要机制。介词"由"可以表示空间、时间的起始点,事件发生的原因、依据、凭借等。"由"的连词用法是从表示原因的介词用法进一步虚化而来的,这与"由"后面所接的句法成分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体(aspect)是有关动词的一个语法范畴,它是表示动作或过程在某一时间内处于什么状态的动词形式。进行体则表示动作或过程正处于进行之中的动词形式。to be属于状态动词,一般说来不用于进行体。然而,在实际语言交流中,“to be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介词“据”来源于先秦动词“据”。“据”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西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据”可重新分析为介词,唐五代介词“据”发展成熟,宋代以后介词“据”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据”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而“据”后宾语由具体到抽象的扩展是引发“据”发生语义变化的动因。“据”由表示“杖持”的实词义到表示“依据”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倚、靠”义和“依仗”义的语义演变阶段。“据”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据”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高邮话的动态助词“块”与“住”。“块”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后所产生的结果、状态的延续或存在 ,可以用“在某处”替换 ;可以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块”还可表示动作在量上的特征 ,表示动作的量多或量大 (这是未完全虚化的用法 )。用在动词后的“住”在高邮话中或表示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实现 (有时兼有保持的意思 ) ;或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 ;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正在进行。它与动词构成的有关结构及其重叠式 ,各自表示了一定的语法意义 ,本文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时是表示时间区别的动词形式,但在许多情况下一般过去时并不是表示过去时间,而是表示非真实性或执行委婉礼貌的功能,这是因为体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本源,是用空间概念表征时间概念的认知基础,过去时的本质特征是距离性,用过去时表示非真实性和委婉礼貌是通过英语语言的语法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全速、高速、公然、全能、稳步、大力”这类一般只能作状语修饰一部分动词(主要是表动作变化的动态动词)、表示情态方式或状况的词称为方式词。方式词和副词、形容词、区别词在语法功能上有本质区别;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方式词和区别词是处于一个层级上的,即加词层级,它们在分布上有互补关系,从本质上说,它们都属于单功能的实加词。  相似文献   

14.
贵阳方言动词的体貌、情态、状态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与印欧语等屈折语在语言类型上的主要区别之一是词的形态和构形方式。如同一般汉语方言,贵阳方言动词并不象印欧语那样通过词形变化构形,而是通过动词与辅助成分~定形式的组合,构成本文所说的各种语法格式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贵阳方言动词语法格式的构成方法分虚词运用和结构重叠(间接重叠和短语重叠)两种。其格式类型及表达的语法意义都比较丰富。本文从语法范畴方面归纳为“体貌”格式、“情态”格式、“状态”格式三类。体貌格式表达动作行为的启动、完成、进行、持续、尝试等动态方面的语法意义;情态格式表达进行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15.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使汉语在漫长的发展变化中产生了一批举足轻重的虚词,"着"就是其中的一个.它由一表"附着"义的动词虚化为两个语言成份:一是表示持续态的动态助词,即表进行的体标记;二是表示祈使的语气词.  相似文献   

16.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动结式逐渐被语法化成表示致使—结果的特定语法形式,被语法化了的不是具体的词汇单位,而是一种语法结构或构式,即任何两个没有语义关联的动词只要并列出现在一个句子里就会形成致使—结果的语义关系。动结式里的两个动词各自表示一个事件,每个事件都能表述为一个独立的句子,通过移位和融合等句法操作合并在一起,临时构成独立的动词单位,从而在句法上把分别表示不同事件的两个句子合并为一个,实现表达的简约性。因为题元指派首先在底层结构完成,而动结式是表层句法操作的结果,所以动结式的语义关系仍需回到合并前的两个句子里确认。这种追根溯源的底层结构解释,清晰地揭示了动结式表层所呈现的复杂的句法和语义关系,是一种对于动结式的句法派生和形成机制提出的全新看法。  相似文献   

17.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一般认为汉藏系语言没有形态变化或形态较贫乏。本文概括归纳出了数、人称、格、态、时、式等彝语语法范畴并进行了分析论述,反映和揭示了彝语所特有的范畴及其特征。这些语法范畴是彝语具体特征的集中体现,从中可看出形态变化也是彝语的重要语法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试说兼语结构与“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请"字可以组成兼语结构但并非一定组成兼语结构.依据对"请"字及所组成的语法形态的分析,发现"请"字结构有三种基本情况1."请"表示实在的词汇意义,是动词,组成兼语短语作某种句法成分.2."请"不表示实在意义,是敬辞,不构成兼语结构.3."请"用在主谓结构之前,或作为动词,组成兼语句,或只作为敬辞,不起结构作用.这可以从所"请"的是否是直面者、"请"前是否可加状语、句式是否可进行同义转换及"请"字是否可去掉等多方面考察.  相似文献   

19.
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的虚词,"即"主要充当副词和连词功能。动词"即"的本义是"就食也",后来引申为"接近、靠近"义。"即"经历了两次语法化,从动词到副词再到连词,由动词的表示空间上的"接近"演变为副词的表示时间上的"接近",再演变为连词的表示事理上的逻辑关系,其中语义扩展、语序变化和重新分析等是推动"即"语法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汉语动词重叠主要有单纯动词重叠、VXVX、VVX等类型;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的核心是表量的增加,依据动词性质不同分为两类,动作行为动词重叠后主要表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是时量的增加,心理动词、能愿动词重叠后主要表程度加深;重叠手段、动词性质、语言系统性以及X的性质都是影响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