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杨时在维护与传播洛学及沟通一程与朱熹思想上的作用杨时维护洛学、传播洛学、张大师门以及沟通二程与朱熹思想,使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确立了贡要地位。1、杨时维护洛学、传播络学、张大师门洛学是奠定来明理学理论基础的重要学派。但这一学派在北宋时曾多次遭禁。作为洛学著名传人的杨时(他1081年时使已师事程颢),对统治者禁洛学的行为作了顽强抗争。他自觉地传播洛学、张大师门,这在二程弟子中堪称使使者。元年间,洛学第一次遭禁。宋哲宗元(1086年一1093年)初,治学创始人之一程颐虽然在旧党领袖司马光、吕公著的支持下由布…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这个名词,有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含义是指宇宙的道德法则即称之为“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由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强烈的治世感,济世感,同时又深深陷入伦理道德之中,故“道德之天”在中国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哲人往往认为外在的天和人的内在道德有一种本质上的连接,人可以通过存理复性的方法达到“浑然与物同体”(程领)的最高境界,从而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道德观,且是很有现代价值的道德观。一“天人合一”的历史发展“天人”范畴,是中国哲学中较早出现的…  相似文献   

3.
一朱熹学派被称为闽学。它在福建的流传与影响仅是一个雏形,但反映出它在全国及后世的影响与作用。历史记载程门高弟杨时离别二程南旋时,程颢说“吾道南矣”。这句话成为理学史上的一句名言。朱熹的私淑真德秀在其《读书记》中写道:  相似文献   

4.
杨时略论     
杨时,字中立,号龟山,谥文靖,南剑州将乐(今福建将乐县)人。生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登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进土,历官浏阳、余杭、肖山知县,秘书郎,著作郎,迩英殿说书,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祭酒,龙图阁直学士等。杨时是二程的得意门生,他29岁先拜程颢为师,40岁又从程颐,素有“孔子道脉,程子箴规”(朱熹语)之誉。而且,他也是北宋末南宋初传播“伊洛之学”的首要人物。二程洛学影响江南士人,传至江西、福建,实得力于杨时和游定夫,而又以杨时为最,“龟山独邀耆寿,遂为南渡洛学大宗,晦翁,南轩,东莱皆其所出。”(《宋元学案》卷三十五《龟山学案》)  相似文献   

5.
“洛学”是指程颢、程颐兄弟所创立的学派,因为程氏兄弟是河南洛阳人,所以传统习惯称他们创立的学派为“洛学”。 程颢、程颐是中国十一世纪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宋代理学由周敦颐为开山祖,经过张载的重要中间环节,由程颢、程颐完成了理学的思想体系,朱熹则集其大成。宋元以后的传统看法,把周、程、张、朱作为理学的“宗主”,并将濂、洛、关、闽之学并称。因此,我们在分析研究“洛学”的思想渊源及其形成的历史过程时,则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及整个思想发展的思潮中加以考察,同时要着重说明“洛学”形成的具体情况。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点粗浅的探索,以求教于诸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公元960-1127年)160余年,外患频繁,烽烟不熄;人民流离,民生凋蔽;党同伐异,内优不已。但是,这个国力衰微、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却成为中国历史上哲学发展的光辉时代。其标志是理学的发生、发展和形成。一宋明理学的形成理学发生于北宋,当时出现了五位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他们对理学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后世称之为“北宋五子”。周敦颐讲学濂溪,成立了“濂学”学派;程颢、程颐讲学于洛阳,成立了“洛学”学派;张载讲学于关中,成立了“关学”学派;邵雍专治周易,发展了象数…  相似文献   

7.
程颢、程颐兄弟的哲学思想是否存在着差异和差异何在的问题,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至今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二程哲学思想是不同的,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程颐是客观唯心主义。另一种认为二程哲学思想是一致的,不必细分。我们认为二程哲学思想是有差异的,但并不是主客观唯心主义的不同。本文仅就二程理气说的异同谈一点看法。 一 “理”是二程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从哲学意义上说,二程所谓“理”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 程颢说:“天者,理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遗书》卷十一)程颢所谓“天”,非指物质的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之意。“天者,理也”,就是说,自然而然便是理。“理”又称为“道”或“天道”。程颢说:“其理则谓之道。”(《遗书》卷一)“言天之自然者谓之天道。”(同上)  相似文献   

8.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将乐(今福建省将乐县)人,是二程的有名弟子。他生活的时代是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也是从二程到朱熹的过渡时期,对程朱理学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杨时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7)中进士,熙宁十年授丁州司户参军,以疾不赴。元丰四年(1082)授徐州司户,以师礼拜见程颢于颍昌(今河南省许昌)。“时明道之门,皆西北士。最后先生和建安游定夫酢,往从学焉。于言无所不说。明道甚喜。每言杨君最会得容易,独以大宾敬先生。后辞归,明道送之出门,谓坐客曰:‘吾道南矣’”。(《杨龟山年谱》)杨时对程颢也十分尊重,他在哀辞中称其为“万世之师”。宋哲宗元祐八年(1094),四十一岁  相似文献   

9.
被列宁誉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在政治上是坚决的革新派,在文学上也是锐意革新的。而此两者之间有其紧密的内在联系,都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他作为杰出的文学家,在诗文的创作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体现出可喜的创新精神。王安石关于文学革新的见解,同他关于政治改革的主张,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历来备受非难。程颢兄弟说他是“坏了后生学者”,吕诲诬蔑他“如少正卯之才,言伪而辩,行伪而坚”。宋代的道学家们视他为死敌,后世也对他毁誉参半。曾经有人说“秦之亡由商鞅,宋之亡由安石”。鲁迅  相似文献   

10.
孟庆仁、刘桂珍所著《周恩来:思想与实践》一书,1998年1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特点可用四个字来概括。第一是高。该书从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审视周恩来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本书的《序言》中写道:周恩来是中国执政者中的圣人。他既当得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赞誉,他的崇高品德同样象孔子那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象日本的一位进步学者说的,周恩来是中国现代的圣人。他在各方面都为中国人树立了榜样。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看问题非常必要。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才能对周恩来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二程后学中,号称高弟者有所谓“程门四先生”(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临)。作为四先生之一的谢良佐,是洛学的重要传承者。 谢良佐(公元1050—1103年),字显道,上蔡(今河南汝南县)人。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程颢知扶沟县时,谢良佐习举业已知名,往扶沟见程颢问学,亦师事程颐。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登进士第,历仕州县。宋徽宗建中靖国初,官京师,上殿面君,见“上意不诚”,乃求监局,得监京西竹木场。因预言徽宗“不免一播迁”,而以蜚语坐系诏狱褫官,废为民,不久而卒。著有《论语说》十卷。门人曾恬、胡安国所录《上蔡先生语录》,经朱熹编辑为三卷。学者称上蔡先生。 由于长期受到二程洛学思想的熏陶,谢良佐的理学思想,理所当然地保持着洛学的特色。但他受佛学  相似文献   

12.
张理峰 《理论界》2008,(8):93-95
程颢的人性学说有两个层面,即可以言说的层面与不可言说的层面,这造成了理解其人性学说的难度。在可以言说的层面,他主张“生之谓性”,并对这一命题作出了独到的诠释;在不可言说的层面,他通过种种暗示,揭示了人性的超越层面,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天德”这一概念来把握。程颢还通过阐发“澄治”人性的修养工夫论,最终实现了他“彻上彻下”的人性旨归。  相似文献   

13.
杨时自29岁问道程颢,始向道学,学方有定,胡安国认为杨时思想"推本孟子‘性善’之说,发明《大学》、《中庸》之道"[1].作为《中庸》和二程道学重要概念的"中",杨时对此有着怎样的诠释,本文拟就此作一分析与检讨.一、"中"之意涵"中"之内涵丰富、用法多样,杨时对"中"有着诸多诠解.  相似文献   

14.
一、“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得知林向荣老师仙逝时,我在山东曲阜,心底不由涌出一股从未有过的无奈和悲凉。“西政从此永远失去了一位君子!一位君子教授!一个真正的人!”我默念着。记得是2008年9月12日,中秋前,我去给他拜节,老人家正在自己的卧室里看电视直播的奥运节目——观看体育竞赛节目是他离休后的最爱,听说我进屋了,连忙迎出来。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一九五五年第四期华山同志所写的“南宋初的范汝为起义”一文,对於范汝为起义的性质、原因、经过,都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我最近见到一些有关这次起义而为作者所未经引用的材料。特别是这一次起义,有不少所谓“经绅人物”都参加进来了。“经绅人物”乃是高级智识分子,如欧阳颖士、吴琮、施逵、陆棠、谢响,就中陆棠是宋代理学大儒杨时(?山)的女婿,朱熹说他“有乡曲之?”,又“为士人时极端重,颇似有德器者”,在封建学者的眼光里,这当然是一件难於索解的事情了。杨时以老丈人身分,三次写信去劝他回来。他竟不理。另一位和杨同乡的理学大儒胡安国的儿子胡寅,在他的斐然集(卷三十)里,给陆棠做了一篇长达一千七百多字的傅记,结论是:“棠以?健之才,无形势之资,掉舌觅官,意欲乘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是我国二十年代诗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诗人,文学史家对他评价历来不一,毁誉参半。其实他是一个思想敏锐而又才华横溢的诗人,正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指出的那样:“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①徐志摩是一位具有多种才能的作家,但是,他首先是作为一位诗人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他一生发表了二百八十首诗歌,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花雨时斯。它是指1921年至1922年间,这时他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他曾指出:“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  相似文献   

17.
1992年,台湾老作家叶石涛在《自立晚报》上发表了两篇引人注目的文章,一篇叫《谈退休生活与白色恐怖》,另一篇叫化总是听到老调》。文章的题日迥然不同,但却贯穿着同一意图,那就是否认“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环”,为他的“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文学”论张目。他毫无掩饰地说:“不要常说台湾人是附属于中国人里面,我们台湾人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学”,“我们台湾人一定要建立一个独立于日本、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人的文学,让台湾文学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占一席之地,建立一个可以代表台湾人民、代表这块土地的台湾…  相似文献   

18.
张载是北宋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提出的"民胞物与"的思想,备受唯心主义哲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的推崇,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论及这一问题时,往往只是注意到了二程特别是朱熹对"民胞物与"思想的称赞,忽略了朱  相似文献   

19.
我和孙连成素昧平生,但我早已认识了他——在他的文章和他所编的刊物中。在我的想象里,他是一位具有学者风度和睿智思维的人。但当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却那样的平淡无奇:不高的个头,略畔的身材,磨破的西装袖口上挂着线头,细小的眼睛却射出摄人的目光。他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理论专家、《马克思主义研究》杂志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当我对他有进一步的了解以后,我惊异地发现,他朴素无华的外表下蕴藏着如此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 “吾将上下而求索” 1936年的2月早春,孙连成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一个叫周桥的风光旖旎的小村镇。在一个兄弟姊妹较多的大家庭里,做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唯一把他送到学校,把希望寄托在年幼的  相似文献   

20.
一、引论:魏源——超越龚自珍,林则徐的大里程碑式的人物 当我们探讨封闭的、中世纪的中国,究竟怎样走向世界、走向近代,与“近代世界”建立联系,成为“近代世界的中国”这个历程时,我们不难发现:发生在1840——1842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不仅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而且成为这个时期的“中外古今”的汇合点;就在这个“中外古今”的汇合点上,有一位标志着古老的中国,力图以独立的地位,开始走向世界,走向近代与“近代世界”建立正常联系的大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就是魏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