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9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只擅长以逻辑视角考察社会,不擅长以史学视角考察社会,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中获得表征,从人的能动性与历史规律逻辑困境中洞见问题的成因。要使历史唯物主义转向从史学视角考察社会,探讨历史规律实现方式是关键所在。制约历史实际进程的必然性应该是二重的:历史规律在历史实际进程背后贯彻到底,以其抽象的逻辑必然性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能够远景扫描大历史;而在历史发展实际层面上发挥直接制约作用的应该是实践规律,它以其制约作用的有限性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能够近景考察历史;实践规律和历史规律有机整合,共同造就了历史运动的事实层面与逻辑层面辩证统一,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功能获得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功能解释范式必须做到在不丧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场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哲学与史学对话,不会有研究视角上的反差.历史发展具有二重层次性:逻辑层面与事实层面.在历史长镜头下,事实层面上的历史实际进程呈现出来的演进轨迹像龙卷风一样螺旋式上升运动,逻辑层面上的历史规律则以直线的运动方式在那个虚空的正中部空间内贯穿下去,不可移易,以此展示出对历史实际进程的制约作用;在历史近镜头下,人的实践活动是解释问题的根据,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完全可以像史学研究那样考察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评述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相似文献   

3.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我们观察当代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既包括对历史过程的本质的认识,即我们通常说的历史本体论问题;也包括我们如何认识历史,即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和历史价值论问题。二者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是统一的,不存在对立的问题。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可以概括地说,历史事实具有一次性、历史现象具有相似性、历史规律具有重复性。不能正确理解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各自的特点及其内在关联性,就不能确立正确的史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历史人物研究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历史科学的内涵特点,及史学研究的目的、任务与功能,决定了历史人物研究评价是个长盛不衰的课题。研究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和实事求是原则,并注意人物的社会价值,运用多维交叉的方法从史事中求史实,从史实中求史是。近代人物的研究评价,则应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中去考察它们的全部思想实践活动,具体人物具体分析地评价其功过是非。  相似文献   

5.
《孟子》常常通过叙述事件来阐发道理及思想,擅长借助场景及情节的设置来表现人物或阐说道理,写人叙事都以极其简约之笔进行点染,在刻画人物时也常使用对比的手法。这种在论辩中夹述人物及事件的笔法对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产生了很大影响。韩愈此文的前半部分全以议论辩驳为主,最得孟子以事寓理的论辩艺术之精髓;在人物描摹上也继承了孟子擅长点染和对比的手法,以传神之笔突出英雄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论“吴虞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蓉 《天府新论》2009,(4):138-143
吴虞作为五四"反孔非孝"的英雄,一方面而受到历史的肯定,而另一方面,他又因写艳情诗、嫖妓等行为而受到历史的怀疑和否定,按照现代性的标准看这确实是一种相悖的行为.然而,历史人物之所以呈现出两面性,与我们判断个体生命与历史对话的价值立场有很大的关系.宏大而庄严的历史叙事往往省略了难以追溯、考证的形而下的动机.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宏大历史叙事对历史真实的一定程度的呈现,同时又要充分发掘被宏大历史叙事所忽略和遮蔽的历史,主要是个人体验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再反思后现代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初 《理论界》2009,(4):120-121
后现代主义对史学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认识范式和理论概念进行了反省和批判,质疑进步史观、反对宏大叙事,它挑战历史真实性的前提假设,后现代主义史学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命题和观念。以开阔的视野解释历史和历史事件。基于生活世界的基本观念和本体论诠释可以揭示其诸多论题的根本内涵。通过解读历史丰富和扩充人生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3,(1):2+169-170
<正>史论是中国传统学术尤其是中国古典史学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史论中既有对具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品评及对具体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有对抽象历史运动规律的体认与洞见。它是古人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和解释,是史识的凝聚、历史智慧的结晶。在  相似文献   

9.
社会历史不是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所推动的物质运动 ,而是人们世代累积创造出来的“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其本质是以价值关系为媒介的主客体辩证运动过程。在一定客观历史条件下 ,主体的历史选择决定着社会的兴衰存亡。历史规律就是这种主客体辩证运动的本质性联系。它具有客观必然性 ,但并不直接规定社会的未来发展进程 ,不表现为不可改变的社会发展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的作者结合自己对音乐的擅长,在战争叙事中穿插上大量有关音乐的情节。在整部小说中,这些富有诗韵的音乐叙述片段具有预叙故事、引出人物、推进情节、舒气杀势等叙事功能。它在衔接故事、凝聚结构的同时,给人以刚柔相济、张弛相间之美感。  相似文献   

11.
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问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条基本线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7年,这一问题主要是以讨论历史规律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形式展开。改革开放前期,学界一方面沿着以往的思路集中探讨了人的活动在历史规律面前有何作为的问题,另一方面则逐渐将论争的主题转向人的历史活动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关系上来,强调人的活动构成历史规律,而不是先行的历史规律制约人的活动。21世纪以来,学界进一步将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为以“历史”,即人的活动,为解释原则的唯物主义,并深入阐释了《资本论》以人的活动为实质内容所建构的“历史的内涵逻辑”,最终实现了从“规律制约活动”到“活动构成规律”的实质性变革。回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变革,就会发现,随着我国当代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势头令人鼓舞,日益显示出应有的主体性和原创性。  相似文献   

12.
路遥 《晋阳学刊》2002,(6):95-97
历史正剧应该遵从历史人物及事件的基本框架,不虚美、不隐恶应该是历史正剧的基本要求。电视剧《雍正王朝》努力塑造悲剧英雄,但是政治抒情化的叙事策略并没有有利于支持历史正剧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在其作品中运用反英雄、碎片、拼贴、语言游戏、科幻小故事等小叙事手段解构了关于"英雄""真实""现实""历史""文化"等的宏大叙事,通过对人物、历史、文化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关注来表达他独有的后现代主义人文关怀,定义了后现代语境下人类及人类存在意义的差异性、流动性、多元性和相互渗透性的概念.从而开创性地在后现代主义写作与人文主义关怀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同黑格尔的历史必然性的区别在传统的研究中一直是一个语焉不详的问题。实际上,如果简单地把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理解为历史内部存在着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这就从根本上回到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思想的实质,是指出历史的运动存在着一个客观的原则而非规律,正是这一点使得历史成为“真历史”。  相似文献   

15.
谭扬芳 《甘肃社会科学》2007,(2):142-145,209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分析波普尔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基本观,其失足在于片面、机械地理解了规律的普适性、重复性和趋势与规律的关系.同时阐发了承认社会历史规律的存在及其决定作用,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基本前提,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决定性与人的实践活动的主体选择性是辩证统一,并简单分析了波普尔偏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问题、观点与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耕  孙璟涛 《学术研究》2001,1(11):11-23
本文对唯物史观的几个重要问题,即社会的本质、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实现机制,物质生产、人本身生产、精神生产的关系及其历史地位,历史发展的进程研究中的主要观点作了系统梳理,并对这些观点作了新的考察和审视;在述评的过程中,作者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近年微观史学研究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普遍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史学理论与方法发展的某些新趋势。一方面,以个体化、事件性、区域性、叙事化为表征的微观历史写作展现出抵制简单真理与解构宏大叙事的创新力;另一方面,也触发了有关历史学碎化的种种争议,似乎微观史学与宏观历史之间天然铸就了某种不可逾越的矛盾与隔阂。然而,事实上真正成功的微观史研究总可以从不同规模、多重维度、各类语境中建立起微观与宏观之间的本质性关联,从而发掘出社会史与文化史相融合的通道,结构性、长时段与全球化过程具体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现有关于新时期史学方法和史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考察,缺乏史学方法论自身在场的理论自觉,没有能够揭示出史学方法论发展自身的思想联系和逻辑进程。新时期史学方法论发展内在的逻辑必然性,首先在于当代世界历史哲学的实际发展,即从历史认识论哲学转向史学方法论哲学;其次是改革开放之前盛行的"知性的形而上学"唯物史观。新时期史学方法论是在历史本质理性解释与历史显象感性描述的矛盾中发展的,并且在逻辑上经历了从前者向后者转变的过程。具体来说,这种转变在讲求旧的"加工工具"和设计、生产新的"加工工具"两个层面上,沿着"回到乾嘉去"、从"回到马克思"到"超越唯物史观"以及跨学科史学方法论三条路径展开。忽视历史本质理性解释,满足于历史显象感性描述,不能使中国历史学真正地获得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代欧美文学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文学叙事与现代性展开的关系上。因为现代性的展开既是一个历史事件、一种现实进程,也是一个文本事件、一种话语建构。在现代性展开过程中,文学叙事既发挥了建构新现实的功能,又在其参与建构的现实的挤压、制约和影响下,改变了自己的存在形态和整体格局。换言之,现代性进程和文学叙事之间有着一种平行展开、互为因果、互相纠结、互相影响的共生关系。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九十年代以来历史电视剧的繁荣 ,引发了多方位、多层次的争议 ,由于传统史观的影响 ,及对历史本体和历史客体的混淆 ,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阐释学的效果历史规律揭示了历史阐释的多种可能性 ,并制约着历史剧叙事形态的多样性。消费社会的来临 ,历史不可避免的成为消费对象 ,消费原则决定了历史在历史电视剧中作为想像物形态的存在。同时历史剧形态的多样化也受艺术陌生化法则的影响 ,陌生化法则的运用打破了重要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 ,丰富和深化了对历史及历史人物的认识。从跨学科的视野观照历史剧 ,有助于走出当代历史剧争论的盲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