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佛学作为一种异域文化,自传入之日始,即是对中国固有文化的一种挑战。将儒、佛两学挑战、应战的关系,置于社会历史的座标之上,才能理清其错综复杂的变化过程。佛学在永嘉之乱后,以填补儒学空白、迎合玄学思潮的形式,在传统文化中赢得了与儒、道鼎立的地位。儒家坚持排佛,促使佛学完成了其向儒、道靠近的中国化历程。宋儒调整了儒佛的关系,以“修本”为宗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并融汇佛道两学,建构起天道性命合一的本体论理学体系,终于在学理上超越于佛道之上,完成了儒佛在社会角色、社会功用上的定位。儒佛关系的现代启示在于:中国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必须先确立自己的文化主体,然后才能达成主客融为新体、中西尽为我用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2.
安徽地域文化中的儒佛道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霞 《江淮论坛》2012,(3):109-113
安徽地域文化有三大板块,即皖北道家文化、皖南儒家文化和皖中佛教文化。儒佛道在安徽地域的这种分布特征为三者之间的交融创造了天然的便利条件。由于儒佛道交融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大势,故安徽地域文化中的儒佛道交融实际上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和历史走势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鲁迅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儒、道、墨、释持有不同的态度,展示他对基于儒家传统思想的封建礼教以及儒、道之下而形成的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对佛、墨思想,鲁迅更多地持一种积极评价的态度。但是作为文化传统的社会思想,它的演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化史上,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不但继承了儒、道、佛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且又有所发展.儒、道、佛三家的思想都对杜甫的思想起过影响,但他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他不仅仅实践了儒家的一些道德伦理观念,他还用自己的实践、行为丰富、充实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使儒家思想变得更加切实可行.这也是杜甫对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贡献.他将佛家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与儒家的仁者之心打通,而且把佛、道的清净心与对淳朴自然、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贯通了起来.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世界上有佛教、基督教、伊斯主教三大宗教,也相应地形成了三大宗教文化区。中国古代也有三大宗教,即佛教、道教,儒教,前者由外来传入,后两者为中国本土所生长,但三教并没有形成各自的文化区。儒、道、佛三教由于教义、修行方法上的不同,在广泛的流行中互相对立、排斥,但三者都是宗教,其思想体系基本上均属于唯心主义范畴,都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因而在发展中又能互相渗透和融合。三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统摄性的影响作用,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说,中国古代任何意识形态,任何精神产品都难以超脱于儒、道、佛三教的影响之外。古代小说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与三教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充满着儒、道、佛三教的思想意  相似文献   

6.
儒家现代性的结构要素主要体现在:共同体精神、秩序精神、重商精神和市民精神等方面.这些精神能够促使儒家社会的现代工商伦理体系的形成.儒家现代化只能来自于自身的传统社会,在传统文化的自身更新、改造与儒家世界的现代社会建立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模仿"西方,而是需要利用传统资源来确立和发展儒家世界的现代化.对于中国如何更新传统文化,建设文化中国,则是需要结合新旧、会通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中国文化生命的更新及其创造性的转化.同时,也要学习东亚现代化进程中儒家现代性的"更新与重建",共同形成儒家现代性的核心内容,彰显儒家现代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从早期中西思想交往典型案例中可以尝试找寻可供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原则。中国传统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经各个朝代的更迭,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其中,有西方哲学和文化输入中国,也有中国哲学输入外国,渠道与路线大相径庭。"缺乏与补充"原则关涉"中国哲学失调,外来哲学补充"和"道德文化式微,宗教文化补足"两个层面的哲学意义。中国儒、道、佛三教融通后形成的东方哲学与希腊、罗马、希伯来思想融通形成的包含基督教文明的西方哲学的交流渠道、交流方式与交流内容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全面改进,今日中国的哲学发展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更加深刻地思考与西方哲学对话的问题。如果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传统而彼此之间并不准备互相理解,那么,任何形式的中西哲学的对话与融通恐怕都只能够流于表面。  相似文献   

8.
宋代儒家学者在复兴儒学过程中对佛教的排斥,使佛教又一次面临着自传入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以释智圆、释契嵩、释宗杲、释志磐为代表的宋代僧人,站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形形色色的反佛思潮给予了认识与回应。其措施主要有:一是通过著书立说,从"礼仪论"、"夷夏论"、"伦理观"、"文道论"、"性命论"等方面对儒家的反佛思想给予了批判;二是通过重新解读佛教经典,构建佛、儒层次结构理论,倡导佛、儒会通,接受儒家"孝"、"忠"观念,宣扬三教互补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儒家的斥佛,为宋代僧人"援儒入佛"和宋儒"援佛入儒"提供了门径,为佛教"儒学化"和"三教融合"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周远成 《船山学刊》2005,(1):163-167
大成智慧:道儒同源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纪晓岚)的大成管理哲学宝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中,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在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儒、佛、道三家鼎立,各有千秋,各有侧重,又相互汲取融合,发展流变.儒、道两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特产,也就是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和源泉,形成总源头的两种(孔子重德智、老子重德道)表现形式,二者强调了"仁"的两个不同侧面:一个是从下而上的自身心存仁爱而持续修炼适应人际社会制度,一个是从上而下的政府出于仁治而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个体、群体)的真正渊源;而佛家已融进了中国传统本土文化的大染缸,成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大成智慧:道儒同源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纪晓岚)的大成管理哲学宝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中,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在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儒、佛、道三家鼎立,各有千秋,各有侧重,又相互汲取融合,发展流变.儒、道两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特产,也就是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和源泉,形成总源头的两种(孔子重德智、老子重德道)表现形式,二者强调了"仁"的两个不同侧面:一个是从下而上的自身心存仁爱而持续修炼适应人际社会制度,一个是从上而下的政府出于仁治而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个体、群体)的真正渊源;而佛家已融进了中国传统本土文化的大染缸,成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儒、道诗学发源于阴阳文化传统,是一种与宇宙观念紧密相关的诗学形式.一般说来,阴阳观念对中国诗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中国的诗学理论将看上去极为不同的两种文化类型相并存,即张扬阳刚之气的儒家与崇尚阴柔之美的道家构成了中国诗学传统的阴阳两极,并在整体上维护着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平衡发展;二、儒、道两家在历史史观与价值取向上截然相反,但在艺术观念方面却都是以"中和"、"和谐"为其至上的境界;三、儒、道两家在艺术上尽管都以"和谐"为上,可由于两者是在"道"的不同层面与范畴内谋求发展,所以在思想领域内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流.  相似文献   

12.
蒋海怒 《东南学术》2006,(5):110-115
"本觉"逻辑是中国宗教哲学的主导范式(心性学)的本质架构和理念预设,是儒佛道哲学的"公共模型",儒佛道哲学的发展史因此呈现为"本觉逻辑"共时态建构史.孟子"良知本心说"及<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论"是"本觉"逻辑的典范理论.在现代性视域中,"本觉"逻辑被持续重建,并在观念生态学意义上由古典样态向现代样态转变:它一方面被改造为激进的现代性"革命"话语,另一方面则酿就了"西方中心主义"知识体系下的"反转式"现代中国宗教哲学.  相似文献   

13.
一、传统伦理精神的三维结构 从中国文化生长发展的过程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由儒、道、佛为主干结构,融合兼摄其它文化形式而形成的结构系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既体现了这三种文化各自的精神特点,但在总体上更体现了这个结构系统形成的整体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4.
梅山宗教文化是指在古代梅山地区特殊的历史人文条件下 ,经长时间的演化而形成的一种杂合型宗教文化事象。它以原始巫文化为底子 ,糅合了外传而来的道、佛、儒三教的教义内容及施教仪式 ,杂合成一种巫、道、佛、儒四种宗教教义与精神指向共融的民俗性宗教文化 ,表现出明显的多源杂合特点  相似文献   

15.
韩星 《天府新论》2014,(3):33-39
儒家之道是文武之道,文武兼备之教。在儒家影响下,中国文化形成了刚柔相济、文武兼备的基本精神。儒家的"教"包含教育、教化、宗教三重含义。儒家或儒教的宗教性或宗教成分通过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体现出来。以三祭之礼为代表的"神道设教"是一种典型的儒教形态。以人文理性为主、宗教为辅是儒家的本质特征。今天,儒家的更新发展应以儒为主,兼容诸教,整合多元思想文化,构建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重构新的国民信仰体系,重建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李国红 《船山学刊》2011,(1):121-123
历史上儒佛道三教开展对话的基础前提是在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儒家思想实现了制度化,有了政治和社会上的客观形态,这样儒佛道三教对话的形式便表现为儒家以独尊的地位对佛家和道家的政治、社会功能价值进行评判。而佛家和道家面对儒家的评判则在儒家的独尊地住面前对自身存在的政治和社会合法性进行辩护.对话的性质是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沟通。  相似文献   

17.
正编者按:本专题集中讨论儒学、佛教、道家道教治理思想。李承贵教授从宏观上对儒佛道治理思想资源做了简要的概括与叙述,部分地呈现了儒佛道治理思想资源,初步探讨了儒佛道治理思想特点,并对儒佛道治理思想之于儒佛道思想研究、西方治理理论、当今政府的治理政策、人类遭遇的现代性课题等的积极意义,进行了针对性分析与评判。辛小娇博士对王阳明治理自然思想展开了独到的发掘,认为"一体之仁"、"同此一气"与"等差原则"是王阳明"万物  相似文献   

18.
佛教传入与中国哲学思想构架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哲学史上,儒家思想固然居于主导地位,但离开了道、佛两家,是很难说得清楚的。儒与道是中国本土所固有,而佛教则是一种外来文化,它带来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想,在它的冲击和影响下,中国的哲学思想构架起了很大变化,无论是儒、道、佛三足鼎立或者是儒、道、佛三家互补,都是这种变化的体现。本文拟就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儒、道、佛三家的纷争与融合中来考察中国的哲学思想演变,从宏观上阐明其基本构架的巨大变化。一 中国的哲学思想,大都以先秦诸子为其渊薮。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  相似文献   

19.
尹强 《学术探索》2015,(1):88-92
随着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西方文明思潮的影响,志愿者活动在中国逐步兴起和发展。"volunteers"虽然是舶来品,然其核心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墨、道、佛所蕴含的"仁爱""兼爱""行善""布施"相呼应。志愿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志愿者活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但是,当下志愿者活动的发展面临一些困惑和挑战,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西方进步文化的融通,丰富当下中国志愿文化的内涵,具有现实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儒、释、道三家相结合的文化混合体,其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容佛、道,互为补充。儒家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入世;道家则以一种逃离现实的消极态度避世。儒家把书法艺术当作敦教化的工具,道家则主张艺术要崇尚自然,法天贵真,追求一种清淡冲和、质朴天真的美学标格。佛教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禅悟""顿悟"等心性修养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