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生在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是当时最伟大的海上远征。从一个历史学者的视角看,郑和下西洋所引发的问题远多于能够令人满意的答案。笔者将郑和下西洋与明成祖的威慑外交结合,认为《明史》所说的“耀兵异域”是保障朝贡贸易和郑和下西洋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郑和下西洋是含有威慑手段的外交出使,军事威慑、朝贡贸易、文化交流共同构成了郑和下西洋的多重目的。  相似文献   

2.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人类征服海洋的空前壮举。郑和下西洋的直接启航处在哪里?历来众说不一,笔者认为福建的长乐太平港和泉州港是郑和下西洋的直接  相似文献   

3.
《文史哲》1982,(3)
<正> 郑和下西洋不仅为一代之盛事,而且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人民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历史中的一桩空前壮举,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尤其在东南亚,郑和的纪念活动,至今不衰。因此,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成为人们十分感兴趣的一个课题。但由于种种原因,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资料,没有系统完整地保存下来,常为资料缺乏而难以深入。这就需要编纂出版一部比较全备的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资料。郑鹤声、郑一钧编撰的《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正是从这种需要出发编辑整理的。《汇编》所收资料内容广泛,它不仅收录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文物、调查资料,还从《明实录》、各种稿本的明清史籍、各种丛书、类书、文集、杂记、笔记、小说、戏曲、诗词,以及明代以后国内外有关著述中,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一一辑出,并酌情纳入适当章节中,使之成  相似文献   

4.
2005年7月4~6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办公室主办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在南京与太仓市举行,有27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到会,其规模之大与学术讨论之热烈,堪称空前。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林飞教授主编的《传承文明走向世界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亦同时出版,论文集中收入精选论文146篇,计119.4万字,集中反映了海内外郑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关于郑和下西洋目的、航程、终止原因及历史意义的热烈探讨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航程、终…  相似文献   

5.
王艳芳 《快乐青春》2011,(11):60-61
这是流传在福建泉州的一个故事。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派遣太监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到了第五次,郑和来到福建泉州,准备在这里招募水手和舵工,为下西洋做准备。  相似文献   

6.
关于郑和宝船问题,过去论者见仁见智,争论不休,主要是忽略了一个历史事实:郑和下西洋各个时期所使用的船只不尽相同.本文认为主要分三个时期:一、郑和前三次下西洋所用船只;二、郑和四至六次下西洋所用船只;三、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所用船只.本文不仅对这三个时期分别加以论述辨析,而且对宝船之名及其设计建造、数量、大小诸问题进行了考证廓清.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纪念郑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于今年6月22日至25日在长乐县召开,与会120多名代表,收到论文近60篇,主要探讨了如下问题。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动因。一些代表认为,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发展睦邻外交,树立中国在亚非国家中的尊严,开展对外贸易活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人则认为,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多大经  相似文献   

8.
据考证,我国古代大航海家郑和在七次(一说八次)下西洋时,曾到过新加坡。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从郑和下西洋的一张航海图《武备志·郑和航海图》中,清楚地记载着郑和的舰队经过新加坡开往马六甲的行程,其中写到“淡马锡”。这个“淡马锡”就是新加坡的古名。郑和下西洋的舰队是从福建起航,向南洋进发,驻扎在马六甲。当时的马六甲扼东西交通的咽喉,各国的商贾云集于港口,成为东方贸易的商港。华人也大量移居马六甲。郑和的舰队要到马六甲,毫无疑问必需经过新加坡海峡。当时陪同郑和下西洋的通译员,留下记载的有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著的《西洋番国志》及黄省曾著的  相似文献   

9.
十五世纪初期,明王朝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学术界已对它作了很多研究.但对郑和下西洋与福建私商贸易的关系这个问题,却不见有专文探讨.弄清这个问题,对正确评价郑和下西洋,无疑是重要的.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10.
<正> 我研究郑和,是从一九三五年发现郑和所亲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开始的,到与郑一钧合撰的五册《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从一九八○年起陆续出版,前后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从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郑和研究在我国第一次形成热潮,当时我在郑和研究方面做了一些拓荒性的工作。郑和下西洋这个历史事件,在本世纪初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有不少论著问世,提出了众多的问题,展开了国际性的讨论。国内有梁启超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向达的《关于三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国外有法国学者伯希和所撰《郑和下西洋考》,日本学者山本达郎所撰《郑  相似文献   

11.
天妃、南海神崇拜与郑和下西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永乐七年天妃、南海神几乎同时受封,时正值郑和第二次下西洋,两者受封必定与郑和等出使海外有关。由于两者司辖地域不尽一样,历史发展脉络亦不尽相同,在郑和前两次下西洋中的作用不一,导致了其封号的不同。永乐两封号的出现与不同地域和阶层民众信仰不同有关,而天妃、南海神崇拜与郑和下西洋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2.
明成祖即位初期的外交活动及海外诸国的朝贡申海田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决定实施的诸件大事中,轰动中外、名垂青史的要算郑和下西洋了。郑和七次大规模下西洋的航海壮举,除与我国历代航海经验的积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等诸多主客观原因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具有雄才大...  相似文献   

13.
吴顺辉 《徽州社会科学》2005,(12):30-32,33,34
2005年是我国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隆重纪念郑和为人类争平航海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党中央决定从2003年开始陆续推出包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大会、举办国际论坛、全国航海展等六项重大纪念活动。胡锦涛总书记为纪念活动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为纪念活动题词“航海先躯,和平使者”。经党中央批准,2005年7月4日至7日,国家“传承文明、走向世界、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在江苏南京(明代都城)举行。黄山市社科联委员、市委办公厅吴顺辉同志作为安徽省唯一入选获奖论文代表,应邀参加论坛。其论文《从郑和下西洋看当代中周和平发展》因立意深广、切合主题且富有强烈时代感而受到广泛好评,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传承文明、走向世界、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优秀论文集》(海内外公开出版发行,全书收文146篇、1046页,本文被列第15篇、第98页)。鉴于此文的学术观点和见解,现予转载,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4.
在有关郑和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贸易采办的番货,解决了明朝国用问题,如用胡椒、苏木折支官吏军士的俸禄赏赐即为一例,因此而认为郑和下西洋的贸易采办活动有利于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云云。然而笔者认为俸赏析支椒木,是明初专制皇帝因国库空虚、财政支出困难,而转嫁于百官军队的一种剥削方式。以下拟对明初俸赏折支与郑和下西洋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5.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然而,对其历史贡献的阐述,有关论著大多集中在航海事业和中外交往方面。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郑和下西洋不仅在世界航海史上创造了空前的壮举,而且在中国外交、经济、文化、海洋事业诸领域都建立了辉煌的业绩。本文拟就此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作一新的探析。(一)推行和平外交15世纪初,中国正值明成祖时代,政权巩固,经济繁荣,举国上下欣欣向荣。而与此相反,国际形势却不容乐观,素奉中国为宗主并与中国保持传统朝贡关系的东南亚诸国居然越礼肆虐,甚至诱杀明使,它们彼此之间亦…  相似文献   

16.
<正>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远洋航行史上的空前壮举,是震憾了当时东西方的伟大事件,它对当时中国,并对亚洲、非洲,乃至东西方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仅就郑和下西洋在东西方交往和东南亚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问题加以探讨.郑和下西洋是适应了当时东西方交往的需求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初期海外政策变化中的产物,自从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一变过去洪武年间的禁海政策,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对外方针,从而把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海上交往推向了新的高峰.如果说成祖朱棣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的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十一月四日至十日在昆明召开,以郑和下西洋问题为中心展开了热烈讨论。云南大学历史系、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昆明市地方志办公室积极筹备和主办了这次会议。晋宁县人民政府、昆阳郑和纪念馆积极支持和参加了讨论会。会长张舜徽教授在开幕词中强调了当前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他指出:“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他经过了千辛万苦,克服了重重困难,七次下西洋,发展了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积极地推进了中西文化、经济的交流,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18.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寻找惠帝踪迹说”、“联印抗蒙说”、“发展对外贸易说”等多种,所持各有其理,亦各有偏颇之处。从其活动范围和时间间隔看,应该根据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将其目的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主要目的是政治目的,即巩固帝位;后期的目的发展为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并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学者根据福建《姚氏族谱》中的有关记载,指出明初永乐一朝重臣姚广孝曾随同郑和下过西洋,称这是国内相关研究的新进展.本文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认为《姚氏族谱》中所记姚广孝曾经同郑和下西洋的内容,并不合于历史事实.在此基础上推导出郑和下西洋的主旨是为了"迎佛骨"等结论,更是缺乏可靠根据的.  相似文献   

20.
<正> 日本《东南亚历史和文化》一九八二年六月11期发表小川井博先生的文章,介绍了郑鹤声、郑一钧编写的《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文章说: “最近,郑鹤声、郑一钧编的《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上册已由山东省济南发行并已传到了日本……。据其编例说明,此书是以原始资料为主,以编者按的形式对资料做了必要的注释和说明,是一本资料集。本书的上册第一章写郑和的家世、宗教信仰和才能,第二章是郑和的生平和时代,第三章郑和使团的人力和物力,第四章是郑和使团的航海技术并附有明代慎懋赏所著《海国广记》中记录的中国与海外各国往来的针路……本书对郑鹤声以前编的《郑和遗事汇编》一书做了较大的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