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篇:实施人才发展战略走出经济发展低谷“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邓小平)市场的竞争,企业的竞争,靠得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世纪的竞争,未来的竞争,同样靠得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进入“八五”时期,中原油田面...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着重指出,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和素质高低,决定着社会全面进步的速度和水平。成就大业,人才为本。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从多方面为人才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相似文献   

3.
<正>职称制度改革是近年来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人才建设和评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连云港市职称制度改革实际为样本,归纳总结了连云港市在职称制度改革中的经验做法,明确提出了未来改革的思路:持续职称改革完善评价机制、聚焦经济发展发挥人才优势、强化评审组织彰显公平公正等。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和经济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依靠良好的环境去实施人才开发战略,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以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敏锐地意识到人才开发环境的极端重要性,提出“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  相似文献   

5.
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著名人才问题专家沈荣华在谈到人才标准时指出,新标准可以有学历和职称的概念,也可以没有这些概念,但必须从以学历为本位变为以能力为本位,把人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去考察,以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大小去衡量。博士里面有庸才,工人里面有人才。温州民营企业家中有学历、职称的不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因此,各种人才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必然要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环境,辞海里的定义是“人类的外部世界”。人才环境是指人才赖以生存、得以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包括影响人才成长的各种外部要素的总和。具体说来,既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既包括工作环境也包括生活环境,既包括宏观环境也包括微观环境。人文环境是人才环境中属于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略论邓小平的人才观张秉义一、邓小平人才观的基本内容1、客观公正,识别人才。客观公正地评价人了,正确地识别人才是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他历来反对求全责备,早在1985年3月7日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他又说:“……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  相似文献   

8.
以人才评价为核心的职称制度,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各个环节起着基础性和导向性的作用.人才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既为做好职称管理工作、深化职称改革营造了良好环境,也对职称改革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引进外国人才要有好的环境,没有好的环境要创造好的环境。所谓环境,不外乎法律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这些环境条件都不是某一个聘用外国人才的单位自己能够解决的,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但是有一个条件却是单位自己可以解决的,那就是付给外国专家的工资。所谓高薪引进外国人才,可观的薪水是起一定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每月读评     
《人才瞭望》2023,(1):4-5
<正>人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新闻回顾:《中国组织人事报》2022年12月28日报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破解职称评审中的“一刀切”、简单化问题,进一步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多处提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人才工作,如报告中提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打破选人用人中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2.
冯海 《人才瞭望》2023,(18):59-61
<正>近年,我国深入改革医疗体制,公立医院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为提升综合竞争力,医院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才潜能,不断提升医疗服务及内部管理水平。现阶段,部分医院缺乏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导致一些人才在长期工作中产生职业倦怠,失去工作热情,不利于医院的整体发展。对此,医院要充分明确人才激励机制的构建意义,遵循科学的原则加快建设激励机制,综合制定多样性的激励措施,在激发人才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13.
近日召开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座谈会透露,我国将争取出台《关于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目前已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研究制定了工程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方案,职业资格清理规范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4.
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日益庞大,他们如何参与职称评定,如何发挥职称政策优势,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拓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是职称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才瞭望》2016,(11):1-1
《人民日报》北京5月6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到实处,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16.
衡艺文 《人才瞭望》2016,(19):79-80
最近,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攀升,各行各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都在改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此促进人才的有效吸收.就拿设计院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是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激励人才的工作动力,提升工作效率,是当下设计院工作中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要从根本上认识问题的症结所在,积极吸收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经验,将激励机制科学的引入设计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去,以此促进设计院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8.
实施人才战略,要围绕“努力建设一支包括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干部、科学技术干部和其他战线干部在内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总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这个关键就是创造一个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良好体制、政策和环境。在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环境创新上积极探索,大胆突破。 一是创新体制。 二是创新政策。 三是创新环境。 实施人才战略,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新世纪人才工程。要通过开拓创新,抓好落实,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机制和环境,最大限度地给人才以创新创业和发挥才能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现代战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当代世界,各个国家及其军队都把人才视为珍贵的战略资源,千方百计地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争夺。人才发展问题已成为国家与军队发展和我国国防现代化成败的战略问题,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已成为关系我军现代化建设和未来战争中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计。而要培养和造就大批现代化指挥人才,就必须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创造人才生长的条件。在唯物史观看来,任何军事人才,都是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环境与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成长既要受到整个国家国防和军队建设大环境的制约,更要受到部队建设状况的直接影响。有…  相似文献   

20.
2001年人事编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来之不易。2002年工作安排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抓住了关键。人才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广开渠道,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忧化用人环境。搞好人才队伍和人才市场建设,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努力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要进一步完善省级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市县乡机构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兵简政。要加强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改革工作作风,改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希望人事编制工作战线的同志们再接再厉,为我省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