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即佛陀逝世后100年,开始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后来这两部又分裂成十八部派,从而原始佛教进入部派时期。至公元前1世纪,在大众部的中心——南印度的安陀罗国,兴起了一个新的派别——大乘佛教,后来传至北印度,得以发展,公元3-6世纪达到鼎盛。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它们被大乘通称为小乘)的经文流传下来的完整成系统的只有上座部的巴利语三藏。大乘佛教以梵语或混合梵语作为经典语言。但大乘佛教的梵文原典已大量失传。因此,巴利语三藏与汉语三藏、藏语三藏同时构成现存于世的比较完整的三个不同语系的佛教经典。  相似文献   

2.
《阿毗达磨俱舍论》是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重要论著,本文意在对《俱舍论》的决定俱生理论加以探讨,并通过决定俱生理论与其它几个主要理论间的关系的探讨,确定这一理论在《俱舍论》思想体系中的地位,进而对《俱舍论》的一些基本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本文中,我们基本上采用了形而上的思辨方法,通过对《俱舍论》中有关理论的叙述,查寻出这些理论所面临的应该解决的问题,然后再寻找《俱舍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从中,我们发现以思辨的方法提出的某些问题在《俱舍论》中是不成立的,因而对于这些问题应该从《俱舍论》的思想出发,作出新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佛教文献中,佛陀传记一类的经文是晚出的,是顺应佛教教义发展嬗变的产物。在早期佛教巴利语三藏中,没有一部系统的佛陀传记。佛陀传记经文的出现,大约是在部派佛教时期和小乘向大乘过渡的时期,或者说,是在佛教大乘化的时期。“传记”,梵语、巴利语的常用词是Carita,原意是“行走”、“行迹”或“行动”,引伸为“经历”、“生平”和“传记”。但是,在古代印度,“历史”概念常常混同于神话  相似文献   

4.
许潇 《北京社会科学》2015,(10):119-128
三科在说一切有部阿毗昙中的细密分析过程中逐步成为佛教人本主义世界观的典范。五事是《俱舍论》之五位七十五法的雏形,亦是《百法明门论》产生的基础。它改变了根本说一切有部以蕴、处、界三科摄一切法的世界观。以五事摄一切法,是佛教世界观的一次重大变革。这场变革出现在说一切有部并非偶然,而是逻辑的必然。说一切有部精于论议,分别法相,被誉为佛教的经院哲学,又由于它受到古希腊罗马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影响,其哲学思辨特质非常突出,其关注的重点亦由自身逐步拓展到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5.
一龙树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理论的奠基人,约活动于公元二、三世纪。印度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五世纪。到公元前二、一世纪,大乘佛教开始萌芽。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初期佛教的产生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初期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造的,理论比较体系化;而大乘的出现则是一种群众运动,其理论虽说从总体来看有其统一的特征,但内部毕竟比较杂乱,甚而相互矛盾。从公元前二、一世纪到公元二、三世纪的几百年间,大乘的学说不断发展,新的典籍不断出现,这时,内部的矛盾现象就更惹人注目,其典型代表就是宣扬“恶趣空”的方广派的出现。这种情况不利于大乘与当时势力依然雄厚的小乘各派的斗争,不利于大乘自身的发展。形势需要大乘对自己的学说进行全面的综理,使之进一步理论化、体系化。  相似文献   

6.
在纷繁复杂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中,自由派(或称温和派)、马克思主义派、社会主义派和有色人种派都各有其影响。其中,马克思主义派、社会主义派和有色人种派在许多基本观点上有相似之处,而自由派和激进派则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各执一说。各派内部又有不同的分支细流,因此,我们决不可将西方女性主义当作铁板一块,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  相似文献   

7.
罗鸿 《南亚研究》2008,(2):69-74
德光律师是公元六世纪在印度有影响的佛教人物.他最重要的著作<律经>是一部以经体形式概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文献的论著.他采用新的分类方式对律文献进行了编排和整理,使该文献成为根本说一切有部律文献的纲领性著作.关于他的生平,汉藏两种文献的记载有很大差异,有待进一步考察;他是那个时代有影响的佛教人物,或许在根本说一切有部兴起的过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他所传承的律学体系源自马土腊的正统派;他极可能认同迦丹多罗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无我说”是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大智度论》卷32称:“佛说三法印。所谓一切有为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印,涅槃寂灭印”。《三藏法数》引《法华玄义》称:“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也有“四法印”说,即《增一阿含经》卷18中所谓的“四法本末”:“一切诸行无常”,“一切诸行苦”,“一切诸行无我”,“涅槃  相似文献   

9.
“中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理论,它虽然是在中观派出现后才在佛教中占有更为显要的地位的,但其最初思想的形成却很早。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它的发展贯穿整个佛教史。此外,佛教“中道”思想的产生与印度其他思想流派(先于佛教或与佛教同时出现的派别)也有不少关系。大乘佛教的“中道”思想是在佛教早期“中道”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搞清楚佛教早期的“中道”思想,对理解中观派等大乘佛教的核心理论,从总体上把握佛教的基本学说,有重要意义。一、与婆罗门教哲学的关联佛教在印度不是最古老的宗教派别。在它之…  相似文献   

10.
边际 《南亚研究》2003,(2):14-14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 ,历来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著称。约从公元前八世纪起 ,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就开始在这片方圆近两万平方公里的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傣族在发展民族文化时 ,十分善于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据傣族文献记载 ,公元纪年初期 ,南传佛教上座部 (俗称小乘佛教 )经斯里兰卡、泰国和缅甸传入西双版纳。随后 ,佛教对于傣族人民的文化发展与精神信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实 ,在佛教传入之前 ,傣族就有了自己的原始字母。由此可见傣族是一个富于智慧与创造精神的民族。随着佛教传入 ,小乘佛…  相似文献   

11.
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是与佛教修行解脱密切相关的时间观念,它关涉已修和未修、已断和未断。早期佛教以三世和三世法问题为着力点讨论时间之于修行解脱的意义。特别是说一切有部通过对知识和对象外在性问题的讨论展开三世实有的知识论论证,继而又在对作用与功能的区分中完成三世实有的价值论证成。在论证过程中不断强化三世和三世法的同一性,强调三世相续流转乃是有为法建立之基础,而有为法则是无为法存在之前提,这就将三世问题与一切法实有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说一切有部对于以空间理解时间有着特殊的认识,主张时间、空间和概念三者通过其各自最小单位“刹那”“极微”“字”积聚而共同构成有为法。如此,则既不否定以空间理解时间的传统理路,又在相续和作用的过程中显豁出因果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与佛教:世俗性叙事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钧 《学术交流》2007,(11):136-139
《西游记》虽然以取经故事为基本题材,但统摄全书的叙事观点并非佛教观点,而是世俗观点。它所呈现的佛教并非经典佛教,而是受经典佛教影响所形成的民间佛教图景,且毫无宗教敬意。其作者不可能是佛教中人。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佛教宣扬的阿罗汉果强调自我解脱,而菩萨果则一方面考虑自我解脱,另一方面要求帮助众生也获得解脱。从道德基本原则,即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而论,罗汉显然是以利己为根本目的,那么菩萨呢,其根本目的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或是两者兼之?这是一个涉及到佛教本质的问题。按照佛教徒自己的说法,菩萨果是自利利他,即两者兼顾。如《无量寿经》认为:“自利利人,人我兼顾。”《佛学大辞典》有所谓“二利”的概念,里面明确指出:“上求菩提为自利,下化众生为利他。小乘之行,唯为自利,菩萨之行,乃兼利他。”这里一个“兼”字看来似乎使大、小乘泾渭分明,似乎大乘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上,不是像小乘以利己为根本目的,而是“自利利人”,而是“自利兼利他”。  相似文献   

14.
尼泊尔佛教起源甚早,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在尼泊尔卡皮尔瓦斯图县(古迦毗罗卫)的蓝毗尼园。释迦牟尼本姓乔答摩,名悉达多,相传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公元前565年出生(这是北传佛教的说法,南传佛教认为他在公元前624年出生),29岁出家,35岁时在印度菩提伽耶成佛,创立佛教。释迦牟尼虽是尼泊尔人,但他在印度创立佛教,因此,佛教何时从印度传入尼泊尔,则是个疑问,尼泊尔佛教界和学者们一直关心与研讨着这个问题。一在尼泊尔,人们为了说明尼泊尔佛教起源之古老,常引用尼泊尔往世书《苏瓦扬普史》  相似文献   

15.
(三)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立足于前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大背景,结合佛教的具体情况,我认为,从思想文化的渊源关系来考察,佛教的产生主要受如下一些因素的影响。第一、释迦族部族宗教的影响释迦牟尼出身于释迦族聚居的迦毗罗卫国,在释迦族部族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因此,研究释迦族部族文化对释迦牟尼及其创教努力的影响,乃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例如,释迦族曾有许多人加入了释迦牟尼的佛教僧团,其中有释迦牟尼的堂兄弟——提  相似文献   

16.
汪增相 《学习与探索》2012,(10):148-153
现存南朝时期三部皇朝史对佛教极为关注,主要是东晋末年以来佛教日渐兴盛而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增大使然,也是因为三书作者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南朝专门佛教史籍撰述发达,主要与佛教兴盛有关,是佛教兴盛的产物:佛教兴盛不仅为专门佛教史籍撰述的发达准备了基本条件,而且使专门佛教史籍撰述的发达有了多方面的现实需要。南朝时期,世俗目录对佛教经典的著录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与佛教兴盛密切相关,是佛教兴盛、佛教社会影响不断增强的现实情况在世俗目录编撰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王汶成 《求是学刊》2004,31(5):93-94
眼下许多人都在讨论网络文学的问题,有拍手叫好的,也有喝倒彩的.叫好的,无非是说网络文学比起传统的纸介文学更有优势,诸如自由、共享、"即时性"、"超文本"、"多链接"、"互动性"等等,因而前途无量;喝倒彩的则认为网络文学质量低下,多属文字垃圾之类,自生自灭,无法与出版的纸介文学等量齐观.应该说,无论是肯定派的观点还是否定派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对我们认识网络文学有一定的参照价值.但这两派观点又似乎隐含着一个共同的前提,这就是它们都把网络文学看作是一种文学,即使是否定派,也没有否认网络文学是一种文学,只不过强调它是一种不好的文学而已.这里,我们不禁要追问,网络文学真的是一种文学吗?  相似文献   

18.
孙学堂 《求是学刊》2004,31(3):95-99
本文从文学思想发展的角度切入,对"格调说"及几个相近概念作了辨析。"格调说"的实质是以汉魏盛唐诗为典则,建立重抒情审美的诗学理念。此种理念以知性形态介入创作,恰违背了诗歌的抒情审美精神。"重格调"是重文本结撰,它属于"以意为主"的诗学传统,黄庭坚所代表的宋型诗学和"格调说"均属于这一传统,前者的"意"多停留于思想内容层面,后者的"意"则被提升为一种包含了重才情、重神韵等多个侧面的诗学理念。"复古派"是明代"格调说"的主要倡导者,其诗学理念包括"拟议变化"和"格高调逸"两个侧面。"格调派"是对"复古派"和清人沈德潜的概称,沈氏是"格调说"的集大成者,其诗学理念获得了进一步提升,在更为圆活的意义上强调感情与形式的合规范性。  相似文献   

19.
因果观念是佛教所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 ,是佛教哲学的基本内容。佛教自产生时就对此问题提出了基本的看法。随着佛教的发展 ,后来的佛教思想家又对此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不断丰富这方面的思想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观念。本文拟对佛教因果观念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发展的基本线索进行初步探讨。一、佛教因果观念的最初形态佛教的因果观念最初是在批判和吸收婆罗门教的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来说 ,佛教早期的因果观念主要体现在其缘起理论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中 ,缘起理论是针对婆罗门教的梵一元论提出的 ,因果报应的思想则是在吸收改造婆罗…  相似文献   

20.
刘小英 《求是学刊》2006,33(4):38-43
笛卡尔通过对“天赋观念”和“外来观念”的来源及其作用的分析,确立了唯理论的基本原则,即一切真理性的知识都来自于“天赋观念”和以此为前提的理性演绎。唯理论的这个基本原则是与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体系相协调的,但是却与笛卡尔晚年提出的身心交感说处于直接的矛盾之中。本文将对笛卡尔关于这两类观念的基本观点进行探讨,并试图说明笛卡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其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