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在中国倡导共和,1894年他拟定兴中会章程时就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宗旨.1905年,同盟会政纲上正式写上“建立民国”的文字,明确了国民革命的政治目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次年,在《军政府宣言》中,孙中山对这个共和国作了具体说明:‘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立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选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意即以革命方式摧毁现政权,革除帝制,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政体.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理想,在辛亥革命时期曾得到短暂的初步实现,那就是如昙花一现的南京临时政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宣告,政府的任务是“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并重申:“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是一位真诚的民主共和主义者,他主张新国家要把政权完全交到人民手中,真正做到民有民治民享,认为西方的民权政治不完备,三权分立有流弊.西方的议会兼有弹劾权,牵制政府使政府无能,缺乏效率.鉴于西方民主政治的流弊,孙中山在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已创新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与监察“五权分立”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以后,对于怎样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一时众说纷纭。康、梁等戊戌改良志士主张先(君主)立宪、后民主(共和);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则坚决主张先摧垮专制政体,建立民国,再通过“训政”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素养,最后“还政于民”。结果,前者因封建统治者的顽固而失败,后者因北洋军阀的强暴而流产。究其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为推翻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建立民主共和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面对清政府实施新政以图自救、立宪派为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的局面,既点明了清朝的腐朽本质并认为清廷不能真正实现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的转轨,也辨明了革命与保皇的界限并指出清王朝已是“破屋漏舟”因而立宪法主张的君主立宪不可能实现,同时孙中山阐发了以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的思想内蕴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是以武昌起义爆发后清王朝的宣统皇帝“辞位”为标志的。辛亥革命的总目标,是推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新政体。可是革命爆发后,并没有能够一举将清王朝埋葬,而是一度形成了“共和”与“专制”的对峙局面。限于当时的形势,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速定共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先后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等几个资产阶级政党,为建立和捍卫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而呕心沥血、奋斗终身。本文试就国民党的改组及其历史必然性来揭示孙中山的党务工作,并进而揭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民主共和而奋斗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遥遥前路,罔知所届”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的。 早在1905年,孙中山即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鉴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险恶,同盟会采取秘密结党的形式,入会者均须宣誓,誓词是:“当天发誓,驱除鞑  相似文献   

6.
晚清资产阶级文化的嬗变,其实质便是革命代替改良。戊戌时期,维新派围绕制度层面的文化更新,提出了一系列主张;“ 戊戌六君子”事变后,革命与改良日趋分野,革命成为新的文化主题。在救亡图存、追求国家富强的共同声音背后,各派在具体道路选择上形态各异。康有为、梁启超把维新变法、君主立宪作为既定的目标,孙中山则把自由、平等、博爱写上共和的旗帜。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正是中国资产阶级文化从改良到革命的嬗替历程。  相似文献   

7.
梧州,这座风景绚丽、历史悠久、在近代有着“小广州”、“小香港”之称的城市,曾与“北伐”二字结下不解之缘,无论是1921年孙中山取道广西的北伐,或者是1926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都与梧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反映了梧州和广西曾有过的光辉历史,体现了梧州和广西人民对孙中山和国共合作的广东革命政府北伐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一、1921年孙中山取道广西北伐与梧州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并出兵广西打败陆荣廷旧桂系后,为了打倒北洋军阀、削平内乱、统一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即乘战…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原先抱有不同意图,曾对孙中山等革命派有过同情和支持的日本浪人,以及与浪人有联系的日本政界、经济界人士,仍对这场革命给予了多方面的援助;知识界、舆论界的多数声音,也是肯定这场革命,并曾讨论过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是否会对日本政治产生影响;包括内阁、军部和元老在内的日本政府,则敌视辛亥革命和民国政权,并以多种计划和行动,试图使中国维持君主制度,或分裂中国,至少也要趁机扩大日本在华殖民势力。  相似文献   

9.
1911年,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领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这次革命结束了在中国施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肆无忌惮地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帝国主义,在神州大地树立起民主共和的旗帜,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10.
陆炎 《东岳论丛》2002,23(3):80-82
在 19世纪末和 2 0世纪初兴起的立宪思潮中 ,孙中山不但择取了共和立宪的社会变革主张 ,而且对清末新政时期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的君主立宪论均有深刻的认识。尽管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共和立宪都带有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 ,但 2 0世纪初中国社会对共和立宪的选择反映出孙中山的这一变革思想更为顺乎民意。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越南华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从1894年首创兴中会之日起,就立志“联络中外华人”以“振兴中华”,故而他一直将海外广大华侨视为重要的革命力量.与中国山水相连的越南早有华侨居住.据统计1900年越南的华侨约有10万人,十年后增为232000余人.所以,孙中山为发动与组织旅越华侨同胞投身民主革命运动,曾于1900一1908年间,先后五六次到越南西贡、堤岸、河内与海防等地的华侨中活动了约一年半时间,进行了革命宣传、建立组织及筹划武装起义等项革命工作.越南广大华侨正是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积极支持和参加革命斗争,为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与伍廷芳,一为革命党领袖,一为武昌起义后投身革命阵营的前清廷大员。由于均胸怀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政治信念,均具有正大磊落的品格,在辛亥革命至护法运动的十余年间,二人在为创立中华民国以及维护民国的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中,真诚合作,艰辛与共,虽亦曾出现过若干分歧与隔膜。历经政治风云变幻,伍廷芳认识到孙中山是真正爱国者,故竭其智诚,辅佐孙中山的事业,终以八旬高龄病殁于第二次护法斗争中。  相似文献   

13.
论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在民是孙中山民主共和思想的精髓。这一思想是孙中山以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人权等社会政治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欧美民主共和政作为楷模,在充分认识本国封建专制政体的腐朽的基础上确立的。如何实现主权在民?孙中山提出“权能分治”思想。此方案的核心是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政府听从人民指挥。孙中山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权能分治”实施的结果又必然使人民失去真正的政治权力。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一般认为孙中山有一套成系统的宪政思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孙中山在思考中国问题时确实常常涉及宪政问题,但完整意义上的宪政思想在孙中山那里并不具备,即使是以“宪政”为旨归的民权主义也并未严格遵循宪政理论的内在逻辑。一主权是与国家权力来源及其归属密切相关的政治概念。主权归谁所有,主权在君还是在民,这是近代西方思想家们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孙中山毫无疑问是一位坚定的主权在民论者。早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之时,孙中山就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政治宣言,主张以一个美利坚合众国式的民主共和政府…  相似文献   

15.
共和建设会共和建设会,1911年12月3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举姚文栋为会长,王河屏、秦瑸为副会长。早在11月11日,惜阴公会成员王河屏、童弼臣等发起“组织代议机关”时称:“现在之时,正履冰蹈危之日,凡有设施,皆须公诸舆论,换假立宪之恶习,达真民主之目的,方不负数十年革命之苦心”,“非有一代议机关以匡正之,以扶助之,实达民主共和国之政策不可”。15日,中国社会党“通  相似文献   

16.
我在《略论共和革命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提出:“辛亥革命的根本性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就其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来说,是一次实践‘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共和革命’”,“我们完全应该在中国近代史上为‘共和革命’立名”(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基于同样理由,我认为,作为辛亥革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准备和表现的清末革命思潮,可以称之为共和革  相似文献   

17.
在清末的留学热潮中 ,赴日本留学者就多达 4万余人。日本在清末成为中国维新人士、革命先锋、民族精英留学和活动的最主要地区之一。本文就清末 (190 0~ 1911年间 )留日学生几次重大的爱国活动研究 ,进一步探索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其发展轨迹。清末留日学生爱国活动有 :一、拒绝沙俄驻兵东三省。二、抗议日本大阪博览会歧视华人。三、开展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集会、结社活动。四、创办报刊杂志 ,广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共和的思想。五、抗议日本政府限制中国学生留日 ,呼吁“办学爱国”。六、关心国事、心系故乡家园。  相似文献   

18.
在孙中山领导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廖仲恺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护法运动及国民革命,努力追求民主共和制度的实现,毕生为中国的民主共和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把皇帝赶下了台;而且也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产生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国的思想种子,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大大提高了人民的民主觉悟。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都给以很高的评价。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孙中山是“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和“中国民主派的旗帜。”(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周恩来同志称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和领导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他一生的革命生涯中,为开展革命而进行的筹款活动,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其革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份。由于受到国内条件的制约,孙中山先生的筹款活动主要在海外进行,遍及亚洲、欧洲、美洲、澳洲等地。一、孙中山先生在华侨及港澳同胞中的筹款活动在辛亥革命时期,海外华侨已遍布世界各地,据估计,1902—1908年的华侨人数就达到700万一900万。当时大多数华侨出国或是为了谋生,或是被拐卖当契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