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需要研究公共服务"要素配置""生产率提升"等问题,让公共文化服务从保基本需求的需求引导型公共文化建设向需求引导型和消费引导型相结合的"大都会公共文化供给机制"转型,打通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之间交互配置的渠道,探索适合上海国际文化大都会、国际创意城市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建构政府、企业和公益性志愿机构多主体参与的竞争机制,激发文化服务"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一次广州学术报告会上,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先生受邀做了一个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报告。在这份报告里,刘先生以经营凤凰卫视媒体品牌的特殊经历,旁征博引,语出惊人地提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到了需要救亡的时刻"的"文化救亡论"。他的依据大致是:  相似文献   

3.
钟可 《老年世界》2006,(15):20-21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既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因此,“十一五规划”《建议》在充分肯定文化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文化建设明显加强的基础上.从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与完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对“十一五”期间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重点部署。这一要求和部署,是中央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之后的又一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4.
傅蜜蜜 《城市观察》2016,(1):135-146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不得不置身于和企业相似的竞争态势中。近几十年,文化产业已经为欧美西方城市带来经济和创造符号价值,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时代主流,文化创业和经济发展的结合,使得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文化政策,也是经济政策,以文化产业拼经济产值已是很普遍的趋势。而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州如何能找到自己的优势,保持并提高自己的可持续性竞争力,对文化产业进行城市营销便成了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的唯一手段,并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广州与英国城市文化产业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广州在政策规划或发展战略上借鉴学习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成功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以生产和提供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为特征,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生产和经营的企业为主体,并通过投入产出模式,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营利性经济部门。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又决定了它的发展需要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转变进行系统分析,有利于理论研究的深化,在实践上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薛力诗 《老年世界》2006,(15):21-21
将文化分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在这之前.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是不提的。文化事业是指公益性的文化.文化产业是指经营性的文化。前者体现的是事业职能.后者体现的是企业功能。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之后,中央决定在9个省市和35个宣传文化单位进行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转入试点先行的摸索阶段。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新的形势下调研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及新变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化产业是国际上公认的朝阳产业,支持和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的重大举措。放松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高度重视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在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会面临到从立法上市场管控严格、从执法上法律落实监督不到位、从资金政策扶持方面比较弱化三大问题,通过三方面的问题以及缘由的分析,认识到误区的存在从而更加深刻的研究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文化时代"的来临,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呈现出跨界融合、功能叠加、相互关联的发展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亟待研究和探索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切实找到产业融合发展的切入点,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以形成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相互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期间,上海在促进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方面做出许多努力和有益尝试.面向“十三五”,上海文化消费仍有巨大提升空间: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向国际文化大都市标准靠拢;二是进一步雅动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加强国际旅游强市建设,注重上海形象的塑造;四是加快城市文化消费空间打造;五是注重文化消费主体的阶层化特征,培育健康向上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