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非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黑龙江省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乏力、城镇密度小、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原因,使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缓慢。坚持城乡统筹,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科学规划,加快小城镇发展,建立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制,发展职业教育,是加快实施城镇化发展的宏伟战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在处理城乡关系上,采取了"城市倾斜、工业偏向"的政策取向,导致城乡产业发展差距日益明显、城乡产业关联效应不强、城乡产业结构高度同构.根据城乡各自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以及产业的空间指向偏好,构想了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的圈层图.提出了通过产业合作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即通过城乡第一、二、三产业合作,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第二产业合作,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城乡第三产业合作,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提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因而,应深入研究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种种问题,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为了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国采取了近半个世纪的城乡二元分割、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镇化模式,在此模式下,中国的城镇化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分割、城镇化水平低、进程缓慢等特点,由此造成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城乡间要素流动受阻,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和公平都处于较低水平.近十年来,中国经历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国力显著增强,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整体战略转型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任务,以城乡融合型城镇化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这一新时期战略转型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阐释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及其发展困境,认为农村城镇劳动力就业供需矛盾突出,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农村文化相对城市文化发展滞后等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指出我国地方高校作为地区知识传播中心、人才培育中心、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信息中心和文化集散中心要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要实行开放办学,为城镇化建设拓宽新境;要发挥科研优势,为农村城镇化建设直接提供科技服务;要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城乡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现实选择。我们必须以产业化入手,去推动乡镇企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实现“三化”齐动。一、“三化”是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途径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解决农村改革与...  相似文献   

7.
浙江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都是浙江未来发展亟待加强的方面,而实行二者的联动发展,改变以往的相互掣肘状况,则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导向,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促进农村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城市流动集聚,实现城乡协调和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工业化、商品化、城镇化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年改革开放,农村出现了剧烈的变革,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农村工业化的兴起并与农村商品化、城镇化相伴发展,互相促进,改变了农村封闭、半封闭状态,正把农村经济、社会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本课题以绍兴县为典型,对农村工业化、商品化、城镇化过程进行综合研究,以期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快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工业化——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一、农村工业化崛起,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转变1978年以后的十多年时间,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农村工业化迅猛发展,绍兴县由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为工业农业县,农村和全县经济状况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土地流转: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群 《学术交流》2013,(2):96-99
土地流转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加速农民非农化进程,上呈城镇化,下启农业现代化,实现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进而促进"三化"的协调发展。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应与推进土地流转相互协调,才能更好地调节农村劳动力供给与城市劳动力需求平衡。土地流转是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前提,必须通过土地流转的桥梁作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对接,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中国如何在平衡区域发展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向东部沿海和城市地区集聚,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区域和城乡间发展差距的重要成因.由于收入差距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不利,近年来中国更加重视通过财政转移的方式平衡区域和城乡的发展,但并未有效地遏制区域和城乡差距的扩大.正确的平衡发展措施是打破区域间市场分割,促进劳动力向沿海地区和城市集聚,同时,对落后地区和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的投资,以使平衡区域和城乡发展的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徐欣  佟光霁 《学术交流》2007,(6):120-12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重要战略支点,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通过"以点带面"、以城带乡,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全面发展。而提高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要在工农、城乡科技整体发展的层面上,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原则,加大对农村支持力度。而农村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又为城市技术创新提供了原材料、剩余劳动力和市场等,进而形成了二者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控制人口的重点“特别是在农村”,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城市人口已超过二亿,接近美国总人口,而且增长速度与人口密度都超过全国平均数。因此,开展对城市人口问题的研究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推动对城市人口问题的研究,认识城市人口发展的规律,浙江省人口学会与省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联合邀请上海同行参加,前不久组织了一次专题学术讨论会。会上首先讨论了我国城镇化问题。所谓城镇化通常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农村部分地区转变为城镇,从而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对城镇化的标准,长期来学术界看法不尽一致。按照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标准(即市镇人口和非市镇人口分别划分为城、乡人  相似文献   

13.
骆方金 《社科纵横》2009,24(10):55-57,7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促进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寻求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科学发展观追求的经济发展是质量优先的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促进国民经济还是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促进国家或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产业发展战略。作为西部旅游城市的桂林其产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工业化与城市性质相协调战略、旅游主导产业带动战略,以及工业化梯度和反梯度推移融合战略。  相似文献   

14.
迄今为止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实践表明,对国情的认识与把握是中国成功的基础与前提,这是“中国经验”的思想精髓所在。基于对国情重要性的认识,本文构造了一个新的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经济国情分类框架。应用这个框架,本文分析了经过20余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变化。分析表明,中国已经从农业经济大国转为工业经济大国,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以实现由工业经济大国向工业经济强国转变为核心任务的新阶段。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要求选择新的战略,在技术进步战略方面,应重视战略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加大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投入;在经济增长战略方面,要切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重化工业也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产业发展战略方面,三次产业要有新的战略使命和发展定位;在经济体制改革战略方面,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5.
对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不应当就农村和农业而论农民收入的增加,相反,应从动态的发展过程来看问题,即应从工业化、城镇化与增加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及城乡一体化、城市文明向乡村渗透的角度来看待和研究问题。如果说城镇化是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非常有效的途径的话,那么,中国应在扩大现有城镇规模、提升现有城镇功能的基础上,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就业增长,但乡镇层面的城镇化会对就业产生怎样影响,仍是一个待澄清的问题。与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不同,乡镇城镇化并不是静态地影响就业,它除了从需求角度影响存量劳动力的就业外,还会从多个维度冲击农村劳动力的劳动供给意愿,并改变劳动力蓄水池的容量。这些新增劳动力大多只能通过本地非农部门的发展来消化,如果城镇化推进方式不当,不能有力反推非农部门的发展,就可能会加剧非自愿型失业。基于河南、湖南等五省的调查数据,我们验证了上述判断并发现,在那些依托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来推动城镇发展的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非自愿型失业明显减少;相反,在那些脱离周边城市的协同效应而孤立推动城镇化的地区,非农部门的发展比较滞后,非自愿型失业现象更为普遍。本文的结论提醒我们,在乡镇层面推动城镇化将面临更迫切的产业协同问题,这需要对城镇化的推进模式进行更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解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是不是核心家庭越来越多,出现核心化的趋势呢? 有的学者以某一个城市,地区(譬如深圳)的调查统计作为根据就推论全国,这在方法论上是有问题的。我国国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不仅城乡家庭结构有别,就是大中小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家庭也有差别,即使同是农村,由于乡镇工业发展程度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何飞云 《探求》2006,(Z1):59-60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在我国新世纪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也是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其根本就是通过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由发散型向收敛型转变,最终逐步实现城乡差距的合理化和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布局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历史遗留和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现象,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分布不合理,配置效率低下,同质化严重。阻碍了产业发展,也不利于城市环境改善与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应当大力推行城市产业布局的优化,在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擘画,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引擎和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发展动力,如何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一项重大论题,具有重大意义。新型工业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一致性,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着力点、战略协同性和过程包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着力点,持续推进制造业的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的转型升级,大力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体经济根基。二是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协同性,通过促进城乡、区域、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新型工业化战略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性,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三是持续提升新型工业化的过程包容性,充分考虑到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重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以包容性的新型工业化战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