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7 毫秒
1.
论人力资本与经济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商品文明取替自然经济文明显示着人类近代文明的历史轨迹.这个取替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英国产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从70年代开始,现代文明的发展就进入第三阶段——认人力资本为依托型的经济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93-97
神话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随着20世纪中叶神话研究的兴起,学者们日益从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美利坚帝国的扩张、美国西部史学家特纳的"边疆学说"以及美国西部文学是美国西部神话产生的重要因素。美国大众媒体以及西部通俗文学促进了美国西部神话的传播。20世纪工业文明的发展、越战的失利以及西部城市化是美国西部神话解体的社会历史语境。美国后西部文学加速了西部神话的颠覆与解构。  相似文献   

3.
伍斌 《社会科学战线》2023,(7):109-118+282
自亚洲人大规模移民美国开始,美国社会就开始书写亚洲人。20世纪初,社会学家率先展开对亚裔美国人的学术研究。20世纪30年代,移民史学在美国兴起,但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欧洲移民成为移民史当然的主角。20世纪60年代,在民权运动的兴起及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下,不同族裔群体的研究兴起,亚裔史研究也成为美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保持研究活力和对史学前沿的敏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跨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历史的书写,亚裔史学对其尤为倚重。众多学者在跨国视野中研究亚裔史学,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出版了诸多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些研究不仅拓展了亚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诸多传统观点,更为立体地展示了亚裔美国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人力资本理论起源于18世纪,但真正形成则为本世纪60年代。1、人力资本的早期研究18世纪中叶欧洲产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大工业时代,生产力由此发生了三大根本变革:一是自然力代替人力,机械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二是科学技术代替经验...  相似文献   

5.
法与金融学:路径依赖与金融法变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与金融学”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在美国兴起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继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的“法和经济学”运动之后的又一股“法与金融学”交叉研究浪潮,属法律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分支领域。本文介绍了这门新兴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程式和研究计划,并用其中蕴涵的“路径依赖”理论来揭示中国金融法变革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以及该制约条件对主流法与金融法理论的挑战,从而为金融法变革寻找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论坛》2013,(12):220-225
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美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治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美国政府水污染治理的一系列政策成为美国日后行之有效的水污染治理政策体系的基石。对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水污染治理政策的研究,有助于为我国当下日益严峻的水污染形势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153-159
20世纪初,日益崛起中的美国意图争夺在华领导权,但美国政府依然推行限制华工和中国留学生的严苛政策,一些美国民众也存在歧视中国留学生的态度。在有识之士的建议下,美国政府推行庚款留学计划,为美国赢得了中国精英阶层的好感。美国高校拓宽招生渠道,并在学费、学业管理和课外生活等方面给予中国留学生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美国商界和基督教会的民间关怀也改善了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和生活条件。通过多元化以及多层面的管理与接触,美国成功地以无形手段,拉拢了中国青年精英阶层,传播了美国宗教文化、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进而推动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改造与转型。  相似文献   

8.
谷诚 《兰州学刊》2005,(3):45-47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新保守主义近几年已成为美国社会的主导思潮.作为共和党的保守主义者,布什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在新保守主义影响下的外交举动.本文阐述了新保守主义的思想缘起、基本观点,分析了在其影响下的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并对其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历史学界兴起一个新的史学流派,此派将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历史研究,探讨历史人物心理活动对个人成长过程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一史学研究方法传入我国以后,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共同从心理分析的视角研究中国历史人物的心理问题,既丰富了中国的史学理论与方法论,同时也出现以主观臆测研究问题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季丽新 《东岳论丛》2011,32(3):96-100
尽管美国已经有了一些针对残疾人的社会福利政策,但美国残疾人的贫困率依然很高,而另一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改善残疾人生活的客观环境,二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本文通过对美国残疾人救助政策的历史考察,得出形成这种反差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1.
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诺思的《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一书,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经济在整个历史时期的结构和绩效进行了考查。在该书中,诺思探讨了经济的深层制度结构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史理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当前经济理论界出现否定劳动价值论的两种倾向,从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与联合劳动的统一;利润共享、“见物不见人”的双重产权制度的角度,阐明劳动价值理论是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同时强调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特征和初级阶段国情特征,来深化认识、充分发挥劳动价值理论对我国经济改革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美国南方文学经历了从“南方文艺复兴”的辉煌到后现代文学对“南方神话”的颠覆。第二代作家尤多拉·威尔蒂的著名小说《乐观者的女儿》中的陪衬人物菲伊就鲜明地反映了20世纪中期南方社会在经济一体化、工业文明与消费文化长驱直入的情况下,女权主义思想与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发生的深刻变化,即历史意识的解体、地方情结的消散、女性意识的觉醒。通过菲伊这一形象,威尔蒂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的变迁。作为陪衬人物,菲伊与女主人公之间的对比与冲突,则生动体现了作者本人面对传统逐渐消亡、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矛盾心情及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杨苹苹 《北方论丛》2022,(1):127-134
关于经济停滞问题的探讨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传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十余年,资本主义经济停滞趋于常态化。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从资本积累与支撑这一积累的制度环境之间的矛盾出发,发现了主流经济学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停滞所忽略的制度性因素。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沿着"中间层次"的路径,将2008年金融危机界定为系统性的结构危机,认为新自由主义SSA的失灵是此次经济停滞持续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引发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治理危机升级,一系列政治、社会和文化危机不断加剧。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从微观层面深刻把握了资本主义制度转型的轨迹,但并未深入探讨开展根本的制度变革。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境遇下,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并推动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美国民族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郁蓓 《文史哲》2006,(3):102-108
在反叛欧洲文学价值的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美国传统文学批评,把研究美国文学作为对美国理念的阐释、对美国文化的构建,与作为现实国家和一种思想概念的美国相互依存,成为美国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以反叛具有深刻种族主义内涵的美国传统文学批评为起点和目标的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从表面上看,与前者势不两立。但是,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坚信,亚裔美国人的族裔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的一部分,把对亚裔族裔认同的诠释,作为对美国民族认同和美国理念的再诠释和再完善,结果,相当一批亚裔作品,因与美国主题无缘,被拒之于亚裔美国文学大门之外,其批评理念的民族主义实质暴露无遗。从本质上看,无论是以文化民族主义还是以全球主义为主导的亚裔美国文学批评,都是对传统文学批评的一种承继。美国文学批评的大语境,亚裔移民后代在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主导地位,学术为国家权力服务的现实,以及当今为学术而学术的风气等等,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2007-2009年的大衰退迫使美国政府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转向凯恩斯式反危机政策。实际上,美国回归凯恩斯,理论远早于政策。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凯恩斯经济学回归派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认为因世界需求不足,凯恩斯的萧条经济学将从经济分析的边缘走向中心。凯恩斯式反危机政策的明显效果是成功地遏制了美国金融体系的崩溃,从而避免了一次远比1929-1933年更为严重的大萧条,但是,它却未能促进美国经济的稳定复苏,并带来隐性的主权债务危机问题。在反危机政策处于两难困境(继续推行反危机政策会引爆主权债务危机,而放弃反危机政策则会导致经济二次探底)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很可能从经济凯恩斯主义转向军事凯恩斯主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阶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新的内在规定性和特征,即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新经济为依托,以优结构为遵循,以安全性为前提,以强创新为支撑,从而汇聚成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最大合力。同时,在新国际环境影响和新国内环境约束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这就要求在变与不变之间保持合理的弹性张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性动力,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以“双循环”营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氛围,以市场化改革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以虚实互益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从而化挑战为机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刘升阳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5):43-46,107,108
自2008年以来,欧洲与美国等经济发达的西方经济体相继爆发债务危机、信用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严重增长停滞,发展前景令整个社会堪忧。特别是如美国、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原经济强国,更是债务危机进而金融危机令世人大跌眼镜。那么这些国家危机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所在,是表面上社会看到的国债发行危机、欧元经济体危机、金融问题,还是更深层次有关经济财富增长、制度认识和构建上的问题。欧美金融市场自二战以后的规制建设,经历了由"扶持"到"攫取"的深刻变化,其监管体系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不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规制变化引起的。去其糟粕、吸其精华,是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金融规制时应坚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米强  李峰  刘瑞 《兰州学刊》2009,(1):202-205
克林顿时期,美国经济创造了连续10年的繁荣;布什上台之后,美国经济在经历了“9·11”带来的低迷之后,重新步入高速增长的轨道。其中,美国的经常项目的逆差对于美国经济的增长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美国奉行的强势美元政策在弥补经常项目逆差,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进而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方面都发挥了强大功效;而布什采取的美元贬值策略,更深刻体现了强势美元相机而动、能屈能伸的强势特色。新的世界经济背景决定着美国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有所增强。中国有着同美国不同的国际收支格局。中国存在着经常项目的大规模顺差,而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了中国没有自行决定人民币强势或者弱势的能力。目前,中国利用经常项目顺差最为现实的途径是引进高新技术,这能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长久稳定的增长动力。  相似文献   

20.
19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是理论与材料之冲突的首次集中爆发。论战学者高度重视理论方法,但由于唯科学主义的笼罩,唯物史观被误读为经济决定论,并深陷西欧中心论的误区。其积极意义是改变了人们对理论的轻视态度,提升了中国史学的素质。论战学者在上古史和经济史两个领域进行史料开掘,从而超越疑古派和考古派之上。但论战一直处于理论与材料的张力之中。论战高潮过后,《食货》半月刊集中反思了二者的关系,终于找到一个平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