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随着苏联的解体,哈萨克斯坦获得独立,统治哈萨克斯坦七十多年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崩溃。在旧的思想体系被破坏,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发生变化从而引起道德真空的情况下,尽快建设具有哈萨克斯坦特色的新国家意识形态,对于统一人们思想,维护国家独立,加强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在哈萨克斯坦,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正在建设和形成当中。本文主要对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探索与建设,以及在此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落后国家能否超越资本主义独立发展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作了肯定的回答,历史也已经作出了证明。但另一方面,落后国家实现“超越”后,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又极不顺利,经济、政治发展历经反复,屡遭挫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落后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要怎样才能摆脱困境,加快发展呢?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并不是实现高校图书馆地位独立的条件,其只是实现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内部部门职能重组的目标,没有改变图书馆地位被给予的命运。只有站在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层面,才能理解高校图书馆地位问题,而现代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向才是高校图书馆地位独立的前提,其核心是服务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图书馆必须实现由载体、功能建设向文化建设的转向,实现其综合性、开放性、现代性、高端性。  相似文献   

4.
认清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是了解一个国家阶级关系和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一八二一年独立以前,墨西哥的社会性质属于殖民地性质,是显而易见的。至于其独立以后的社会性质,倒是值得探索的。就墨西哥的历史发展以及其政治经济具体情况而论。近代墨西哥的社会性质,应属半封建、半殖民地范畴。本文简略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5.
有别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独立问题的解决,澳大利亚是通过宪政改革而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其过程表现为排斥暴力、自然演进与和谐发展,彰显出澳大利亚社会发展的属性与特征。这是澳大利亚社会所经历的一次重大转型,是澳大利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联邦运动集中显现了其运作轨迹与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6.
"社会建设"被正式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独立子系统后,显示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与此同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力度逐渐加大,涉及其时代背景、主要内容、目标、特征和重要性等方面。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建设除了社会事业建设外,具体来讲还包括社会价值建设、社会机制和制度建设、“社会人”的建设、社会结构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是“社会人”的建设,社会建设的长远问题是社会机制建设,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价值建设,社会建设问题与其他问题交织重叠,解决社会建设问题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关键。科学的社会建设对于国家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的政治改革乃至整个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社会解放、国家重建、经济发展等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围绕上述四个问题,国共两党形成了各自关于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不同思路。关于民族独立问题,国民党始终都不能将反对帝国主义坚持到底,而中国共产党则坚定而又彻底地反帝和追求民族独立;关于社会解放问题,国民党是试图在保存封建制的基础上实行现代化,因而无法真正实现社会解放,而中共则认为必须采取革命的手段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民、实现社会解放;关于国家重建问题,国民党坚持通过一党专制、个人独裁达到建立有权威的政府的目的,而中共则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家重建方案;关于经济发展问题,国民党坚持的是有利于官僚资本发展的政府全面控制经济的模式,而中共则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方案。二者的不同主张最终决定二者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9.
在民族解放运动中,特别是当亚非人民在这两个大陆的许多国家中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他们面临的不仅是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发展的问题,而且还有语言的问题。不少年青国家的统治集团与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社会解放、国家重建、经济发展等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围绕上述四个问题,国共两党形成了各自关于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不同思路.关于民族独立问题,国民党始终都不能将反对帝国主义坚持到底.而中国共产党则坚定而又彻底地反帝和追求民族独立;关于社会解放问题,国民党是试图在保存封建制的基础上实行现代化,因而无法真正实现社会解放,而中共则认为必须采取革命的手段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民、实现社会解放;关于国家重建问题,国民党坚持通过一党专制、个人独裁达到建立有权威的政府的目的,而中共则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家重建方案:关于经济发展问题,国民党坚持的是有利于官僚资本发展的政府全面控制经济的模式,而中共则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方案.二者的不同主张最终决定二者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11.
社会合作管制具有独特的内涵和要素,但与社会自我管制、行政高权管制并非是完全替代的关系。在参与治理的推动下,传统的政府高权管制有所缓和,但难以撼动其命令—禁止的管制模式,而社会自治的治理模式则促进了社会自我管制的兴衰。随着参与治理、社会自治模式分别被合作治理模式所替代,今后在合作治理主导下的管制模式无疑将走向社会合作管制的康庄大道。我国社会建设的发展、国家与社会的特殊关系、转型期的权力格局等特殊背景决定了社会合作管制兴起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质量理论是近年来在欧洲流行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会理论。为应对福利危机,欧洲学者提出"社会质量"概念架构及其指标体系来分析和考察各国社会发展的状况,影响其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质量理论以倡导社会和谐和社会建设为其基本的价值导向,把握到了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本质所在。近年来,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提升社会发展质量,这与社会质量理论蕴含的社会发展理念正相契合。社会质量理论及其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包容、社会赋权、社会凝聚四维度理念的提出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可以使我们深入思考社会建设问题,调整社会政策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作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的社会运动,其光明的前途已展现在人们面前。法律因其自身具有的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支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全面加强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4.
跟经济社会发展相比,绍兴的社会科学报刊建设处于“欠发达”状态,将会制约现代化建设。因此,绍兴迫切需 要增加社科期刊这种“稀缺资源”。绍兴已具备了由政府发起创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基础条 件,关键在于政府能否着眼于本地优势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整合现有资源,握紧拳头,积极争取。  相似文献   

15.
社会系统的变结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像任何事物都是以变化的方式存在一样,社会系统结构也是以变化的方式存在的.社会系统结构的变化、变迁状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被理解为社会系统的变结构存在状态;社会结构转变过程可以用社会整合函数、社会选择函数、社会协调函数进行描述;社会结构的转变和演化过程具有超越演进的特征;而社会的协调机制则是对结构转变过程中存在着的组织性因素和自主性因素的辩证关联的有机统一.研究变结构理论对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与落实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共建共治共享是我国的根本社会治理制度,它伴生于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历程,体现出明显的合作性要求和公共性特征。国家以根本制度的形式将共建共治共享固化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共建共治共享包含分析、化解社会治理领域问题的三维逻辑:共建位于社会治理的主体维度,以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回答了“社会治理依靠谁”;共治位于社会治理的路径维度,以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回答了“社会治理怎么办”;共享位于社会治理的价值维度,以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回答了“社会治理为了谁”。  相似文献   

17.
试析布莱尔工党政府的成功之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遭受“伊拉克门”事件的重创,布莱尔领导的工党集团仍顺利赢得2005年英国大选,实现了历史性的三连任。工党成功的直接原因是其有效地调整了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工党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改革支撑了英国经济的平稳增长;社会政策改革推动了“福利国家”向“社会投资国家”的转型,增强了社会福利支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种大体上兼顾了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政策是基本成功的,显示出新工党统治集团具有较强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8.
所谓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总的看法。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现阶段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针对的是片面的"增长发展观"。新社会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既是"历史再现",又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重建"。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发展的新范式,体现了社会成员共同认可并且共同遵守的信念、理论和方式。这一新范式的确立,有其生存论、伦理观及动力基础,"以人为本"是其生存论的基础,"和谐社会"是其伦理观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其动力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理论建构,当代新儒家的"新外王学"的存在已经是一个理论事实,李明辉的新著《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可被看作当代新儒家的政治哲学存在和延续的又一佐证。但是,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当代新儒家的政治哲学乃是一种抽象观念的排列组合的结果,是以对"现实"的思想过滤或者将"现实"排除在其视野之外为前提和特征的。反过来,这也决定了当代新儒家的政治哲学从根本上丧失了面对"现实"的维度和内在理论能力,换言之,在"儒家与民主政治"之间的观念性嫁接和融通中,真正的政治哲学思考尚未开始。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与政治不是同步发展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二者的递次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科学技术不具备独立的行为能力,考察它的价值体离不开“人”的因素。人“政治动物”的属性赋予科学技术以物化了的政治力并使其上升为意识形态,对国内和国际政治持续发生着作用,对整个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也许是政治发展的最大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