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冠军早餐》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创作的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小说是叙述的艺术,元小说更是格外关注小说的叙述语言和叙述策略。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既运用了第一人称侵入式叙述这一元小说创作技巧,打破传统的叙事框架,揭示了小说的创作过程和虚构性本质,又结合了传统小说惯常采用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使小说的叙事呈现出清晰的脉络。  相似文献   

2.
元叙述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与表意程式化对抗的一个主要途径.元叙述一词,已经在当代文化研究和叙述学中广泛应用,但是意义歧出,难以厘清.仔细检查各种体裁的元叙述,可以看到元叙述化有五个方式:露迹式、多叙述合一式、多层联动式、寄生式、全媒体承接式.所有这些元叙述化方式的共同点,是“犯框”,是破坏叙述世界的区隔边界.元叙述的目的,是破坏结构叙述的“逼真性”,暴露其人为的构筑过程,从而使意义从文本束缚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形式出发对西渡诗歌进行修辞学批评,以探求其文本的意义建构而不是意义表现.叙述,对于西渡来说不唯是一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结构形态.西渡诗歌叙述的结构形态传统温和、平缓舒展,其意义诉求和价值目标在于用叙述带入节奏,试图借助略带叙事性的格局把文本的疏密度和时间速度转换成一种诗歌的节奏.同时,思辨在叙述的节奏内鼓荡奔突,给文本注入沉重尖锐的价值观和命运感,表征出诗人对历史丰沛的想象力.对西渡诗歌的个案批评可以阐释当代诗歌以什么样的方式建立语言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探析出诗学和社会学、修辞想象和历史想象间张力营建的枢机所在.  相似文献   

4.
作为十七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热风时节》不仅取消了既往文学史写作中的启蒙元叙述,而且还凭借历史叙述的线性结构、零散化叙述,以及"复调"叙述等形式,在打捞和拼接历史碎片的叙述还原中,祛魅并改写了文学史写作中的启蒙神话。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英国社会文化理论批评家斯图尔特.霍尔的表征理论,以达利的《达利与骨骼》为例,解读视觉语言符号意指实践下的“荒诞”。得出视觉语言符号创设了一种“荒诞”的空间类型,打破了传统“美”的观念;视觉语言用符号意指实践了“荒诞”的非理性特征,勾画了现代人的文化意识;视觉符号阐明了“荒诞”世界中的主体特点,拓展意义多重解读的空间的表征结论。  相似文献   

6.
《文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文艺期刊中重要的杂志之一。创刊20余年来,《文讯》一直坚持保存文学史料,并试图建构文学的历史。在办刊的流脉中,潜在而清晰地表明了文学场域中各种要素的斗争:文学话语权的争夺,文学现代性的焦虑,文学典律的塑造以及文学集团间审美霸权的交锋。  相似文献   

7.
《文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文艺期刊中重要的杂志之一。创刊20余年来,《文讯》一直坚持保存文学史料,并试图建构文学的历史。在办刊的流脉中,潜在而清晰地表明了文学场域中各种要素的斗争:文学话语权的争夺,文学现代性的焦虑,文学典律的塑造以及文学集团间审美霸权的交锋。  相似文献   

8.
言语反讽是构成鲁迅小说深刻思想意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法。反讽技巧的运用,使小说摆脱了语言实指意义的束缚,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入到语义之外更广阔的领悟空间。从小说文本叙述语言的反讽、人物自我语言的反讽、人物对话语言的反讽三个角度论述了反讽艺术给鲁迅小说带来的文本内涵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刘俐俐 《中州学刊》2007,(2):213-217
从巴金的《复仇》艺术价值构成机制看,《复仇》是有自觉文体意识的短篇小说,三个层次的叙述策略是《复仇》成为文学经典的内在原因。三个层次叙述中的“元故事”是福尔恭席太因叙述的故事,作为文本的“核”起支撑作用。“元故事”与“我”和几位朋友谈论幸福的故事构成纯主题关系;“元故事”与医生叙述的故事,以及与“我”和几位朋友谈论幸福的故事构成因果关系。三个层次叙述开辟了宽阔阅读空间,当下的我们是“实际的有血有肉的读者”,俯视角地观察和评价其他各层次的读者。文本将幸福究竟是什么这个难题再次提交到我们这些读者面前。作家的干预表现在提出了幸福这个非常富有伸缩力的话题,并将这个话题放置在三个层次的叙述框架中。  相似文献   

10.
赵志军 《社会科学》2002,(10):77-80
本文认为 ,元小说的出现是当代中国小说艺术类走向自觉的标志。当代中国元小说的自觉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传统的小说成规的质疑和考验 ;其次是对自身所赖以进行叙述的叙述成规的质疑和考验 ,也就是说在考验、质疑其他小说时也同时考验、质疑自己。元小说的这种质疑和自我质疑是为了探索小说叙述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尽管舞台展示与叙述从根本上讲是不相容的,然而它们在新时期实验性话剧舞台上都得到了加强.一方面,舞台符号、舞台意象的大量采用,形成一种视象叙事;另一方面,除大量中性叙述者外,人物对话的叙述性也增强了.在新时期实验性话剧中,视象叙事与语言叙述呈现出一种双向逆动的关系,形成一种并存性的双元结构.新时期中国话剧中的叙述主要有元叙述、会话性叙述、结构性叙述以及评说性叙述几个层次.其中,元叙述和显性的结构性叙述是纯语言叙述,同舞台性展示是不相融的,但它们具有某种剧场性效果,也正是在剧场性这一点上,两者同舞台性取得了某种联系;隐性的结构性叙述和会话性叙述将叙述性特征渗透于对话之中,从而形成一种会话性对话;评说性叙述则直接将叙述和舞台展示嫁接在一起,一边是舞台展示,一边是语言叙述.这样,本质上反舞台性的语言叙述同舞台性展示在新时期实验性话剧中就取得了某种对抗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自发表以来,国内外的评论家就其思想性、文化性和语言创新性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发掘。在对这部作品的"互文"研究方面,国内外研究主要聚集于该部作品与《奥德赛》《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肖像》以及欧洲其他文学作品间的关系。本文认为该部小说的前三章和后三章就叙述视角上构成"互文"特点,即小说前三章的叙述视角变化—全知视角占主导地位→全知视角与人物有限视角的交融→人物有限视角占主导地位—预示了小说后三章叙述模式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珀涅罗珀一章叙述风格的形成轨迹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谭光辉 《学术论坛》2016,(4):91-96,129
元小说的“自反性”并不是对某具体叙述行为的反思,而是对叙述的认知过程的反思。任何小说都可能有元意识,但是只有当元叙述部分打破常规设定的时候,元叙述才因引起注意而被推向前台。因元叙述部分和故事部分的纪实性和虚构性的不同搭配,元小说可分为纪实型叙述、讽喻型叙述、暴露型叙述、游戏型叙述四类,前两类被视为常规叙述,后两类被视为元小说。元小说是小说认知转向的结果,具有典型的后现代特征。元小说不仅建构可能世界和虚构世界,而且建构自身。它的意义在于启发我们关注我们所在的世界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从而开拓了一个新的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4.
陈林侠 《晋阳学刊》2007,(4):116-120
元叙事建立在叙事、情感、哲学三重悖论的基础上。就元叙事的电影文本而言,可谓处处充满了矛盾。在真实观得到深刻更新的前提下,虚构成了叙述的最本真状态。由此诞生的元叙事不仅徘徊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犹豫的叙述语态也产生了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而且为了强调虚构与真实的特殊效果,叙述者充分运用省略法,使得文本充满了空白结构。沿寻现象学的思路,以《苏州河》为核心,从文本结构与接受模式入手,可见元叙事带给影像叙事的革新意义与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话意识而确立的儿童主体性,是梅子涵三十多年儿童小说创作的鲜明特色.这一特色通过塑造一个差异化的儿童精神世界、通过对多样化题材的综合处理以及语言语法范畴与心理间内在张力的曲折展开,得到充分体现.当作者在叙述中放弃了传统的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而与笔下人物处在一个相对等的位置时,其建构的儿童主体性成为现代观念下向传统的一种对话乃至对决,不是以分享传统而是改造传统,构成其创作的经典魅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语言的角度,探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庄子》的文本语言进行了阐释,论述了《庄子》文本的语言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分析了庄子对语言局限性的认识及其文本的语言形式,并对《庄子》文本进行了语言学审视,也概括了《庄子》文本的哲学本体观。最后,阐释了庄子的"得意忘言"与西方的"顺从语言"这两种中西文化在语言层面上的不同解救方法。目的在于证明,西方的现成理论对于东方的独特文化是无能为力的、是苍白的,因为东西方文化的本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张弘 《南方论刊》2010,(6):91-92
《惨败》是2002年诺贝尔获奖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无命运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家通过嵌套结构、碎片化叙述和戏仿等叙事技巧的应用,使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元小说性。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的文化负载词汇清晰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面对中德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库恩以寻找中、德语中共有义素的词汇为着眼点,灵活运用以达意为主旨的归化翻译策略,使无中国文化前见的德语读者得以理解小说的深刻含义.中、德文化间的差异性,注定要产生翻译过程中的张力.正是这种张力,为译者库恩对《红楼梦》进行中、德语间的文字转换,寻找最适宜的表达语符和创造新的文学魅力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也使译本获得了独立的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经典文本中历史文化典籍的运用与现代小说艺术的形成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思考短篇小说文本的存在样态,通变的问题及相关命题,和西方"互文性"理论与中国古代"通变"思想的关系,是探究二者间关系的理论基础.《大泽乡》通过叙述视角的变化让历史事件进入现代短篇小说;《石碣》利用《水浒传》中的文本空白点敷衍成文;《豹子头林冲》转换了叙述侧重点,使原有的叙事性故事进入现代短篇小说;《菜园》将诗词、文学典故和历史典故熔入文本叙述,使古典诗词和典故进入现代短篇小说;《游园惊梦》通过叙述层次的递进及隐喻手法的运用,形成现代小说中的"形而上质"层.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一些具有理论价值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萧映 《江汉论坛》2007,(11):123-126
本文从交响乐式的形式架构、十四行体的诗体变式、非意愿记忆的迷宫三个方面描述与剖析了《西藏组诗》具有活力的诗歌结构与富于张力的诗性叙述.《西藏组诗》通过超媒体技法的借鉴构建了交响乐式的形式架构,使诗歌形式由单一的处于自身封闭的视域转向更为开阔的艺术领域.《西藏组诗》采用较为独特的十四行体变式,呈现出现代诗歌体式的实验性,扩大了十四行体的定义本身,给它带来了新的灵感和生机.《西藏组诗》置于一个抒情的格调之中并呈现出叙述的片断性、非因果性与非逻辑性,意味着叙事和抒情之间一种张力关系的重新确立.《西藏组诗》为现代诗歌形式探索提供了多元视角的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