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创新是21世纪永恒的主题,多媒体网络技术在21世纪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何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分析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讨论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培育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利条件,并让学生充分利用到这些便利资源,开阔视野,不断培养创新能力,把大学生打造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创新能力。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中国未来建设事业有着重要意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客观环境因素,又包括个体主观因素。深刻认识创新能力的内涵、意义以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本文介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环境的建立.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上,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毕业设计等多方面进行的探索.最后,讨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高度更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而且要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创新人格、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营造有利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型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5.
对创新教育的几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是提高我国整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教育创新是高等教育在新世纪的重要使命。要进行教育创新就要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 ,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推进创新教育 ,就必须明确创新教育的目标 ,认识存在的客观制约与应遵循的创新教育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浅谈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正处在重要发展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势在必行。而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无疑是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实践能力作为创业者的必备素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能力,创新能力作为创新创业的精髓内涵则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所在,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方能实现培育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国家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已悄然而至 ,知识经济需要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人才培养靠教育。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明确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特点 ,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学校制约因素 ,注重学生创新认知能力和创新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应注重大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已成为新世纪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任务。而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 ,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习、成才中的主体精神 ,即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 ,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 ,作为高校“两课”主要课程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课 ,理应成为培养大学生主体精神 ,营造良好的主体氛围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必须勇敢地面对来自各方面新的挑战,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章通过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人才特征的论析,阐述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非强制性教育手段,高校校园文化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拟从高校校园文化与创新人才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入手,分析和探讨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不争的事实,除就业市场等客观因素外,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相当欠缺,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来提高的,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是重大的,虽然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应从制度建设、建立竞赛机制、加强指导教师和学生科技创新骨干队伍建设、推进实验室开放、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等几个方面来开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新局面,使之得到健康、深入、持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国内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和研究,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特点,构建一套以实验、实习、实训、设计为主体,以科学研究和职业技能为两翼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创新的能力,推动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学生科技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可以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积累科研经验。分析高校学生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加强高校学生科技工作的对策,对于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能够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阎大伟 《河北学刊》2007,27(6):214-217
学校内部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并以其蕴涵的精神和理想熏陶激发着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磨炼着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内部环境的影响机制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影响规律是,学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把环境的影响转化为观念,进而转化为实践行动;而这种转化过程主要是通过注意、反应、认同、内化和价值性格化等不同阶段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生创新人格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弘  章小纯 《云梦学刊》2009,30(2):128-130
创新人格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动力源和方向性保证,应试教育的长期不良影响、大学内外一些约束创新精神的不利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人格的的形成。高校必须在办学理念、校园氛围、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索和革新.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关于大学生参选人大代表问题做了一定的研究,而文章结合其中的较有代表性观点,选择从现象层面切入,提出个人的理解和分析。大学生参选人大代表有利于实践宪法所保障的公民权、表达学生群体的特殊利益、改善人大代表的素质、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因此对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参选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及障碍,要推动相关法律完善,不断加强民主治校,有利于优化大学生参选人大代表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教育的方向是培养特色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创新性能力。把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微课并上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点播学习。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各种案例结合到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对实际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随着艺术学跃升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艺术学人才在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受到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培植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主要目标之一,毕业论文不仅是培养学生在本学科领域独立开展初步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文章以高等学校艺术类本科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采取学理分析和案例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艺术学类各专业特点,对艺术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表现形式进行了探究,旨在使其更加灵活多样,更能彰显专业特质与创新意识,力争有效检验并达成提升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深入探析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现状,为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医学生学生干部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某高等医学院校在任学生会全体成员,143名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采用执行能力测量表、平息人际冲突能力测量表、创新思维能力测量表、工作创意能力测量表、创造能力测量表、自主性能力测量表进行测评。结果:女性学生干部比男性学生干部在平息人际冲突能力上强(P〈0.05),大一年级学生干部比大二年级学生干部在创新思维能力上强(P〈0.01),而在平息人际冲突能力上弱(P〈0.05)。结论:男女生之间、不同年级之间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高等医学院校应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所侧重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干部综合能力,进而推动学生工作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并从教育理念更新、实践平台定位、培养计划制定、各种关系协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培养,进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