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辉珍 《社区》2010,(13):49-49
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绕了一个大圈后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居委会楼上住着一对母女,这是一个靠低保金生活的特殊家庭。母亲已经80岁,女儿50多岁,没有工作,有轻度精神残疾。老人还有一个儿子,已成家另过,平时与老人联系很少。儿子、女儿都是老人抱养的。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我们居委会的任务当然是多关心,多问候。只是没想到后来这个家庭的帮事竟然绕了个大圈。  相似文献   

2.
仲茜 《山西老年》2014,(1):31-31
都说“积芥防饥,养儿防老”,可今年92岁的谢双燕和87岁的周树萍夫妇却为此感到失望。年轻时他们领养了一个女儿,可谁知待年老时,女儿却离家出走,不见踪影。如今,老两口一个中风偏瘫,一个腿脚不便,生活很艰难。幸而遇到热心邻居商月云,像女儿般照顾他们,还帮助老人完成心愿。老人很欣慰,激动地说:“终于有了依靠,日子好过多了。”  相似文献   

3.
正朱德有一个儿子朱琦和一个女儿朱敏。朱和平是朱琦的第二个儿子。1952年出生后,刚满8个月就被抱到爷爷朱德和奶奶康克清身边,跟着两位老人共同生活了将近40年。朱和平的经历并非人们想象的享受了"特殊待遇",而是从普通工人到普通士兵,渐渐成长为一名空军少将。本文为其口述。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湖北和陕西农村老人的抽样调查,检验了子女数量与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回应"多子多福"的现实性,同时探讨了代际支持对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有子"比"无子"更"多福",但"多子"不一定"多福"。有子女的农村老人,无论是儿女双全,还是只有儿子或者只有女儿,都比没有子女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更高。但是并非子女越多,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越高,对于有子女的农村老人,子女总数、儿子数量、女儿数量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均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更大程度上受到代际支持的影响,子女对农村老人的经济支持以及生活照料均可提高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来看,并非子女越多农村老人越幸福,子女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才是影响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人人都说王老太有福气。两个女儿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收入也不错。尽管还有个儿子在家务农,可两个女儿按时给老人寄钱,特别是知道老人患有高血压等病之后,女儿更是常寄钱回来,嘱咐老人买药买营养品,所以老人并不缺钱。可前两天女儿却收到了老母病重的消息。女儿回来后,邻居告诉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村面临严峻的养老形势,家庭养老中对儿子养老的预期有所下降,相对而言,女儿养老在实践中的工具性意义不断提升,日益成为实现老人生活照顾和情感支持、满足老人需求的重要渠道。但传统的嫁娶式婚姻形态和从夫居婚居模式降低了女儿养老的可能性,村规民约对女儿养老也产生重要的反推作用。给予女儿养老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还需要在观念变革和村规民约的修订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张国俊 《百姓生活》2014,(12):58-58
90岁,本是一个颐养天年的年纪,然而家住安徽省舒城县晓天镇汪冲村的桂仲英老人,还在独自一人照顾着68岁的盲女杨成兰。自女儿3岁双目失明后,不管是上山干活还是走亲访友,桂仲英老人始终把女儿带在身边。虽然女儿杨成兰结婚后有了子孙,但是子孙们为了生计在外奔波,至今照顾女儿的任务仍压在桂仲英一个人身上。屈指数来,桂仲英老人已照顾盲女65载。  相似文献   

8.
凝冰 《山西老年》2012,(6):51-51
老人91岁了,已处在弥留之际。那双凹陷的眼睛无神地扫视着身边的人和物。老人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媳以及重孙们几十口人都聚拢来,看老人最后一眼。按乡俗,这也是为了让老人记住自己,祈望在她仙去后荫护子孙,保佑晚辈平安吉祥。  相似文献   

9.
周恒祥 《老友》2020,(2):19-19
最近,我看了电影《102岁仍未老》。电影中,一位102岁的父亲将75岁的儿子送往养老院,原因是这个儿子老气横秋,无所事事,一个词:无趣。一怒之下,不愿意与无趣的儿子一起生活的父亲,便断然采取措施,把无趣的人从眼前抹去。联想到日常生活,我发现确实有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有趣的老人看起来精神更矍铄,更有活力,更加长寿,而无趣的老人则精神萎靡,唉声叹气,缺乏活力。  相似文献   

10.
孝贵在顺     
肖华 《山西老年》2010,(5):46-46
我有一个朋友,膝下有一儿一女,儿子教书,女儿经商,两个子女对父母都很孝敬,在衣食住行上对父母很是体贴关怀,平时的零花钱也给了老人不少,但老两口舍不得花,总把这些拿去接济困难的亲友,儿子知道后,心想,钱既然给了老人就  相似文献   

11.
跨越了三个世纪,已是111岁的郭云招老人,身体还十分健康。据户口簿记载,郭云招1893年8月13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畲江镇官铺村。28岁时与本镇双溪村的吴新元结婚,婚后夫妻和睦,他们生有一子一女。儿子吴水华是梅州市公路局的离休干部(1997年因病去世),女儿在惠州,老人现在居住在梅  相似文献   

12.
已经7天了,白色救护车曾载着焦秀清行驶了近100公里,她知道家在哪,可就是回不去。这个87岁、偏瘫的老人,就像身不由己的钟摆一样,被儿子们推来推去。她被儿子遗弃在999救护车上长达15小时,在初冬的夜晚穿越了半个北京城。最终,收留她的是石景山医院、石景山区护理院和海淀救助站。而她有4个儿子、2个女儿,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还没人愿意把她接回家……  相似文献   

13.
代县城关镇东北街81岁的老人王巧英,因儿子不尽赡养义务,生活无法料理,曾一度时期,在病魔缠身之时,几乎在饥寒交迫中丧生。然而,自从她踏进刘计斗所在的城关法律服务所的门槛之后,便摆脱了厄运,个人生活得到了妥善的安排。王巧英老人40多岁丧夫,一直一个人生活。远在包头的儿子什么也不管她,她只有自己照顾自己。近年来,因年老力衰,很多生活上的事情老人难以料理,日子过得异常艰难。特别是去年冬天,王巧英一直抱病在身,火炉没有安装,水也提不回家里,吃水全靠一些好心人偶尔给提上几桶。有时老人一天都喝不上一口水,整天蓬头垢面,凄凉地独自躺在冰冷的炕上。  相似文献   

14.
以贫穷为由不养老人八旬老汉状告六旬儿子日前,云南省会泽县一个86岁的老汉与59岁的儿子较起了真,为了儿子是否有赡养条件而打上了官司。会泽县迤车镇86岁的高洪斌在当地应该说是个有“福气”的老人,一生辛勤的他四代同堂,不料,他却为  相似文献   

15.
在山西省永济市卿头镇永喜庄村,有位年近9旬的老人杜召召。杜老人今年89岁,老伴过世早,她和女儿一起生活。解放后,尽管生活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老人心里却有一块心病:膝下无子,仅一个闺女,到了晚年闺女一出嫁,自己该依靠何人养  相似文献   

16.
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邻居任工程师三位女儿长期服侍母亲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使我认识到久病床前不仅有孝子,而且更有孝女。任工的老伴儿是矿机厂的一位退休女干部,今年已80岁。1998年老人就开始生病了。最初患的是脑血管病、脑梗死、老年性痴呆、心脏早搏。2002年任工程师脑溢血去世后不久,任工老伴不慎摔倒在地,造成股骨颈骨折,从此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两年多来,老人的儿女们承担了全部治疗、护理、服侍工作。最初老人在北京儿子家里住了一年半,后来回到太原,就由三位女儿服侍。为了照顾好老母亲,三位女儿像上班一样分了工,他们…  相似文献   

17.
临汾地区休干所有一位老干部叫卫国武。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身板硬朗,手脚麻利,每逢有客人来,他热情地倒茶、敬烟,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十五、六岁。他乐滋滋地告诉人们,感谢党和政府,感谢领导关怀,使自己晚年得以幸福,同时更特别提到了孝顺的儿媳毕临珍。 老人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都成家立业,各自分居。老人和老伴住在休干所7个年头,他们经常回来看望。前年腊月,老人的  相似文献   

18.
盛芳 《社区》2012,(21):21
近日,皖北某市一个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为辖区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的活动。这让71岁的刘大妈十分高兴,她的儿子、儿媳从乡下来到这座城市开厂创业已经9年了,刘大妈是前年被儿子接到城里来生活的。这天,当刘大妈带着户口簿、身份证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登记体检时,工作人员查看过  相似文献   

19.
赵常民 《社区》2011,(4):36
案例: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孙女士经人介绍于1998年5月1日与张先生再婚,婚后双方没有生育子女。张先生与前妻生育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孙女士与张先生再婚时张先生的儿子及孙女士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年并独立生活,只有张先生的女儿正在上初中。孙女士与张先生再婚后,  相似文献   

20.
刘鹏 《百姓生活》2010,(2):21-21
曾在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说是一个62岁的老母亲,为了避免女儿和女婿吵架,离开了女儿的家,搬到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地下通道里,与已经在那里住了4年的老伴儿同住。有记者找到老人的女儿,她却不愿意多说,只表示,等将来有了钱,会孝敬两位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