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穷尽收集<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至六册)中的"心"符字,从中择其要者50例,分字形不见于<说文>的从"心"之字、字形见于<说文>而意义不同的从"心"之字以及形扣义同于<说文>而义不行于后世的从"心"之字等三类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是,大量从"心"之字在战国楚简中出现应非偶然,也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现象,应当具有深刻的人文意蕴和社会原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楚简"心一符字的大量出现应与战国时期盛行的心性之学有某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性之学在战国楚地的流行.  相似文献   

2.
在对<红楼梦>主旨的阐释中,陈其泰张扬"写情说".他从"知己"、"真情"立论,充分肯定了<红楼梦>所表现的男女之情,认为抒写真情是<红楼梦>的全部之意,而这种真情又突出地表现在宝玉与黛玉、妙玉的关系上.又,陈其泰把"写情说"与"发愤著书"这一批评传统结合在一起,准确地把握了作者创作过程中情感运动的规律,深化了明末清初以来关于"发愤著书"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之"文",在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与今天的"文学"或"文章"都并不一致,这正说明我们现代文艺学的"失语"--失去了我们传统的话语.实际上,<文心雕龙>之"文"的内涵原本是清楚明白的;在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关于"文学"、"文章"的基本含义,也是一以贯之的.只是到了20世纪初叶,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literature"被翻译成"文学"并得以广泛运用,中国古代漫长的"文学"、"文章"概念的应用历史基本中断,"文学"一词也就陷入尴尬之境.按照<文心雕龙>和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章"、"文学"的基本话语,"literature"不能翻译为"文学",而应该翻译为"文章",这也就是<文心雕龙>之"文";而作为"文章之学"(Literary study)的"文学",或可翻译为"Philology".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鸿篇巨著,其诗歌是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秋窗风雨夕>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长诗之一,它浸透着一种黛玉式的凄婉哀伤,并且体现了她的性格和命运.运用我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在其诗歌翻译中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理论,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与戴维·霍克思关于<秋窗风雨夕>的两种英译文进行比读和赏析.  相似文献   

5.
《庄子》与《红楼梦》中的梦幻故事既是"梦"境与"幻"境的交织,又是为情、为文、为理之梦。在梦境艺术的创设中,两者既有同曲相和之处,又各有妙音,具有"幻中有真"的审美意蕴。二者均寓"道"于"梦":《庄子》追求"真人不梦",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红楼梦》则是一场世俗化的人生之梦、色空之梦。  相似文献   

6.
林纾最重要的古文论著<春觉斋论文>,集中探讨了古文审美艺术的诸种内涵与形式,其中尤以意境论最具特色.林纾以"意境"为"文之母"--古文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以"真"为核心,以高洁诚谨为上,以诗书、仁义及世途之阅历为造境不可或缺之前提,最终塑造兼具"海阔天空气象"与"清风朗月胸襟"的审美至境.同时,林纾还是将意境论移至古文并进行具体阐述的第一人,其理论是对中国古典意境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深化与扩展,因此,在中国古典散文审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7.
该文考察了王国维从<文学小言>到<人间词话>再到<人间词话选>中关于"三种境界"说的历史演变,辨明他对言说对象不断调整和拓展的过程.在对王国维所引3首词原词词心词境考索的基础上,揭示它从渐修以至顿悟的逻辑关系和立足于诗人人格锻造的人文精神实质.由"三种境界"的理论内涵,可以贯通王国维构建的境界体系."三种境界"说的形成不仅与西方叔本华、尼采、康德哲学思想有关,而且它以文学话语来建立人文理论的方式,也与王国维特殊的个人"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古代拆字术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广大,而且进入小说艺术,成为塑造人物、构造情节的辅助手段.<金瓶梅>曾写西门庆被改称"贾庆",除了情节上的需要之外,应是作者以"贾"谐音"假",寄寓西门庆即"贾(假)庆",为人生虚假之福的象征.<红楼梦>"深得<金瓶>壶奥",其称名"贾"府,固然有与"甄"府相对,以谐成"假"、"真"对立之意,但其最初的动机,应是从<金瓶梅>改西门庆为"贾庆"的启发而来.在这个意义上,作者以<红楼梦>之家为"贾府",实有谐音指其为"假福"的用心,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两梦--"草桥惊梦"和"游园惊梦"分别借剧中人物张生和丽娘之梦表达出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境界."草桥惊梦",张生之情起于梦而止于梦;"游园惊梦",丽娘之情发乎梦却超越梦.一梦见出历史的无奈与真实,一梦见出理想的追索与光芒.  相似文献   

10.
"三世说"是公羊学重要思想之一.董仲舒将鲁十二公按照时间远近分为所传闻世、所闻世和所见世.在董说的基础上,何休将三世发展成为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衰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社会由衰乱世向太平世发展的过程便是王化由鲁扩散到诸夏,再扩散至夷狄的过程.在<公羊解诂>中,何休将<春秋>众多书法纳入其三世说,如大夫卒日、大小国之别、夷夏之辨等.何休"三世说"深化了<春秋>王鲁、夷夏之辨等义理,促进了公羊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结合间色之本义和其他相关批语,考察脂评所谓问色法的含义.间色法与<红楼梦>立宾主、别正副的整体创作原则紧密相连.在<红楼梦>叙事中的运用不限于某人某物某事.写"金玉姻缘"的同时又写一"金麒麟姻缘",两者有宾主之别、正副之分.先写"金麒麟姻缘"以引接书中正文"金玉姻缘".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都是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抗争形象.但二者的反抗对象有所不同:崔莺莺的反叛行为是对封建礼教的抗争,而杜丽娘更多的是对扭曲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之叛逆.这种差异昭显出杜丽娘形象所体现出的人性解放与觉醒之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3.
对于朱熹<楚辞集注>的成书时间,学界多有歧见.<集注>的成书原因,论者多谓"有感于赵忠定之变",亦有失简略.事实上<集注>八卷的写作始于庆元元年,成于庆元四年;<集注>的写作并非只是朱熹一时激愤之举,而是朱熹建构其文化学术体系的缜密安排.<集注>写作的情感因素是多元的,既以申汝愚之冤,又以申"忠君爱国"的理学集团之冤,更寄寓了朱熹对屈原的知音之感、对父亲的追思缅怀以及对赵汝愚乃至宁宗对自己知遇之恩的感激等多重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叔本华的哲学理论阐释<红楼梦>,是"新红学"初期重要著作之一.讨论了王国维的思想如何与叔本华理论、<红楼梦>产生共鸣,并探讨以哲学思想阐释<红楼梦>,该批评方法的优点及其不足.  相似文献   

15.
"文"的概念是中国、以及(近现代以前)汉字圈传统的思想、文学乃至政治中的最重要概念之一,而"修辞"概念亦属此谱系.这一事实百年来却渐渐为大家所淡忘.本文将从语言思想角度,梳理"修辞"概念之现代嬗变,进而探讨与"文"概念的关联.现代意义上的修辞学是东亚西化现代性的产物,它始于明治日本,后传入、确立于民国初期的中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结果之一.本文也将梳理这一由日本至中国的过程,然而将侧重于语言思想之现代嬗变问题,以及理论上由此引发的问题,如修辞与现代意义上的语法学之间不可调和之理论问题,也将检讨语法中心化现象与科学主义的关联.总之,语言传递方式与现代性之间的关联如何深刻地影响现代意义上修辞学的确立,乃是本文的核心主题.  相似文献   

16.
"文"是刘勰<文心雕龙>也是整个古代文论的关键词.刘勰论"文",以文章性为基始,标举文学的界域、声色和体势:文学无界有心,清声秀色,循体成势.<文心雕龙>之"文",以其界域之廓大、声色之清丽、体势之无定,整合性地书写着汉语言文化背景下"文学"的外观与内质.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文学批评发展进程中,<文艺报>上的"检讨书"参与了作家自我批评空间的建构.本文认为,"检讨书"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检讨书"的文本中透露出<文艺报>的媒介价值观及媒介姿态;"检讨书"传递出<文艺报>在作家自我批评领域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造文化认同的历史角色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学>、<中庸>同为儒家经典,是历代学人孜孜不倦以求其真谛的经典之书.二者都从三纲领出发,对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了极其深刻的论述.但二者在纲领上有重"省"和重"行"的差别,这种在主旨上的差异导致其在儒家思想实践中有着不同的经世之用.  相似文献   

19.
死亡叙述,是<金瓶梅>与<红楼梦>文本叙述中的主体内容之一.由于两部作品在死亡场景描写、死亡意象设置,以及死亡的叙述功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金瓶梅>传达出的是"善恶有报"的道德劝戒,而<红楼梦>在体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倾向的同时,也把我们引向了对生存的悲剧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20.
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交流:中日版昆曲《牡丹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国宝级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先生领衔的昆曲<牡丹亭>的公演,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而作为日本一代艺术大师,拥有"歌舞伎的奇迹"、"梦之女"等美誉的坂东玉三郎如何走上女形(男旦)表演技艺之路?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又如何放下身段,克服语言障碍,演绎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将会引发我们对加强中日深层的文化交流、以及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等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